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熊春锦先生接受中国教育3台访谈纪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先生:经典诵读工程,基本上我们的许多前辈都已经开创了。包括台湾的王财贵教授,他多年前就在台湾、国内推行经典诵读。
      但是,分析当前整个经典诵读情况,跟道德文化、根文化联接起来的比例不太多,主要是诵读儒学经典比较多,而道家的经典很少采用。但是极少数采用了诵读老子五千言的,常常又创造出一些奇迹来。比如说,北京的李洪彬现象,他是熟读了五千言以后能够倒背如流。为什么产生这个现象?这也就是老子的思想在起作用,老子五千言的能量性在发挥供能。开展普通的经典诵读,一般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都归到经典诵读里面了,实际上我觉着有的是属于艺文里面的,而不是属于经里面的;有的是属于典里面的,而不是经里面的。我们不能走历史的老路。真正的经,一定是慧智型的文章,而不是智能型的文章,这是一个显著的标准。在创作的时候,是作者慧识的流露,还是智能的构思,这是一个分水岭。
      如果把智能构思所形成的文章当成了经典,那么没有能量场波性,谐振性就缺乏,不能对受众产生一种启迪的作用。古代那些圣贤所写的经文,常常是在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下所诞生的,具有很高的能量品质,阅读它们、诵读它们,就能真正产生与故人居、与古人谋的现象。这个现象很容易产生,特别在孩子身上,这个表现特别明显。
      在推广诵读上,目前一般的诵读遇见了一个瓶颈区,普遍的反应就是采用一般的诵读,孩子变乖了、遵守纪律了,但是创造性方面同样还是没有爆发出来。他们还并没有达到记忆力超群,成绩、创造力、独创性等方面,还没有表现出中国人的优势来,这说明了还是局限在宋明时代理学时期的诵读方式,还是应该再往历史上追寻。比如说,宋朝、明朝时期,我们国家的创造力还是比较高的,在当时的国际上还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宋明以后创造力急剧下降呢?跟明代砍了诵读《易经》有关系,把《易经》也剔除了,只读《四书五经》,理学整理出来的八股文,以八股文取士,所谓的八股文编修的经典完全跟根文化断绝了,通过《易经》进行接续和连接的作用就消失了。所以,到了明代晚期以后,世运很快削弱、微弱下来,再加上闭关自守,又不能把西方的文明接续起来。
      当年莱布尼茨看到中国的《易经》以后就大吃一惊,启迪了他在数学方面的造诣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他曾经写信到中国来,要求加入中国国籍,但是当时我们的国家认为“我乃中土大邦,汝乃外夷”,对他不屑一顾。当时,他倒建议在中国成立科学院,如果当时能够开关,接受人家的建议,早期在北京建立一个科学研究院的话,我看那个接续起来会非常快的,这都是历史了。
      教育台记者:您本人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其中之一就是“中华经典诵读形象大使”,您如何做这个形象大使的,是否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的活动?
      熊先生:社会公益性的活动,原来也是我的一个宗旨。
      我尽量不取利于民,而是奉献于民。所以,我早期在各地的演讲基本上都是义务性的、公益性的,尽量先把大家都唤醒起来。在一般普遍意义宣传国学这个领域上,就尽自己所能,当好这个公益大使,尽量争取做得更好一点。
      因为现在经典诵读经历了这十年过程,有很多的人进入了功利化阶段了,实际上违背了老子思想上的一个原则“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真正有用的东西是在“无”里面的。在没有欲望,没有什么贪欲,没有过多的追求心下的内容,才是真正有用的,才是生命的真谛。
      所以,我们作为根文化的研究者要恪守这一点,不要追求有相的东西,不要追求过多的拥有,应该安平乐居。对于社会的奉献,相反应该放在第一位,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别人考虑,尽量少考虑自己。而且考虑自己多了以后,在生理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考虑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使用的左脑,那么就处在自我封闭的状态,能量自我封闭。考虑自己的时候,都是用的左脑;而在考虑别人的时候,就启动了右脑的生理功能。所以说,为什么佛学思想、道学思想、儒学思想都教人要爱,要把自己的小爱扩展成大爱,这也是主动用有形的方式和心理活动的方式去启迪右脑的慧性思维,使它展开。所以在这个工作上,国学的宣传上尽量去多安排一些有益、体现出爱心的公益性的活动。我们要自己做出表率来,实际上成人的言和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是模仿型的,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全息性地、整体性地进入他们心里,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如果不注意这一点,这个教育就是失败的。现在教育的很多现象在孩子们身上失败,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根本就不买大人的帐。
