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6-06-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所用的苦闷。我实在无法理解温庭筠写此词就是为作政治的讽刺,但世上的事有许多是相通的,一个女子的貌美得不到世界的承认,既不能参加选美,也不能参加模特儿大赛,甚至不能被某个“大老板”看中给“包”过去,在那儿闲置着,她和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在那种体制下得不到重用是一样的,而偏偏中国的知识分子人人都相信自己有伟大的才能,李白、杜甫、李商隐、韩愈、王安石、苏轼等都相信。再举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频频被使用,不是作为对雨的描写,而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标准,尤其是师范教育的标准——我们要为人师表,要桃李满天下,要“润物细无声”。但诗本身字字写的是雨,尤其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如果你是“仁人”,你所写的雨、雪、花、风、草、山、水就都有“仁心”存焉;你是“义士”,就都有“义气”存焉;你是不合时宜的“牢骚鬼”,你写的酒、肉、娶媳妇、聘闺女,也都会充满牢骚。相反,如果非常执著地用考证的方法解释诗,说它是为写什么而不为写什么,就会煞风景,扼杀诗意。越是好的诗,相通的东西越多,与人生况味相通,与诗人自己的精神走向相通,与刚刚发生的某些大事相通,甚至与某种科学道理相通,就像鲁迅的《雪》一样。解诗不能非得坐实,关键是诗本身有没有概括性和普遍性;有时坐实了,反倒会把一首诗杀了。我在《新民晚报》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自己一直弄不懂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可他们家保姆一看就懂,说这是谜语,谜底是冬天玻璃上的“霜花”。她解释得好极了,简直是个天才保姆,可也是白居易的天才“杀手”。我原来非常喜欢这首诗,可是现在每每想到这个保姆的解释,就如同吃了一只苍蝇。所以我们解诗,尽可能地不要超出情理所允许的范围,不要忘了它是一首诗,要留有联想的余地。
  三、传统诗词的整体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中国的诗歌传统与外国不同,譬如讲“出处”。《红楼梦》十八回写元春省亲,命贾宝玉题诗,贾宝玉用了“绿玉”二字,薛宝钗说元妃最讨厌“绿玉”,叫他改成“绿蜡”,宝玉问“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说出自唐朝钱翊《未展芭蕉》开头第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后来我看红楼梦的注解,说曹雪芹写错了,这首诗原是宋朝的冯珝写的。)什么都用典,什么都得用陈言,要求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这确实讨厌,五四时期最受批判;真正的大诗人,是敢于用新鲜词语的。但这也是有原因的,中国的诗词好比一棵大树,一棵汉语的大树,一棵文学的大树,你用传统诗词形式写出来的就是这棵大树的一片叶、一个芽,必须与这棵大树“匹配”。
  我所以想到这点,是受一些老朋友写旧体诗词的启发。现在一些老人喜欢写旧诗词,有的写得还行;有的写得实在可怕,怎么看都不像。其原因很简单,他们没看过《唐诗三百首》,也没有背过《千家诗》,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吗?对此,叶嘉莹老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她说中国的传统诗词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学写诗词就像学外语,必须背,背下来,写得就像。人们写诗词并不把自己的创作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树、语言之树放在第一位,所以要找“出处”,这样味儿才对。现在有些人的诗词,虽然也用一些词,就是味儿不对,以致让人觉得他倒不如去写快板、三句半、顺口溜什么的,就是不应该写旧诗词。
  中国人是不讲知识产权的,欧阳修有一首《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非常喜欢这首词,写了许多“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抄袭吗?芽不是抄袭。再如毛主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来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鸡天下白”来自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最近,《文汇报》上有一场争论,著名诗人流沙河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剽”诸葛亮的《黄牛庙记》中“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另一位老师反驳说并非如此,因为《黄牛庙记》可能是伪作,而且可能是苏轼以后人的伪作。我觉得即使《黄牛庙记》确实是诸葛亮之作,苏轼在词中化用这两句,也与剽窃毫不相干,因为中国诗词里这种情况太多太多,根本不能用现在的知识产权的观念去作评判。化用你的词,和你的韵脚,可以传为佳话。
