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雪林·散文集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念者,盖亦闻之印度人,而印度又闻之于西域人而已。

    或者又将曰:中国人之翻译事业欠严肃,今安知释氏《西域记》等语,非中国人所增饰
乎?又安知郦道元之河通西海,非彼一人之臆测乎?则吾人又将引一证,以证其非然焉。

    按中世纪意大利天主教教士马黎诺里(Marignolli)游历印度,得地堂之传
说,谓地堂在锡兰东,名科伦白姆(Coeumbun)

    流出四河,其第二河曰肥逊河,入中国境则为黄河。又言河流至喀发对岸,没于沙中,
后乃再出,过塔纳,而潴为巴库海。张星YR先生谓“巴库海即里海之别名,马氏何以误将
黄河与里海相连,则诚百思不得其解矣。中国自昔即有黄河发源于葱岭,流经喀什噶尔,成
塔里木河,入罗布淖尔,再地下潜行,复出于青海,而成黄河之说。新疆之人亦有喀喇沙尔
附近诸水,来自西海者(即里海)。马黎诺里经过诸地时,得此异闻,故有此误会也”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一六五页)。马黎诺里固非能读中国书者,此说又得之印
度,然则吾人能谓黄河通西海之说,郦道元竟无所受而云然哉?

    然而西域人偏好为此不近事理之潜流说,又为曷故?曰:

    吾人之所谓奇事,盖在是矣,余前固言《山海经》乃古两河流域人之地理书,而“潜
流”之语乃出此书,故知“潜流”学说实为两河人所倡,由里海而东,辗转而至于西域。以
其源流古远,故其势力积久弥雄,西域、印度、中国之人受此学说之支配而摆脱无由,俨同
一种迷信,岂无故耶?——关于此说,后文当更论。

    综上所述,武帝第二条件又不能成立。惟第三条件于阗多玉,勉强可以凭藉而已。故曰
审判此案之法官,若有现代地理知识者,武帝之失败无疑。三中国境内外之昆仑

    史言汉武帝定昆仑,而昆仑究为于阗何山,则史无明文,历来亦无确指。近代始有学者
加以考求,而其结论则亦未必正确。此非吾国人研究学问不求甚解之态度为之害也。盖清以
前西域未归版图,道路又绝窎远艰阻,勘察为难也。唐元清三代皆有事于西域,而昆仑之所
在,乃大成问题,其故可知矣。且昆仑本不在中土,无其地而强指一山以名之,则人之意见
必不能尽同,于是昆仑乃成为任人呼唤,信手成采之枭卢,此神秘之仙山,竟随地涌现焉。
又有印度传来之神话,海外国族之同音,映射缠纠于其间,更使吾国之谈昆仑者,有耳乱八
音,目迷五色之概,昆仑问题之成为中国地理上之大谜,盖由于此,今吾人若企图解决此
谜,则必须将历来昆仑所蒙之面纱,层层剥去,而后昆仑之真相可得。故吾人不得不再翻昆
仑档案,计算中国境内外,究有若干昆仑。(A)中国境内之昆仑

    清以前,中国本部之昆仑,则有安徽潜山县东北六十里之一山,福建惠安县东北三十里
之一山。广西邕宁东北一百二十里之一山,而广西昆仑山上之昆仑关为宋狄青元夜破依智高
处,亦抗战以来,常见于报章之要塞也。顾此皆为昆仑之模制品,一望可知,素亦无人措
意,故余对此亦不愿再言,今则言昆仑之在中国西部者。不问考定时代之后先,拟议之人之
贵贱,但以地段由东向西之顺序为断。

    (一)在青海西宁《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西有
弱水,昆仑山祠。”临羌者汉置临羌县,赵充国曾于此屯田。今为青海省会。城濒湟水南
岸,青海额鲁特蒙古及阿里克等四十姓土司,与汉人互市于此。为西边一大都会。临羌之
地,原为羌人所居,后慕汉威德,愿献地内属。王充《论衡·恢国》篇:“孝平元始四年
(公元四年)金城塞外羌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以为西海郡。”郑
玄注《禹贡》之织皮昆仑,谓为西方之戎人,马融则谓昆仑在临羌西,盖为种族之名。汉志
仅言西王母、弱水、昆仑祠,而未尝言其地有何山足称为昆仑。然境内既有弱水,则亦必有
一小山名为昆仑者在,西王母石室当即建此山上,故汉志名之曰“山祠。”

    (二)在敦煌《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广至,有昆仑障。”塞外险要之处,可筑防
御工事者,皆以障名。《史记》“筑亭障以逐戎人。”《汉书》“又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
千里,置城障,列亭”可证。必山岳丘陵乃足称为险要,故敦煌之昆仑障,料亦必筑于山陵
之上。此山即名为昆仑者是也。

    (三)在酒泉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
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在此山。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
(《史记集解》及《太平御览》引)。

    (四)即阿尼马卿山《禹贡》:“道河积石,”盖本之《山海经·海内西经》:“河水
出东北隅……入禹所导积石山。”