      教育台记者:前两天,我专门拜读了您的书——《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究竟什么是慧性图文教学法?它跟我们传统的学习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熊先生:慧性图文教育法,主要是提倡早期顺应儿童生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性,掌握教育的契机,顺应生理转换规律当中的慧性逐步被后天智能封闭、压抑、丢失的生理现象,我们采取一种主动的保护措施、爱护措施,保护孩子们的图文思维。因为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自己如果记忆良好的话,就有这样的记忆片段残存。比如说,孩子们早期都是存在图像思维的,为什么爱看图识字,因为孩子们有图像思维存在的。我们小时候喜欢看图画,那些小人书,我小时候经常站在巷子口,放了学还要看一个小时,看完了才回家去,也就是童话思维是孩子的一个思维阶段。
      还有一个是神话思维。图文思维、童话思维、神话思维,可以说是在孩子们身上出现的重演律,是生命现象的一种重演律。这种重演率,是我们人类社会进入到智能阶段以后已经不能准确把握和忽视的。因为我们很多的父母,虽然在运用看图识字教孩子,也画一些小人书,让孩子看一看,来勾起他的童话思维,甚至有时候用一些神话故事来进行普遍的培养,但这都不是主动的,不是积极的,而是在冥冥当中,有一种力量引导人们去使用。
      如何把这种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和感性都升华到教育理念上来,我觉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符合孩子的生理重演律。这个生理重演律,一旦被我们放大并培养起来了,那么他始终就会保持一种慧智同运的状态,慧性就得到良好的保护。所以,在这个工作上应该看到优势,而且事实也是可以的。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符号到图、到画、到文(图文表述),最后才过渡到文字。西方在腓尼基时代,直接丢失了图文思维最基本的工具,可以说丢得干干净净,直接进入了拼音文字,没有象形过程。后来有些学者研究的时候,把他们拼音文字的符号加以象形化、图像化,用它来教育孩子们,实际上也就是想重新接续中国的这种模式,用图文思维来培养孩子们的慧识。
      教育台记者:慧性图文学习法和慧识学习法,是不是一回事?
      熊先生:基本上是在一个范畴,它主要的目的是开启慧识。
      因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用图文的方式;然后,才能进入到第二个的图画方式和第三个的神话方式。
      教育台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孩子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不把孩子教笨呢?您有什么建议和方法?
      熊先生:不把孩子们教笨,主要就是需要我们家长、做父母的人,本身要主动培养起自己对根文化的爱心,热爱它,并且研究它,掌握一些根文化的理念,同时掌握一定的生理知识,分清左右大脑的分工。这个方面非常重要。
      再一个,就是幼儿教师也要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家长、学校、幼儿园都把它结合起来,才可能在十六岁之前保护慧性充分开发,使他们的重演率完整再现,并且真正转化成为他们每一个人现实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在
      这里,仅仅是大人的认识还是不够的,首先大人首先要认识。因为大人过了十六岁以后,就进入了纯粹的后天阶段。如果先天阶段,在十六岁之前,没有培养起慧识来,肯定是后天的智能用事占主要性。大人的判断、处理问题,一般都是一种经验型的、惯性的、智能片面运作的方式,很少有灵感直接产生。因为灵感是要在放松身心的状态下,比如说睡眠状态下,比如负压急剧降低的状态下,比如颤动的环节当中,灵感、直觉就迸发出来。一般左脑在运动,而要想它同步出现就很难。
      所以,大人在掌握慧识教育的理念上,也是要有一个培训的过程,我们就考虑不断进行亲子教育。当怀着孩子的时候,就使父母知道如何爱护孩子的慧识,用心灵交流。其中有个心音交流的方法,就是用你的心去和孩子的心进行交流,而暂时不用语言去交流,或借助语言用心来交流。
      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模块,都已经从传统医学的角度,从传统道医的角度、传统中医的角度和西医研究的成果,把它整合在一起。当然,最根本的是将心里面道家所说的心神、心理活动和大脑的生理功能整合成为一块,构成非常符合每个人生命真相的教育模块,利用这个模块来进行前期的认知。父母认知了、老师认知了、学校认知以后,就很容易保护住孩子的慧识不被破坏。因为成人教育孩子是有很多错误理解的,比如说三岁之前的孩子是立体思维,他看问题的时候,前后左右他比大人看的深入得多,但是他没办法用语言表述。
      这是我自己的经历,我记得我小时候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