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刘安是看到了吴王刘濞的失策的关键。“汉将一日过成皋者四十余人”,是言汉廷平叛大军顺利通过成皋之口东出,迅速展开,足见成皋在当时地位之重要。所以他计划先“邀成皋之口”,然后“塞轘辕、伊阙之道”、“守武关”、“据三川之险”、控扼东、西方之间往来通道,以与西汉形成东、西对峙之势。刘安以谋泄而败,其计划未及施行。

  东汉末,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董卓一面徙汉献帝于长安,一面遣兵戍守洛阳。时关东诸将屯河内、酸枣、南阳等地。曹操建议诸将说:“诸君听吾计:使勃海(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袁术)率南阳之军,军丹、析,人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讨逆,可立定也。”

  当时董卓所率乃凉州精兵,而讨董卓诸将皆关东人,从人事组成上来看,这种对抗已带有东西矛盾的色彩。董卓据洛阳,虏掠财物俱运关中,隐然已有西归之意。董卓西迁,司空荀爽便说过:“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双方都认识到了当时东西对峙的态势,曹操之议更是深知东、西对峙的形势利争夺的关键。但诸将不听,终至食尽兵散,汉末局势遂不可收拾。

  十六国时,前后赵在北方对峙。前赵据关中,后赵据河北.双方在山西、河南对抗。后赵大将石虎攻前赵河东重镇蒲坂,从而引发前、后赵在洛阳的大决战。前赵主刘曜尽率国中精锐驰撞蒲坂,击败石虎,然后挥兵南下,围攻后赵洛阳。后赵主石勒亲自率兵自襄国(今河北邢台)驰援洛阳。进军途中,石勒侦知刘曜仍在围困洛阳,大喜道:“曜盛兵成皋关,上策也;阻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此成擒耳。”刘曜若能扼守成皋关,或阻洛水而守,拒敌于险要之外,石勒纵有千军万马也无可奈何,洛阳自可不战而下;成皋、洛水弃而不守,纵敌入险,实为刘曜的重大失策,这种失策铸就了刘曜的失败。

  后来前秦、前燕在北方对峙时,前秦王猛攻前燕洛阳之战的形势与前,后赵洛阳之战有些类似。但王猛攻洛阳,先振军扼成皋之险,以断前燕援军入援之路,洛阳遂成瓮中之鳖,不战而下。

  东西方对峙,大体止以太行山诸关隘、黄河孟津渡口、嵩山一带诸关隘为对抗的前沿地带,尤以成皋一带为争夺的关键。成皋处于东西对抗的中轴线上,能控成皋即是控制了东西之间通行的捷径,刘安所言“人言‘绝成皋之道,天下不通’”当是那个时代流行的看法。

  从中国地理大势来说,这种对抗却是西方居地势之利,而东方则处相对劣势。西方地势较高,面对东方,居高临下,若是能据成皋一线,即已取得一种非常有利的攻势态势;而东方据成皋一线,至多只是取得—…种比较好的守势态势,失成皋一线则全失地利之险,故历史卜的东西之争以西方胜利者居多而东方胜利者居少。 
 
 
二 南北之争
 
  南北之争也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又一个突出的现象。东汉末年政治秩序的崩溃导致了统一帝国的瓦解。先是天下三分,中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又因“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而演成南北对峙之局。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并持续了近三百年。十二世纪起,随着女真和蒙古的先后南下,金、蒙古(元)与南宋之间再度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南北对峙之际,双方的角逐本是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展开,若单考察在中原这片地域内的争夺,则不能不先考察这片地域的南北两边的地理形势。随着双方力量的强弱变化,双方对抗的前沿地带在淮河与黄河之间有所摆动。在淮河以南,西部有大别山、桐柏山屏护长江上游,东部江淮之间,水道纵横,屏护长江下游;在黄河以北,西部是太行山环绕着的山西高原,东部是河北平原。

  在前面章节已经说到,南北对峙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之间的对峙;北方之人,长于骑兵野战,性习温凉,不耐暑热.利在秋冬时节;而南方之人,长于水战与守城战,利在春夏雨季。中原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使得南北双方各享一半的利弊。南方之人多趁雨季而北进,但若是越过了黄河而向北继续深入,便会面临很大的不利;北方之人多趁秋冬时节而南进,但若是越过了淮河而向南继续深入。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南北对峙比较稳定的时期,无论哪方主动用兵,其结果邡只不过足在淮河与黄河之间来回拉锯。

  在漫长的南北对峙史上,南北交兵非常频繁。其中,以刘宋元嘉北伐和南宋端平年间收复三京之战最能反映出南北双方在中原的攻守形势。(详见东南部分)

