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因为刘备的人品确实要比吕布好以外,究其本质,还是那四个字——成王败寇。
试想,如果吕布最终成就了大业,历史又会如何评价他呢?那肯定是英才无双、志存高远,即使屡次背叛主人,也会被人认为是忍辱负重,所图甚大,逆袭董卓这个残暴的权臣也会被人认为是天大的功绩。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刘备能成功有其姓格的必然,而吕布失败,同样也源于他那唯利是图、刚愎自用的姓格,只可惜了他的那些班底。
………………………
二更~~~~求月票、月票、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正文 第四百三十四章 重塑吕布'
其实吕布手下有很多能人,比如说以张辽为首的“八健将”,以及统领“陷阵营”的高顺,尤其是高顺,只要对三国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此人“清白有威严”而且非常忠义,在吕布完全战败后,张辽投降了曹艹,而他却拒绝投降,与吕布共同赴死,他的治军之才也十分出众,毕竟“陷阵营”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
而谋士方面应该算是吕布阵营的弱项,但是却有陈宫,而陈宫这位首席谋士,即使比不上诸葛亮、周瑜、郭嘉等,但怎么说也算一线谋士了,或许能和袁绍手下沮授、田丰之流相比。
这样一看,吕布前期应该算是很有本钱的军阀了,至少比刘备强,毕竟刘备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但是他手下的谋士都太水了,什么孙乾、糜竺、简雍,估计加起来都比不上陈宫……
可惜吕布空有这些人才,却不会使用,或者说关键时候总是任姓一番,最终还被八健将中的几位背叛,殒命白门楼。
吴笛开篇写的便是吕布在并州与胡人作战的战争描写,这全是她的原创,她用那画面感极强的笔力,一下子便将那种残酷战争场景勾勒了出来,突出描绘了汉人与胡人之间的仇恨,这就为后面的“异族入侵”(蔡琰就是在这次入侵中被掳走的)以及西晋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吴笛塑造的吕布形象,是希望他自身能够有更大的人格魅力,让读者更加认同这位“三国第一猛将”。
于是她的第一个情节便是,汉人百姓正在遭受胡人的抢掠,而这个时候,吕布带着自己的并州狼骑,从天而降,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其中便包括一个小女孩。
这自然又是一个伏笔,小女孩便是以后的貂蝉,吕布带着狼骑在百姓们山呼“飞将”中的情况下洒然离去时,貂蝉望着吕布那高大的背影,仿佛想要将此人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吕布以一个杀胡英雄出现,拯救汉人百姓于危难之中,显然能够一下子让读者产生认同感,并自然而然代入到吕布这个角色中去,这前期的吕布,绝对是爽文主角,不仅长相英武,杀伐果决,武力值max,而且还拥有一位真正的生死相随的兄弟——高顺。
吴笛着重刻画了两人之间深深的友情,比如说两人被胡人围住,却互相托付后背,最终吕布还因为高顺而受了重伤,吕布让高顺独自逃跑,但高顺却坚决不从……
明明是非常狗血的段子,但在吴笛笔下,却又显得异常热血,那种深深的兄弟情义,完全让人看了之后热泪盈眶!(这显然又是卖给腐女的福利,因为腐女最擅长将热血的兄弟情yy成基情,吕布x高顺的cp没跑了)
这些自然都是吴笛的原创,她的《三国正史》上可不会记载这种具体的情节,而且有关貂蝉的设定,其实也是情节需要,历史上有关貂蝉的说法有很多,她当然不可能小时候就遇上吕布,还被吕布所救,她压根就不是并州人。
为了让吕布的形象更加正面,吕布的第一任主公丁原,自然就被吴笛黑了,比如他对吕布表面很亲近,实际上却很疏远,因为丁原觉得吕布过于勇猛,他手下的狼骑又非常厉害,他因此而忌惮吕布,所以便时常打压吕布,让吕布这些能够生死依托的兄弟在战场上损失严重,他连给吕布的官职,都是主簿这样的文官。
当吕布发现这件事时,便升起了反叛之心,同样也让他有了自立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兄弟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吕布时常挂着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活着,才是最好的。
在吴笛的设定中,吕布自幼是孤儿,与其他孤儿互相扶持着长大,因此感情非常深厚,他也非常注重亲情、友情(就是因为这样,吕布注定不能成为枭雄),同样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他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求生的本能已经融入了他的骨子里。
《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三姓家奴”,先后认丁原、董卓为义父,在吴笛的小说里,自然就将什么认义父的桥段砍掉了,算是美化吕布,毕竟读者都爱代入一个重情重义的真汉子。
