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一切的背景,就是厂子把地卖了,拆迁去了别处。在厂区的地方,新矗立起来的会是商业住宅和商业中心,名字就叫二十四城。
影片有很强的贾樟柯的痕迹,缓慢的镜头移动,长时间的聚焦,看似缓慢的节奏,一些企图表现寓意的景物特写,以及永远会出现的赵涛。
而在这些看似琐碎和平淡的采访谈话间,映射的是一个军工厂50年的巨变,甚至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几十年的变迁;沉淀的则更多是一些平淡但需要慢慢体会,可以长久回味的东西:曾经的对工厂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爱情,亲情,生活的挣扎,以及其他的很多。如果你曾经历过,或者目睹过,也许心里有一根弦会被轻轻拨动,有所感触。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第一次看三峡好人。看那个片子之前,我看了不少的普通人的评论,有极喜欢的,有对他的镜头技巧,缓慢节奏,和故事性深恶痛绝的。也是在那个片子之前,我看过他的逍遥游。虽然那里面的一些场景和故事也能够触动我,但那些两分钟一动不动的特写镜头还是让我抓狂。
所以,我看三峡好人之前抱的期望值不那么的高,但看完之后,留下的是震撼和喜欢,只有震撼和喜欢。
如果二十四城讲述的是一个工厂拆迁的故事,那么三峡好人讲述的就是一个城市拆迁的故事。在三峡大坝建造的大背景下,一座城市在几年间就彻底的消失了,而影片则是通过两个人的故事来讲述时代的变迁:一个来异乡寻找离开自己的曾经买去的老婆,一个到异乡来寻找在这里承包工程的丈夫。而在故事的最后,本来是被卖掉又被“解救”的女人却一心想着回归,而在改革大潮中发财的丈夫收到的是妻子离婚的请求。
同样是平淡的故事,缓慢的节奏,没有悬疑,没有高潮,看似业余的演员,镜头的移动让你很多时候觉得并不是电影,而是某个电视台真实的记录节目。同样的,如果你能体会,你能在那些平凡中见证惊雷般的历史变迁。
贾樟柯的电影,还有两个地方让我很喜欢。
一个是里面的配乐和歌曲。无巧不巧的,在这两部片子里,穿插了很多曾经的经典歌曲,从上海滩到血疑的主题曲,从齐秦到那个小女孩口中的流行音乐。那样的穿插,不觉得生硬,倒觉得是对故事的无缝衔接和巧妙润滑。
另一个,则是一些小的细节,有些带着些许的黑色幽默。三峡好人里那个喜欢模仿发哥,最后死掉的小年轻,或者是二十四城里陈冲扮演的厂花自述当年大家都说自己像小花里面的演员,或者是那个露台上的庆祝酒会,新时代的弄潮儿拍拍手,一桥的华灯亮起,那种属于精英者的Zhuangbility。如此种种。
************************************************************************
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前进的年代。与之相应的,是崩溃或者说完全重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07年的时候,正是一个朋友的婚礼。仪式开始前的几个小时,一群时尚的伴娘穿好了礼服,却没有在那里端庄的坐着,或者聊些家长里短。趁着那一点点的空隙,几个漂亮的盛装打扮的青春女孩儿,围着屋里的一台电脑,上面是红的,绿的,50天均线200天均线,实时价格,和正在疯涨的中国股市。
在这样的年代,大家争分夺秒,直奔财富和享受,崇尚占有和控制,颠覆过去的种种。停住脚步,很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机会;感怀过去,通常是Loser的标签(如果伤春悲秋能够给你带来可观的收入,那又另当别论。)
但站高一点,看更长的历史,或是更多的国家,你会发现,时代就像时尚,常常会几十年又回归过去。经历过高速成长的某些国家,现在开始回归环保,提倡家庭生活,建设精神文明。如同我们曾经做过的那样,骑最环保的自行车,用可以反复用的布袋子买菜,或者是讲讲信念,忠诚,和爱。有人说,因为他们现在是Loser。是这样的么?或许,十年后,我们也会回头痛惜,为什么牺牲了那么多的环境,摧毁了那么多的古迹,抑或是破坏了那么多传统的价值观生活观。
无论对错,我觉得可以致敬贾樟柯的是,在这个忙碌的年代,他愿意停下脚步,记录这一段历史,平淡中见惊雷的历史;他愿意捕捉那一群人,普通人,普通的情感,但却是最可贵的存在。
电影并不一定需要传道,它绝对可以是纯粹的娱乐。但当99%的电影都对准着古代的王朝和英明的皇帝,或者是现代的大亨和虚幻的世界,你应该感谢还有那么一两个有影响力的导演,愿意把镜头对准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郑重推荐这两部片子。
