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源。尔朱荣继承他父亲的位置时,也继承了这笔雄厚的资源。这时,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已经爆发,尔朱荣见四方兵起,遂利用其畜牧资财,招合骁勇,结纳豪杰,阴图大事。

  北魏镇压北方各族人民起义不利,尔朱荣却趁机在山西迅速扩充其势力,兵势强盛,令朝廷惮之。尔朱荣上表朝廷,自请率兵赴河北镇压起义,被朝廷抑制。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胡太后鸩杀魏主元诩,先诈立一女子为帝,又改立一名三岁的小孩,图谋继续控制朝政。尔朱荣闻讯大怒,遂与其从弟尔朱世隆、并州刺史元天穆等密谋兴兵入洛。这年二月,尔朱荣率铁骑南下洛阳,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沉胡太后及幼主于黄河,并在黄河南岸聚杀北魏宗室及文武大臣二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其后,尔朱荣将自己的心腹亲信安置在洛阳朝中,自回晋阳,以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遥控朝廷。

  这时,河北的葛荣兼并其他义军,声势浩大,正围攻邺城。尔朱荣亲率精骑七千前往镇压。他倍道兼行,迅速东出滏口以下太行,直趋邺城。在邺城外,葛荣猝不及防,仓促应战,被尔朱荣击破。尔朱荣生擒葛荣,槛送洛阳。自己复以大丞相的身份回晋阳坐镇,继续遥控朝廷。

  “河阴之变”后,北魏宗室幸存者大批南逃。南朝梁武帝萧衍欲以魏图魏,遂于梁大通元年(529年)派陈庆之率兵拥北魏北海王元颢转战北上,进入洛阳。魏主元子攸北逃,元颢在洛阳登位。尔朱荣闻洛阳有变,当即火速南下,边行边部署各部迅速南下集结,拥魏主进兵洛阳。尔朱荣缚材为筏,强渡黄河。元颢及陈庆之军溃败,元颢被杀,陈庆之逃回南朝。魏主重回洛阳,加尔朱荣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仍回晋阳,遥制朝廷。

  其间,尔朱荣还派大都督侯渊率兵平定蓟城的河北起义军余部韩楼;派尔朱天光、贺拔岳等平定关中万俟丑奴、萧宝寅。河北、关陇悉定。这样,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基本上被镇压下去了。尔朱荣在晋阳,一面遥制朝廷,一面以围猎训练士卒。尔朱荣控制北魏政权,实亦控制整个北方的形势。从他在晋阳练兵时谈其志向来看,大有澄清海内、统一天下之意。魏主不甘心受尔朱荣控制,设计诱尔朱荣入洛。尔朱荣在缺乏戒备的情况下被杀死。

  尔朱荣帐下汇集了当时北力最优秀的将才,如高欢、贺拔岳、宇文泰之属。尔朱荣死后,这些人遂从其翼下脱颖而出。

  尔朱荣曾称高欢是惟一可代他统领其众的人。尔朱荣死后,尔朱家族与北魏遂成水火不容之势。尔朱集团叛魏,合兵攻洛阳,高欢遂谋脱离尔朱集团。他先取得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的信任,统领流入山西的原葛荣所部二十万六镇降民,然后,以就食为名,东出滏口,来到河北信都。在当地大族的支持下,高欢举起了反尔朱氏的大旗,奉立北魏宗室元朗为帝。韩陵一战,高欢以少胜多,击破尔朱集团主力,并乘胜进兵洛阳,改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高欢在朝中安置亲信,控制朝政。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七月,高欢由滏口、井陉两道进兵,会攻晋阳。尔朱兆大掠晋阳后,北走秀容川,不久被高欢袭破。

  高欢见晋阳四塞之地,尔朱荣凭此而控制北魏朝政,乃效尔朱荣故智,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亲自坐镇,遥控朝廷。

  贺拔岳、宇文泰等则控制了关陇地区。贺拔岳初随尔朱天光征讨关陇,高欢反尔朱集团,尔朱天光出关会攻高欢,贺拔岳在宇文泰的建议下,安抚关陇。贺拔岳死后,部下共推宇文泰为首,宇文泰遂据关陇。

  孝武帝不甘心作傀儡皇帝,对高欢不满,联络朝中斛斯椿、关中贺拔岳及荆州贺拔胜等文武大臣,欲图高欢。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孝武帝以伐南朝为名,征集河南诸州兵马,准备讨高欢;高欢将计就计,兴兵二十余万分道南下,向洛阳挺进。孝武帝见势不妙,率诸王西奔关中。高欢进入洛阳,另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并迁都邺城。北魏自此分为东魏与西魏。北魏灭亡。

  从北魏百年兴亡的历程看,其兴、其亡均与山西息息相关。北魏在前秦瓦解后北方群雄割据、南与东晋南朝对峙的纷乱局面中,以山西为基础,东灭河北的后燕、辽西的北燕,西平关中的赫连夏、河西的北凉,南夺刘宋河南之地,北创塞外的柔然,扫平北方群雄,统一了北方,开创了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最兴盛的局面,显示出了山西在整个北方地区的枢纽性地位。