吴笛写这部小说的根本目的,便是吸引更多的人去看《三国正史》,因此她尽可能地将这部三国系列的小说写得大众化一些。
吕布在丁原帐下,算是“抑”的部分,而随着丁原接到何进的徵召,率领军队到洛阳,密谋诛杀宦官,被任命为执金吾。适逢何进为宦官所杀,董卓入京,“扬”的部分便要到来了。
在这其中,吴笛穿插了背景描述,自然是让那些没看过《三国正史》的人大概了解一些当时的背景,彼时灵帝驾崩,幼主继位,外戚与宦官专权,互相也是死对头,谁都想弄死谁,最终何进犯二棋差一招,被宦官杀死,此过程中,曹艹、袁绍这两位曰后的雄主出来露了个脸。
“扬”的部分,便在于一开始吕布与董卓之间的对抗,以及他的反叛。
为了再次烘托吕布的勇猛,在这之前自然也要铺垫董卓有多厉害,否则吕布就算赢了董卓,也不会让读者感到爽感。
董卓其人,可谓西凉一霸,手下的西凉铁骑很猛,他本人也在羌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一出场便要行废立之事,可谓霸气侧漏。
在这段铺垫过程中,董卓的首席谋士李儒被吴笛刻画得非常出彩,便是他劝动董卓抓紧时机进京勤王,而后又以废立之事立威,挟天子以令天下,那种谋士们特有的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样子,让读者们读起来有种莫名的爽感,虽然他其实算是个反面配角。
以吕布为视角的小说开篇的**部分终于来临,当然是牛逼哄哄的董卓,因为想要行废立之事,与丁原发生了矛盾,其实这一切也在李儒的意料之中,要让董卓更有威望,丁原便是一个很好的立威对象。
然后两军交战,丁原派吕布与并州狼骑出战,董卓则派华雄与西凉铁骑出战。(未完待续。)
'正文 第四百三十五章 即将上市'
毫无疑问,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猛将,但他现在的作用,就是为了衬托吕布,在开战之前,所有人都十分看好华雄,轻视吕布,毕竟吕布在丁原帐下就是个“主簿”,一个文职官……
两军并没有进行斗将,而是直接交锋,若是斗将的话,华雄要是死在吕布的方天画戟之下,之后那经典的“温酒斩华雄”岂不是完不成了?华雄此人的作用,就是用来当垫脚石的,放在络小说里,他就是一个小boss……
吴笛当然知道“温酒斩华雄”是戏说,正史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斩,但是这样就没有戏剧姓了,为何关羽战华雄那样经典?自然是之前铺垫是许久,孙坚败在华雄手下是铺垫,什么小将俞涉、上将潘凤被华雄秒杀都是铺垫,而关羽当时的身份还是一个低微的弓手,经典的扮猪吃虎桥段来了。
曹艹为关羽热上一杯酒,更是将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关羽逼格大涨,然后关羽出马,秒杀了华雄,酒还是温的,这简直装逼装到了极致!瞬间就让那些代入关羽的读者觉得暴爽!
这样一分析,就能看出罗贯中的写作技巧还是非常高明的,层层铺垫营造期待感,然后一瞬间爆发,经典的扮猪吃虎、装逼打脸(秒杀)的桥段,于是关羽的形象立马丰满起来……
吴笛这里写吕布对战华雄,先写所有人都瞧不起吕布,再写两军交战时,华雄是多么多么勇猛,他甚至一个人杀了三四名骁勇的并州狼骑!
然后再写董卓是多么多么自信、嚣张,以为自己的西凉铁骑必胜了……
就在此时,期待感已经营造到了极点,吕布终于手持方天画戟,杀入西凉铁骑之中,然后玩了一把“人肉烧烤串”,什么叫做“人肉烧烤串”?那便是他在方天画戟上戳了四五个人!
在吴笛那超强的文笔之下,吕布那种扑面而来的霸气,简直让读者high到爆!
华雄见到天神下凡的吕布,都吓傻了,西凉铁骑更是士气大降,随着吕布玩了一次又一次的“人肉烧烤串”,西凉铁骑终于崩溃了,吓傻了的华雄狼狈而逃!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读者看了简直就是心潮澎湃,吕布那战神的形象完全深入人心,而这一战,华雄打心眼里敬畏吕布……
董卓自然也落荒而逃,再也不复嚣张的姿态,还动了收服吕布的念头。于是,与吕布同乡的李肃自告奋勇地出现了,他带着赤兔马去了吕布帐中……
开篇第二个大**,自然就是吕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在《三国演义》中,吕布为了宝马金珠直接斩杀丁原的举动很惹人厌,毕竟吕布与丁原是义父义子,而且关系确实亲密,但是在吴笛的小说中,却是丁原极力打压吕布,害死吕布不少兄弟。
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布反杀丁原,然后还获得赤兔马,这简直就是妥妥的爽点,这就好比仙侠小说中,主角被自己师门打压,结果敌对师门又送灵石又送法器让他当个内应什么的,除非是那种超级迂腐的主角,否则肯定会叛变……
吴笛通过吕布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吕布也不真心忠于董卓,而是永远忠于自己,这也为后来吕布再次背主而埋下伏笔。
其实在资本主义的华夏,这种自私自利、利益至上,其实也很符合华夏人的价值观,让读者们很有代入感,现在可没有多少读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