    中国遂以黄河重源再出处,指一山名之为积石。积石有大小,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县西
北,即唐述山,当黄河曲处,其地有积石关;大积石则在今青海东南境,番名阿木奈玛勒占
木逊山,又曰阿弥耶玛勒津木逊山,又曰阿木尼麻禅母逊阿林。

    蒙古语则曰木素鄂拉。今地理书则作阿尼马卿山。刘元鼎使吐番谓得河源于莫贺延碛
尾,曰闷摩黎山,即此山也,闷摩黎盖与阿木奈,阿弥耶、阿木尼为对音,特吞其尾音耳,
黄河发源星宿海,流入札陵、鄂陵两湖,又数百里,至阿尼马卿山西部,容纳一河;又蜿蜒
曲折行数百里,抵山之腹部,纳一河流;沿山东南行,至棱宗贡巴,陡折而北,于是行于西
倾及阿尼马谷中,凡入六七河,其出于阿尼马北者三焉。刘元鼎探河源仅至于此,遂以为黄
河发源于此山,而名之为昆仑。然此亦非刘元鼎之误,恐其受蕃人之欺骗而已。盖阿尼马卿
高达海拔六千公尺左右,实为吐蕃境内之圣山。徐松言西蕃语谓“阿弥耶”为众山之祖
(《西域水道记》卷二)。则西番人盖视之为群山之祖,恰值此山又有数河注入黄河,乃对
中国人自炫为昆仑。元鼎不察,信以为真,遂有此误。

    元代都什所觅得河源以东之大雪山,亦即阿尼马卿也。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谓大雪山在朵甘斯之东北。按元置朵甘思宣慰司以统蕃
羌。青海之东南至西康之境,皆其地。今阿尼马卿山在青海东南,西康西北,则地望恰合。
都什之报告录,谓“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朱思本所译之帝师梵文记录,谓“此山高
峻非常,山麓绵亘五百余里。黄河随山足东流,过萨斯嘉库济克持地,”均与阿尼马卿情况
相合。然元人似不知其所得之亦耳麻不莫刺山,即刘元鼎所得之闷摩黎山。清人亦似不知元
人所得之亦耳麻不莫刺,即其常所称道之阿木奈玛勒占木逊。如魏源、徐松皆以为两山是
也。(徐松在其《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言:“大积石在克俦渡口,距阿弥耶玛勒津木逊山
一千六百里,”在其《汉书·西域传补注》中,则又谓:“河……经阿木奈玛勒占未逊山南
麓,即大积石山,”一人之言而自相矛盾至此,不亦可怪欤?)

    (五)即巴颜喀喇山清圣祖尝遣使穷河源,以其时西藏未归版图,仅至青海星宿海而
止,遂以巴颜喀喇山为昆仑,记之于《大清一统志》。其言之大略曰:今黄河发源之处,虽
有三山,而其最西而大,为真源所在者,巴颜喀喇也。东北去西宁边外一千四百五十五里,
延袤约千余里,山不极峻,而地势甚高,自查灵、鄂灵二海子之西,以渐而高,登至三百
里,始抵其下。山脉自金沙江发源之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自此分支向北,层冈叠
嶂,直抵嘉峪关,东趋大雪山,至西宁边,东北达凉州以南大小诸山。并黄河南岸,至西倾
山,抵河洮阶诸州,至四川松潘口诸山。河源其间,而其枝干盘绕黄河西岸,势相连属,蒙
古概名之为“枯尔坤”。

    “枯尔坤”华言“昆仑”也。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援其说以释《禹贡》之昆仑
云:“昆仑在今西番界。有三山:一名阿克坡齐禽,一名巴尔布哈,一名巴颜喀拉。总名枯
尔坤,在积石西,河源所出。”

    (六)即天山洪亮吉曰:“昆仑即天山也。其首在西域……自贺诺木尔至叶尔羌,以及
青海之枯尔坤,绵延东北千五百里,至嘉峪关以迄西宁,皆昆仑也。华言或名敦薨之山,或
名葱岭,或名于阗南山,或名紫山,或名天山,或名大雪山,或名酒泉南山,又有大昆仑,
小昆仑,昆仑丘,昆仑墟诸异名。译言则曰阿耨达山,又云闷摩黎山,又名腾乞里塔。

    又名麻刺山,又名枯尔坤,其实皆一名也。”(孙璧文《新义录》卷八引)又《皇清
通志》及松筠《西陲总统事略》皆云:黄河近源在星宿海西三百余里,远源则为回部极西之
葱岭,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四千余里。蒙古谓天山冰岭皆名曰昆都仑,急呼则曰昆仑(魏源
《海国图志》卷七十四引)。

    (七)即于阗南山《汉书·西域传》:“西域……南北有大山……其南山东出金城,与
汉南山属焉,”又曰“于阗在南山下。”《史记·大宛传》及《汉书·张骞传》皆言骞“并
南山欲从羌中归,为匈奴所得。”此为南山二字见于中国记载之始。南山果为何山乎?《史
记正义》曰“南山,即连终南山,从京南东至华山,过河东,北连延至海,即中条山也。从
京南连接,至葱岭万余里,故云并南山也。”《通鉴注》:“南山在于阗之南,东出金城,
与汉南山接。”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今甘肃兰州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