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女当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她不太懂行情,这会儿晒干了,总要寻个人掌掌眼。能不能换钱,能换多少,可都是问题呢。

之前她是没想到,也就是这两日邻里间的走动,让她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虽说现在还没到日日串门的时候,可谁家有事儿招呼一声,却也是全村人都会伸手拉拽一把的。

虽说她家常受王大爷两口子的照顾,但上门求人,自然不能真的空着手去的。不说失礼不失礼,只说王家那几个传说中的儿媳妇,就有的嚼舌根的呢。自个空着手去,只怕会让人觉得是上前去占便宜呢。

出了门,过小河沟的时候,不少门前歇着的婶子们都跟她搭了话。虽说还没等她走远,就有说起了她家的闲话,就连入了土的崔大郎都被翻出来让人唠叨了一遍。不过面上,总没有差太多。

“这玉娘模样是个好的,就是命太苦了。就算以后嫁到赵家去,那也是伺候人的命啊。”

“她能伺候人?咱农家闺女哪个不下地干活啊,偏生她一副娇生惯养的性子,平日里领个孩子就觉得她懂事儿。要是嫁到别人家,指不定还得被人供养着呢。”

“说的也是,前年个刚有媒婆给她保媒,崔家当家的就遭了劫难。连带着赵家大房那边,好好的一家子都家破人亡了。谁敢说,不是她方的啊。都说命赖的人逢人就克,可别再连累了咱们村子。”一个当村的媳妇忍不住多了几句嘴,这话也不是一个人说了。也是碍着这个传言,本村那些穷的叮当响的后生,哪怕是拖着亲事,也不敢招惹了崔玉。生怕一不留神,也被克死了。

只是如今赵家那边才来说亲,前晌个徐媒婆从街里走的时候,还跟大伙儿打了招呼。这个关头她再旧话重提,难不成是要毁了人家的好事儿?如此倒是让旁边的陈婆婆看不过去了。

陈婆婆是陈二狗的娘,陈婶子的婆婆,也是崔家以前宅子的邻家,两家人关系一直不错。所以她自然而然的就开口回护了一二。

“都胡咧咧啥呢,前几年咱们村那个游方的和尚不就给人家玉娘批过字,说是福星呢。指不定,以后崔家跟赵家,都要靠着玉娘呢。”

当年的确有个和尚给崔玉批过字,只是话却不是那么说的。不过是说,要是好好教养,日后一家子定然能吃喝不愁。但村里人传来传去的,就成了老和尚说玉娘是个福星。不然崔大郎也不会那么护着,疼着。

要是崔玉听了这话,只怕面上不显,心里也会嗤之以鼻的。

可惜,现在说道的是一群闲的没事儿干,又对批字算命深信不疑的妇人。

崔玉也不是没听到那些捕风捉影的议论,只不过,她也不是没经历过被人说道。前世毕业后去办农庄,近三十岁不恋爱不结婚,别说是村里人,就连她的亲戚也都说三道四的。

所以,现在那些人说闲话的,确实在她心上掀不起什么波澜。只要不怀疑她是鬼祟,一切都不打紧的。

外人后头说了些什么,崔玉没有在意,她这会儿正好到了村东王家宅子前边。村东虽然靠着村口,不若正村里热闹,但却不是她想的那样王家是为了节省银子才在这里落了户。

相反,王家的宅院,是有门有户,里面还有两间方正的瓦房。瓦房是套间样的,中间还有客堂。虽然边上也有茅草屋,比不得里正家的宽敞大气,但相比于别人家,也算得上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院落了。

这大概就是家里有男人跟没男人的区别,王家连上王大爷一共五个真健壮的劳力,除了家里的十几亩地,更是租了不少良田耕种。一年两年的不显,时候久了,可不就凑出了盖瓦房的钱财?

也不知道她家,什么年景才能买一处属于自个的地方。

叹口气,崔玉收了思绪,就在大门外往里喊道:“大娘。。。。。。我是玉娘,您在家吗?”

秋收了,前两日家里老头子带了儿子去翻了地,这会儿都在地头上种麦子呢。

农家人靠地吃饭,但凡能种粮食,就算咬着牙也舍不得隔了季呢。现在种上麦子,到了冬天就能绿油油的长出麦苗来,来年春天又是一家的口粮。

再者,麦子也比玉米能换钱。到时候,留下一布袋磨了粗面粉,也能让一家老小好生解馋填肚子。

第一桶金

坐在院子里台阶上,正拧苞米粒的王大娘郑氏听了声音,赶紧应话招呼了人进来:“在呢,进来吧。”

门是敞开的,所以得了话,崔玉就赶紧笑着进去了。

“玉娘啊,你自个搬个板凳坐过来吧,大娘就不腾手给你倒水了。”郑氏笑呵呵的让崔玉坐下,瞧着她放下篮子也帮着拧起了苞米粒,也没说啥。只是神情热络的问她是有什么事儿吗。

原本郑氏想着玉娘是不是遇到了难事儿,可瞧着神色,却也不像。至于下手帮着干活,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毕竟,村里就这么点人家,谁家串门瞧见活儿了不搭把手?说多了,倒是伤人心呢。