************************************************************************
在我这本小说里,在YY的表皮下,我也企图写一些回忆和记录,那个年代的国营工厂,宿舍生活,青春轨迹,对爱的理解和诠释。
当然,我的水平不能和大师相比,而很多人也说,QD这个平台就是为YY搭建,要做别的请出门右转。我倒不觉得这样。有了网络的平台,无非是每个人都可以表达,然后争取有更多的人能够回应。
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看池莉或者刘震云的某些书,有时候觉得那简直不是小说,他们笔下的城市,那渡轮上的拥挤,小巷里的家长里短,工厂里的鸡毛蒜皮,夫妻间的分合悲欢,看多了有时候觉得实在压抑的没有前景。
但回头看,记录不是一件坏事。虽然过去的不见得都是好的,但尊重过去,也许才能有更完整的人生和人生观。
在我这本书里,关键词是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见证一些大背景的变化。所以,有些读者愿意在人物出现的瞬间把他们的性格定格,如同漫画中一样。但那不是我想写的。
江之寒在成长,所以他永远不会像喜欢倪裳那样去喜欢下一个女孩儿;倪裳也在成长,所以她不会永远是那个信奉父亲的甜甜的女孩儿;林墨也会成长,度过她的青春期,慢慢成熟,慢慢长大。
所以,如果你愿意看他们的成长,也许很多的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虽然才华不能和大师们相比,我也想写一些东西,关于回忆,关于记录,关于成长。
第一章 大师兄的告别宴
5月的青州,天气就已经热起来。知鸟一到中午就叽叽喳喳的开始上班了。这个风景秀丽的中等城市,这些年来气候却是越来越差。冬天愈冷,夏天愈热。而春天,却是越来越短,仿佛前两周还是冷冽的冬天,一眨眼就跳过春天进入到炎热的夏季。
江之寒刚走出研究所的大门,腰上的汉显呼机就嘟嘟的响起来。他摘下来看了看,跨上自己破旧的自行车,一溜烟的冲了出去。
研究所外是一段陡峭的斜坡,在校园里颇有名声。据说许多久旷的花痴男们幻想着著名的自行车撞人相识美女的桥段,从这儿风驰电掣的冲下,真撞上的10个有7个是男人,还有2只是恐龙。如果你撞上大运碰上一位姿色中等偏上的女生,恭喜你,如果她没有给你一耳光再让旁边的男朋友上来猛揍你一顿的话。
江之寒是个个性比较谨慎的人,从小到大他都是那种个头中等,长相一般,成绩中上,说活不多(除了在熟识的朋友面前)的人,如果用两个字形容他,那就是普通。扔在人群里要找出他,可是比登天还难。父母的朋友要夸他,通常找不出别的词,就是这个孩子老实,做事也踏实。师长们用的最多的是一个稳重。
但江之寒内心其实是一个有几分骄傲的人,在他认识的朋友同学中,真的让他觉得聪明才智超过自己的没有几位。虽然出生在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从小就被贴了一个老实的标签,平平稳稳上了大学,从来不是那种卓而不群的人物,在内心里他却是有很多人所不知的自信-那些家伙能做的,我也能做!
江之寒的谨慎体现在生活中的小处-譬如冲下这个20度的斜坡时,他通常轻轻的捏着刹车,让车速不要太快。而今天,他放开了刹车,让身下破旧的二手凤凰车肆意冲下,风从身边吹过,林荫道两旁的树木快速的后退,有一个瞬间他简直错觉自己不是骑的一辆凤凰,而是开着一辆法拉利。
终于,在这个校园里呆了7年后,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人还未老,却已开始回忆过往,只是因为到了离别的季节。
5月份的校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但对于毕业班的人就有些不寻常的滋味。
春季毕业的研究生,已经完成答辩,有的人已经离开了,还有些人逗留着处理一些善后的琐事。本科的毕业生马上就开始答辩,但对于大多数人那不过是个形式。工作基本定下来了,考研的已经知道结果,剩下的无非是最后一个仪式。
5月份的校园,因此充满着各种告别的活动。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没有一项活动比得过……吃。
中午的宴请,主人是研究所的一个博士叫沈城。沈城今年已经34了,是工作几年以后报考的博士。他的毕业,可谓是几经磨难,前前后后他在研究所呆了七年半才拿到这一纸证书。说起来沈城得以毕业江之寒是帮了大忙的,连工作联系他都出了些力。因此虽然不在一个课题组,二人交情颇深。
问过服务员,推开7号包厢的门,就听到有人咿咿呀呀的在唱歌,唱的是当红天后的新曲,古词新唱柳永柳大叔最有名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我Kao,谁在恶心人,10个大老爷们坐在这儿,唱这个”,江之寒笑骂道。那些夸赞他老实的父母辈亲友们看见恐怕要大吃一惊。研究所这两年半的经历,尤其是后来开始自己跑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