  但是讲“匹配”也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即陈陈相因,难有个性。中国古代大量诗词很雅、很美、很贴切,音韵、用字、炼字达到很高水平,就是缺少个性,结果是有这首诗不多,无这首诗不少。如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两万四千多首诗,都没有大毛病,但没有一个人承认他是诗人,其诗还不如“张打油”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虽是胡闹,反倒给人留下点儿印象。“张打油”的这首诗,我觉得还有点味儿。“江上一笼统”,就挺有意思;“井上黑窟窿”,有艺术感觉,能够把井看成黑洞,而且“黑洞”是非常摩登的概念,“黑洞”概念原来是张打油首先提出来的!?“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还有些幽默,不算黑色幽默,也不好算黄色幽默,可以算“白色幽默”。由此可见,先得“面壁十年”,好好背《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然后还须“图破壁”。
  讲到这最后一个问题,我要和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真正能言“志”就有个性,否则就只能人云亦云,成为应酬之作。
  中国诗词既是个人的又是整体的,如果你对中国诗词不熟悉,不背上几百首诗词,就贸然写传统诗词,是会很令人遗憾的;反过来说,你如果不能写出个性,不能写出锥心之语,不敢破壁,也写不出好诗来。
  本人作为一名传统诗词的爱好者,见识不多,以此就教于安徽师范大学的专家们!谢谢。

  反思 理性 进步

  
  ——王元化先生的反思理论与实践
  ? 罗银胜
  在我的心目中,王元化先生不啻中国读书人的良心,是中国知识界继续走“五四”道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世纪,元化先生备受疾病的困扰,最初是过敏性皮炎,接着颈椎狭窄,老慢支、哮喘,以及前列腺病等接踵而至。他几乎摈弃所有的社会活动,潜心于学问。他依然思维敏捷,好学深思,对一些既有的观念不断进行反思,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判断。元化先生崇尚独立思想和自由,在个人的学问上继承了古人坚韧、谦逊、勤奋的良好学风,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特别是“五四”的反传统精神,发见新锐又不失深沉。
  元化先生自谦自己“是一个过渡时代的人物,自知不可能做出什么丰功伟业”。他说:“但我仍黾勉以赴是为了什么呢?我记得一位前辈做过这样的警示,不要‘像白蚁一样一路吃过去,留下来的只是一排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应做一点自己应该做的事,哪怕只是一点极微末的贡献也不要紧,只要是真诚地去做,锲而不舍地去做就行了。一个知识人主要应该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内发挥作用,倘使知识者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那么,这方面的事谁去做呢?这并不是说因此就不去关怀人间事。鲁迅在抗战前夕说过,他能做的,‘仍是运用自己手中这枝笔,它是五分钱买来的,名字叫做“金不换”’,自然他也说过,当需要拿起别的武器时,他也会拿起别的武器。我一直以这话作为自己所信奉的良箴。”〔1〕
  元化先生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进程而言,已经成为一位显示了“反思”力量的标志性文化人物或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精神存在。因为其反思对象的敏感度和其达到的深广度,其文字的能量超出了学界的狭隘地带,成为在社会空间迅速传播的公共精神资源。元化先生称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的反思年代”,确实如此,元化先生在这几年中痛定思痛,对过去所追求的信念、崇奉的思想、心爱的观念等等作了重新估价,有的甚至进行了批判。这对于一个不是随便去信、去爱的诚实的学者来说,当他发现自己多年所心爱的东西其实不是那么美好的时候,的确是痛苦的。在这些年里,元化先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写了不少文章,内容包括对“五四”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文革”及其激进主义的批判、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引起争议的是对“五四”的反思,其实他的这种反思一直延续至今。
  一
  元化先生当年在给顾准文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作序时,曾引用鲁迅称屈原的《离骚》: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万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不敢言。鲁迅认为达到这种高超境界是基于思想的解放,摆脱了世俗的利害打算。元化先生说:“倘用他本人的话说,这就是:灵均将逝,脑海波起,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我想,本书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大概也是一样,对个人的浮沉荣辱已毫无牵挂,所以才超脱于地位、名誉、个人幸福之外,好像吐丝至死的蚕、燃烧成灰的烛一样,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义无反顾,至死方休。”〔2〕每读及此,便血脉贲张。这其实也是元化先生自身的绝佳写照。独立的人格精神,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正是元化先生反思的起点与归宿。他的反思的历程,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何谓反思,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