崔玉手上干的利索,拨□□米皮,拿了一个棒棒节开始拧粒儿。

“大娘,我前些日子挖了点东西,瞧着跟我爹当时病了时候拿的一味药很像,当时觉得是个念想就洗干净切了。谁知道干了以后,还真像是那么回事儿。”崔玉笑着道,“您也知道我家现在的光景,所以我就像让大叔帮着瞧瞧是不是能用的药,要是东西有用,回头我就拿去镇上换点钱。这不也是怕拿错了,去徒闹笑话么。。。。。。”

说着,她还有些不好意的低下头。

这倒不是大事儿,左右就是看一眼的功夫。郑氏自然是应下了,只说等王大爷回来了,就让他给个话。都是一个村住着的,之前两家关系也不算坏,能相互帮衬一把是一把。

“要是真能卖了,也算你家有个奔头了。到时候你也攒点私房钱,风风光光的嫁人,看谁还敢背后等着看你的笑话。”郑氏说着,心里也觉得痛快了几分。她以前没嫁人时候,可不也被人说道过,知道那滋味不好受。后来还是嫁了个有能耐的男人,连着生了四个儿子,这才挺直了腰杆子。

如今,谁见了她还敢奚落?别说是陈河沟,就算是回了娘家,大伙儿也得高看她一眼。不为别的,就为她男人有房有地,儿子们也各个能挣钱。

由此及彼,只要玉娘嫁人了,再生几个儿子在婆家立稳了脚跟。那好日子,可也就来了。

崔玉没想到郑氏会想这么长远,张口就是说她嫁人的谁人。心里不由有些不好意思,到底谁说古人含蓄的?成亲的事儿都能当着人的面说出来,哪有一点避嫌的意思?

她却不知道,并不是古人不含蓄。而是陈河沟算是东宁县最靠山里的村子,虽说土地肥沃能产粮食,但因为没别的营生,到手的银钱自然不会多了。人穷的时候,那还会有那么多讲究啊。

不过崔玉也明白,村里娘们没事儿的时候,除了坐在一块说些七长八短的闲话,也没别的乐趣。加上妇人们看人,大多都会先瞧那家的男人有没有本事。

如今崔家没有顶门庭的男人,不说她是刚出孝的大闺女。就说有李氏这个新寡的身份,可不就有不少人等着抓话头子呢。

俩人正说着话呢,王大爷就扛着锄头回来了。到底是年纪不对了,干了半日就觉得有些扛不住,好在几个儿子孝顺,劝着他早点回家歇着。

“玉娘来了啊。”王大爷进了院子,瞅见有人在,就搭了一句话。然后放下锄头,自个蹲在院墙边上的大树墩上抽起了旱烟。

“孩他爹,玉娘拿了点东西来让你瞧瞧能不能换钱,我瞧着也像那么回事儿。”郑氏放下手里的活儿,起身去拿了大扫帚把之前散在地上的苞米粒扫到一块。然后拿了簸箕准备搓起来,回头洗干净磨成苞米面吃。

王大爷是个好说话的,听了这话也不含糊,直接让崔玉把东西拿给他瞧瞧。闻了闻,又尝了一点,他才点头说是药铺里常用的野柴胡。

“玉娘啊,镇上药铺里都收药材,不过长春堂的价格最是公道。那掌柜的也是个老实人,最见不得药铺里欺负穷苦人家,所以你可以把东西送过去。”王大爷把烟锅往脚底下的石头上磕了几下,笑道,“咱们村没人卖过药材,就算是我只怕也识不得它没晒干时候的模样,你倒是个有福的。以前我在医馆给人打杂时,倒听说过有人一两八文钱的卖过野柴胡。”

郑氏听了这话,一脸惊奇,她倒是没想到,这么个不起眼的干货还挺值钱的。就算是她们粜麦子,也不过一斤三文。

“那可是件好事儿呢,我就说玉娘是有福的吧。”郑氏知道玉娘没白忙活,心里也是替她高兴的。

崔玉这会儿的心情也是很好的,想到王大爷说他也识不得山上的草药模样,心思一动。左右,人家帮了她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大爷,大娘,其实我这柴胡就是在咱们前山那个土坡上挖到的,我寻思着应该还有不少。要不。。。。。。”

可惜,还没等她的话说完,王大爷那边就开了腔。

“行了,这东西是你挖到的,就好好的抓住机会,能攒一文是一文。至于别人家,就算再难到底也是不缺吃喝的。”活了大半辈子,王大爷看事儿透彻着呢。别人家的物件,他就算再稀罕,也不会去眼馋的。

郑氏也只在边上笑道:“你王大爷说的在理,以后你家过好了,大娘到了门口不缺一碗水喝就行。哪会想着断了你的奔头呢?再说了,这都是你爹在天保佑着你呢,你可不敢随随便便的告诉别人。”

崔玉也没想到王大叔两口子这么淳朴厚道,竟然不要她送上门的财路,当下心里也很是感激。于是便笑着把那会儿提过来的篮子递过去,“篮子里的物件不值钱,是我用新鲜的野菜跟苞米面干锅里贴出来的,带了一些给大叔大娘尝尝。”

没等她的话说完呢,郑氏就摆手了,“不用了,家里刚收了苞米跟土豆,不缺吃食。再说了,你王大爷也不过是提点了你几句话,哪值当的你送东西来啊。”

村里人大多实诚,明知道别人家日子不好过,自然不会占人家便宜。所以,可就推辞起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