  实际上,以攻而言,南北双方还可说是平分秋色。南方攻沔南,可以趁雨季利用泗水、汴水等淮河文流作为交通线,迅速北上。到彦之、王玄谟、陈庆之等人在最初的攻势作战中都是迅速地打到了黄河南岸;北方攻河南,则可利用冬季河冰坚合或河水潦缩的时机.发铁骑迅速南下。

  但说到防守,则南方比北方被动。北方之人由于自己的特性,不宜于久处南方,北方的统治者也多能认清自己在南方作战的时间上的利弊,而能于不利的季节主动北撤,等到有利于发挥自己骑兵优势的时节,再大举南下;再说,北方铁骑本来就宜于远程奔袭,能给北方势力造成困难的只是时间季节,而不是空间距离。所以,北方极少在河南作硬性的防守,守河南从未成为北方的负担。对于南方则不然,守城战虽是南方之所长,但南方守河南势必沿千里黄河全线置守,兵力难免单薄,与南方策源地之间的交通线也是迂回而漫长。因此,对于南方来说,攻河南不难,而守河南难。对于北方来说,只要撒开守河南的包袱,便能只享其利而不受其弊。

  从地理形势上来看,中原地区南北两边的地理形势也是北方比南方有利。自河南图黄河以北,比较困难。黄河以北.战略枢纽在山西。山西地势高峻,仰攻不易:倒是黄河以北足以制黄河以南。北魏开始立都平城(今大同),据山西之险,俯瞰三面,威制北方,所以面对刘宋在河南的军事行动崔浩能有“设使国家与之河南,彼亦不能守也”的自信。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形势发生逆转,反为山西所制。尔朱荣和高欢先后据山西控制北魏朝政。至于五代时期,后唐代后梁、后晋代后唐、后汉代后晋,都是以山西制河南。即使足像金这样本身是起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迁都河南之后,也是被蒙古这样后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所制。

  自河南图南方则比较容易。取山东足以制泗水上游,攻南阳足以制汉水上游,争汝南足以制淮河上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的终结即是循着这条逻辑。在南朝刘宋时期,北魏即已夺占山东;南齐时期,则一再争南方南阳、义阳(今信阳)等淮汉上游之地;到梁末,南方东失淮南之地,西失襄汉上游,南方遂再无问鼎中原的机会,而只能恃长江作被动的防守。

  不过,南方在中原地区也井非完全没有机会。在中原地区,南北形势虽是南不如北,但东西形势却是西足以制东,河南地形的特点是东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地,东部平原地带利于北方骑兵而不利于南方步兵,但在西部山地地带却是有利于南方步兵而不利于北方骑兵,西部山地地区又可分为南北两部,都具有枢纽性地位,北部三川河谷在北方具有枢纽性地位,南部南阳盆地则在南方具有枢纽性地位。

  这样,由南阳盆地北出遂成为南方进图中原的一个机会。位于南阳盆地南端的襄阳本是南方恃以屏护江汉上游的一大重镇。自襄阳北上,循淅川等汉水支流上行,越伏牛山,即可进入伊洛河谷,而后,或东取洛阳,或西攻关中,都可扬长避短而有所作为。东晋南朝时期的几次比较成功的北伐都是利用这一地理形势。桓温北伐,由襄阳北上。出伊川,败姚襄,执周成.收复洛阳;刘裕北伐后秦,攻洛阳之战,也曾派兵从襄阳经南阳盆地北上,攻洛阳的南翼;刘宋元嘉二十七年的那次北伐,东路军溃败,西路军却取得很大进展,柳元景、薛安都等将连克弘农、陕城、潼关,井取得关中豪杰和百姓的响应与支持;

  在南北之争小,南方争河南若只是想以黄河作为南北之间的分界线,则终难改其劣势地位。南方可以取河南作为进一步经营天下的凭资。明初朱元璋北伐可以作为南方经营河南的一个成功的例子。(详见东南部分)毕竟中原四战之地,不利于防守,却利于作为进取的凭资。 
 
 
第一节 统一与分裂:政治与地理
 
  治则合,乱则分。历史治乱更替,天下大势也随之分合变迁。

  历史治乱分合的演变有其自身的逻辑,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统—首先必须以社会政治方面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基础,其次才是地理上的经营措置;分裂也首先是社会政治方面出现离心力,然后地理上的离心力才显现出来。

  若单从地理因素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局部的独立性并存,既存在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也存在着离心的因素。 ' 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导论 第二章《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 '

  中国现有版图所包括的这片地域基本上是中国历史展开的舞台。由于地形地势的缘故,这片地域的东、南二面都是浩瀚的海洋,西南、西北都是险峻的山脉,北面是大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自成一统。秦和西汉相继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帝国,并为确保帝国的安全而进行了积极的拓边,帝国的疆域基本上达于这片地域的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