  在北魏末年的衰乱局面中,由六镇起义引发的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狂澜席卷了河北、关陇,迁都河南后的北魏朝廷风雨飘摇。尔朱荣以山西为根据地,两下河南而定洛阳之局势,东出滏口而破葛荣百万之众,东面肃清河北,西面平定关陇,然后,以晋阳(即太原)为根本,遥控北魏政权,实亦控制整个北方的形势。继尔朱荣之后,又有高欢以山西为根据地,控制北魏政权,并逼北魏孝武帝西奔关中,从而最终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再次显示出了山西在北方的枢纽性地位。  
 
三 北方统一进程中的山西
 
  历史上,除明朝是以南方统一北方外,其它全国性政权都是以北方统一南方。一个政权能否统一全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统一北方。在北方的统一进程中,居枢纽地位的是山西。

  在北方分裂的混乱局面中,关中和河北二地易于建立起局部的秩序。争雄北方的势力大多起于这两个地区。山西高原像一个巨大的楔子,楔入关中与河北之间,面向中原。无论是哪一方,要想兼并对方,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天下,都必须首先取得对山西的控制权,否则不可能打开局面。能否取得对山西高原山地险要的控制对于双方都是存亡攸关的事。控制山西,以攻而言,足以舒展其侧翼,包卷中原;以守而言,足以保障其侧翼的安全。

  山西东西两侧的山脉分别构成河北和关中的屏障。东侧太行山脉为河北的西部屏障;西侧吕梁山、中条山与黄河一道构成关中的东部屏障。自关中东出之路不外三条:蒲津、潼关和武关。其中,经由潼关、蒲津的路线处在山西的监控之下。因此,对于关中来说,无论是出关进取,还是闭关自守,都须加强对山西的控制。河北的三个层次与山西的三个主要盆地之间平行对应,藉太行通道而相联系,这样,山西的这几个盆地连同太行山共同构成河北西部屏障,翼蔽河北右侧翼的安全。

  关中险要和河北形胜都须以对山西高原山地的控制为前提。当河北与关中对峙之际,双方极易在山西陷入争持的僵局。双方决定性的争夺往往发生在山西。在山西角逐的胜败也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后果。

  秦、西汉均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其统一进程都是从山西打开局面的。战国前期,山西为三晋诸侯所控制。魏据安邑,控制河西及晋西南之地,控崤函之险,成为秦东进的主要障碍。秦欲出关争利,归路处在魏的监控之下。这一态势早在春秋时的秦、晋崤之战中已表现得很明显。在那决战役中,秦军以在崤山险地中遭晋军伏击而全军覆没。商鞅在策划秦的霸业时对秦孝公说:“秦之与魏,譬如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据岭隘之西,都安邑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魏……必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 注:《史记》卷六十九 商君列传 ' 秦孝公遂采商鞅之议,令商鞅主持对魏的战争。秦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迫使魏国迁都大梁。到秦惠王时,秦已尽夺魏河西之地。到秦昭襄王时,又在沿黄河及太行山脊岭一线发起猛烈攻势,夺魏之安邑、韩之上党、赵之太原,尽占山西之地,为以后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极有利的战略态势。

  西汉统一天下的进程差不多是循秦之故辙。刘邦还定三秦,率诸侯联军袭楚之彭城。自彭城败归后,刘邦在成皋、荥阳一带与项羽相持,却另派韩信率军渡黄河入山西,灭魏、平代,然后东下太行,破赵、降燕、下齐,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使楚汉对峙形势彻底改变,为西汉在楚汉最后决战中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十六国初期,前赵据关中,后赵据河北,双方在北方对峙。后赵石虎因争前赵在河东的重镇蒲坂而引发前、后赵在洛阳的大决战,前赵刘曜一战被擒而兵败国亡。立足河北的后赵遂完成北方的第一次统一。

  后赵的统一瓦解后,前秦据关中,前燕据河北,双方在北方对峙。决定双方国运的战役发生在山西。前秦在苻坚统治时国势日盛。面对前秦的军事压力,前燕朝中有识之士曾提醒燕主加强山西、河南方向的守备。大臣皇甫真建议:“洛阳、太原、壶关,皆宜选将益兵,以防未然。”大臣申绍也建议:“移戍并土,控制西河,南坚壶关,北重晋阳,西寇来则拒守,过则断后,犹愈于戍孤城、守无用之地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 ' 燕主未从。苻坚利用前燕朝政日坏的有利时机,派王猛率兵攻前燕。东晋太和四年(369年),王猛攻拔洛阳。次年,王猛再次率军伐前燕,大军临发,苻坚面授机宜说:“当先破壶关,平上党,长驱入邺,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 ' 王猛向山西长驱直入,一战而克壶关,再战而破晋阳,尽夺前燕在太行山以西的军事据点,后又在潞川击破前燕太傅慕容评所率燕军主力,乘势进围燕都邺城,燕主出逃被擒,前燕灭亡。前秦又次第扫平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在前秦瓦解后的混乱局面中,鲜卑拓跋部在代北建立的北魏政权入主中原,收拾十六国纷乱的局面,统—北方。北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