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智度论 之作者及其翻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梵本(古稱「胡本」)而譯出,也是集體完成的。如鳩摩羅什 (
Kumara jiva) 譯諸經論 (當然包括『大智度論』),羅什也只是將原
文口譯為中國語文,其中筆受的、證義(即論證義理)的、潤文的人,
還真不少呢!所以,因『智論』是羅什所(口)譯出的,見到某些可疑
,就想像是羅什所「加筆改變」的,那是大大的铡畷g經的實際情形
了。
    『智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譯論,所以羅什是先譯經,
後譯論,而又同時譯成的。「經」的譯出,如『出三藏記集』卷八『
大品經序』(大正五五.五三中)說:

      「弘始五年,歲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於(長安)京城之北,
      逍遙園中出此經。(羅什)法師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音
      ,交辯文旨;秦王躬樱f經,驗其得失。。。。。。。與諸宿舊義業
      沙門釋慧恭。。。。。。道悰等五百餘人,詳其義旨,審其文中,然
      後書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盡;校正檢括,明年四月二十
      三日乃訖。(引文中括號內之文字為作者所加,下同。)

    『大品般若經』的譯出,當時的秦王姚興,親自參加,又有五百
多位義學沙門,詳審文義;「執筆」寫成漢文的是僧叡。當時的譯場
,是相當莊嚴鄭重的!接著就翻譯『釋論』,如僧叡的『大智釋論序
』說:「經本既定,乃出此釋論。」(裕2) 但論後的「後記」卻說是
弘始「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裕3) 。「後記」與僧叡的「論序
」,時間上似乎有點不合。我以為:「後記」作者會編經論為一了。
先譯經,後譯論,在『智論』的

                        16頁

翻譯過程中,發現經文與論文不合的,就加以改正。如『大品經序』
說:「以釋論撿之,猶多不盡,是以隨出其論,隨而正之;釋論既訖
,爾乃文定。」(裕4) 經與論先後譯出,論訖而後經定。經論會編為
一,也就不妨說經與論同時譯出了。
    僧叡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大正二五.五七中-下)說

      「(羅什)法師於秦語大格,唯識一往,方言殊好,猶格而未通
      。」
      「進欲停筆爭是,則交競終日,卒無所成:退欲簡而便之,則
      負傷於穿鑿之譏。以二三唯案譯而書,都不備飾,幸冀明悟之
      賢,略其文而挹其玄也。」

    羅什留住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十九年,才來到長安。對「秦語
」--中國語文,他是能說能寫的。但佛典的譯出,是給中國人讀的
;不但要文義通順明確,還要有漢文的文學意味,這樣才能引起讀者
的愛好,使佛法廣大流通。從這一觀點來看,羅什的「秦語」,還是
不夠水準;對漢文的特色,文學的優美(「方言殊好」),是洠в猩钊
通達的。如早期譯出的『百論』,由於譯得太差,弘始六年又重新譯
出;『大品般若經』原已譯出,但在『智論』的譯出中,對於經文,
又隨時加以修正。這些都可證明:在僧叡等眾多義學沙門的眼中,羅
什的「秦語」還是不大理想的。
    面對羅什「秦語」能力不太理想之局限,僧叡等筆受者,有點無
可奈何。如果放下筆來,好好的論究原本與「秦語」間的恰當性,又
要面臨譯場中人多口雜,不容得到定論的難睿H绻罁g語 (譯語
太繁) ,而改寫成簡要而便於受持的論文,又不免要被譏諷為穿鑿附
會。於是,只好決定:譯者怎麼說,他們就怎麼記。既然洠в泻煤玫
潤飾辭藻,所以也只好要讀者「略其文而挹其玄」了。
    雖然有這樣的局限,但僧叡等筆受者,終究不會忘記:這是「秦
語」譯本,是為中國人而翻譯的。

      
      (裕1)『出三藏記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裕2)『出三藏記集』卷一0(大正五五.七五上)。
      
      (裕3)『大智度論』末後附記(大正二五.七五六下)。
      
      (裕4)『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五五.五三中)。

二、『大智度論』的卷數
    佛經的注釋,在古代是經與論分別流傳的。我國智顗的『妙法蓮
華經文句』,澄觀


                        17頁

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也還是這樣。但『大智度論』一百卷,實
際上卻是經論會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釋論』七十
卷。『出三藏記集』卷二,在「『大智論』百卷」的目錄下,還說到
「或分為七十卷」(裕1) ,但一般都將經論會編本稱為『大智度論』
,而說是「百卷」了。論文的卷數,在翻譯時,就傳說為『大智度論
』百卷,更有铡畟鳛椤盖Ь怼拐撸@就難怪要引起近代學者的懷疑了
!在此先引僧叡的「經序」與「論後記」,再來解說。『出三藏記集
』卷一0『大智釋論序』(大正五五.七五上-中)說:

      「論之略本,有十萬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萬言。胡
      夏既乖,又有煩簡之異。三分除二,得此百卷;於『大智』三
      十萬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見。」
      「此論胡文委曲,皆如初品。法師以秦人好簡,故裁而略之;
      若備譯其文,將近千有餘卷。」

    『大智論(後)記』(大正五五.七五中)說:

      「論初品三十四卷,解釋一品,是全論具本。二品已下,法師
      略之;取其要,足以開釋文意而已,不復備其廣釋,得此百卷
      。若盡出之,將十倍於此。」

    『智論』百卷,是經與論會編所成的。如除去經文三十卷(裕2)
,論文實在只有七十卷。初品譯為三十四卷,若經文一卷不計,則論
文為三十三卷,二品以下,是「三分除二」的略譯。換言之:論文七
十卷,扣去初品三十三卷,則二品以下的論文實為三十七卷,這三十
七卷,是「三分除二」的略譯。
    近代學者都把『智論』所釋經本當作是二萬五千頌本,其實『智
論』末卷分明說到

      「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
      。」(裕3)

    「二萬二千偈」的經本,譯成經文,有三十卷。以此類推,論本
「十萬偈」,約可譯成百三十六卷,這是尚未「略譯」之原形。除去
初品論文三十三卷,應該還有百零三卷,但如今二品以下略譯為三十
七卷,那正是三分之中略去一.八分。所以古說「三分除二」,可說
是非常的正確!但由於經與論合編為一,泛稱「『大智度論』百卷」
,於是不免引起若干铡畷
    一、把合編百卷當作論文百卷。
    二、本來經文解釋,大都是先詳後略的;而『智論』的翻譯,也
是前詳後略。僧叡等忽略了這點,於是以為:初品以一卷經文而得三
十三卷釋論,共為三十四卷。那麼三


                        18頁

十卷經的全部釋論(其實是經論會編)豈不是「將近千有餘卷」嗎?那
豈不是目前百卷本的「十倍」?
    三、铡詾椤褐钦摗辉巍笇⒔в叙N卷」,於是推想現有十萬
偈百卷的論本為「略論」。
    這層層铡猓紡慕浾摃幎鴣怼a醽怼浮捍笾嵌日摗话倬怼沟
說法傳到江枺瑥'山慧遠在『大智論抄序』說:

      「約本(略本)以為百卷,計所遺落,殆過參倍。」(裕4)

    他以為詳本『智論』應有三百卷以上,那是「三分除二」引起的
又一铡狻
    「三分除二,得此百卷,於『大智』三十萬言,玄章婉旨,朗然
可見。」這幾句,漢文意思非常明白:百卷論文 (其實含有經文三十
卷,論文七十卷) ,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大智』三十萬言
」) ,已解釋得非常明白了。但是由於僧叡等對『智論』卷數算法錯
铡妒且惨鸾鷮W者的铡狻amotte 以為「『大智』三十萬言
」指的是『智論』,所以說:「原本。。。。。。共有十萬偈,。。。。。。若全
部譯出,將有一千卷。。。。。。。其譯本僅一百卷,約三十二萬中國字。
」(裕5)
    他把三十卷經的三十萬言,錯會成百卷經論會本的字數--三十
二萬中國字--了,百卷全部是約有百萬字的。
    而加藤純章則把僧叡的「於『大智』三十萬言,玄章婉旨」解說
為「係就初品三四卷而言」(裕6)  ,而「三分除二」則採慧遠的意見
,以為羅什攜來的略本為略譯本的三倍以上,而略譯本所依的略本,
另有大本原本,或有千卷之多。但這完全是臆測之辭,毫無文證可言
。所以他自己都對這種千卷原本,稱之為「虛幻」,並對其存在,表
示懷疑。(裕7)
    對中國文的铡猓鈬鴮W者是難免的!我敢肯定地說:『摩訶般
若波羅蜜經』三十卷,解經的『釋論』--『大智度論』七十卷,經
論會編則為百卷。泛稱會編本為『大智度論』百卷」,可說是引起卷
數、字數謬說的根源。

    
    (裕1)『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一上)。
    
    (裕2)『出三藏記集』卷二,「新大品經二十四卷」(大正五五.
         一0下)。隋『眾經目錄』卷一作三十卷 (大正五五.一一
         八中),「宋藏本」等也是三十卷,唯「麗藏本」作二十七
         卷。今依「大智論」「或分七十卷」說,取經文三十卷說。
    
    (裕3)『大智度論』卷百(大正二五.七五六上)。


                        19頁

    
    (裕4)『出三藏記集』卷一0(大正五五.七六中)。
    
    (裕5)Lamotte『《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 (郭忠生譯,『
         諦觀』六二期頁一六九)。
    
    (裕6)加藤純章『大智度論的世界』(『諦觀』五二期頁七)。
    
    (裕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