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簪缨问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一试!”这次吴陵在晋阳也得了不少好处,既然注定要守关,自然还是越牢靠越好,说动他应当不难。

“有了两陉,还当结交其他县府,只高都一县,远远不够。唯有打通数县,方能使主公在乱世之中立足!如今县令多为寒门浊官,以主公将军府掾属的身份,当能轻易达成所愿。”

这也是司马腾给出的好处。就算征辟不就,大部分人也要默认此人可堪征辟之职。若是梁峰没有个亭侯爵位在身,此时别人就要尊称他为“梁掾”了。更何况,他还有亭侯身份。加之晋阳传出的名望和新纸白瓷,足以使那些寒门县令趋之若鹜!

梁峰已经明白了段钦的意思:“仍要以上党为基。”

“不错。上党虽是四战之地,但是想要攻克,绝非易事。即便是匈奴,也无法如秦军一般大军挺进。更何况太行陉和轵关陉都在我们手中,任谁也无法再现长平之战,反而要担心腹背受敌。如此一来,若想攻打邺城、洛阳,唯有绕行其他陉道,梁府反而转危为安。”

这便是段钦最终的战略构想。匈奴如果起事,首先要跟身处太原的司马腾拼个你死我活。根本无法大军压境,直取上党。而把握了两条陉道,也不会出现长平之战那样,被敌军长驱直入抄了后路的情形。便成了一个立于危地,亦可保身的法子。

梁峰长出了一口气:“看来还是要行平原君之事。”

当年平原君主张从韩国接手上党,才引来秦国大军围攻,被太史公评曰“利令智昏”。如今眼看大乱将起,他还必须固守上党一地,以其作为根基,又何尝不是虎口夺食?

“享有一国尚贪一地,平原君谈何与主公相比?”段钦一哂,“只要能度过乱起,主公便有了进身余地,届时诸般困境自当迎刃而解!”

有名望,有功勋,有实力,还怕朝廷不临危受命吗?他确实不用依附司马腾,也能掠取自己应得的官职地位。

“听君一席话,只觉眼前豁然开朗。”梁峰叹道。之前只有自己一人在黑暗中摩挲,浑浑噩噩,束手束脚,如今有这么个可靠帮手,才觉得肩上一轻。

听到主公如此盛赞,段钦也觉通体舒畅。这一项项都是他数日之中闭门苦思而来,这种才能不会被忽视,心血亦不会白费的感觉,才是所有有识之士梦寐以求的东西。

不过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段钦立刻冷静了下来,沉吟片刻,开口问道:“主公是下定决心,要用羯人吗?”

这一问来的突然,但是并不奇怪。毕竟大多数人把诸胡视做一体,不论是匈奴、羌、羯、乌丸,都是杂胡。而匈奴若是兴兵,这些人,也该是敌人才对。

摇了摇头,梁峰道:“弈延等人乃是我亲手救下,忠心耿耿,亦英勇善战。若是不用他们,任其流浪,落于贼手,反而会成祸患。诸胡可怕,皆因其酋帅。若是群龙无首,胡人百姓也与汉家子弟无异,不过求衣食温饱而已。”

凝视着梁峰那张波澜不惊的俊美面孔,段钦在心底暗叹。若无十足自信,又哪来的用胡之念?就像汉武麾下大将金日,不也出身匈奴,对汉廷忠心耿耿,成为托孤辅臣。而魏武驱使乌丸铁骑,更是如臂使指。只要掌控有力,胡马亦能驯为良驹。

更何况,主公还有一个佛子之名。对于信奉释教的诸胡而言,这可是十分关键的一点,否则那些羯人也不会整村来投。

想到这里,段钦微微颔首:“既然如此,主公何不命这些羯人归化,使其皆用汉姓?”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平原君和长平之战的关系,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是平原君的过错。韩国让出上党,平阳君说收了不妥,他却说反正不要钱,自然要占,后来又赞同赵括为将,结果差点被秦国干死。这段历史也是“利令智昏”这个词的来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不过也有人说,不管收不收上党,秦国总是要揍赵国的,借口而已。平原君属于背锅党。

这两章关于平原君的话,基本都是围绕这个典故展开的。

至于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都附近,当时秦军通过太行陉和轵关陉两条陉道,抄了赵军后路。所以说上党在军事层面上真的极为重要啊。

第100章 更名

“用汉姓?是要用夏变夷?”梁峰只是一愣; 旋即便明白了段钦的意思。

古代华夷乃是大防; 尤其是西晋这种民族关系极为矛盾和激化的时代。若是能说汉话、用汉姓; 行汉礼,多少能使紧张的关系减缓少许。他现在手下的羯人不少,以后可能也会更多; 如果仍旧用羯名,说胡语,显然会在部曲中产生不协之音,久而久之,难免生出祸患。

见主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段钦道:“正是如此。昔年汉武之时; 闽越、东越数次反叛; 武帝怒而迁两族入江淮,此后再无两支越人。用夏变夷; 实为正法; 只是须得注意丁口之差。如今并州戎狄之数远超诸夏; 久而久之; 便生出祸患。”

在段钦看来,归化胡人并不算难。不说那些消失的无影无踪的越人,就连现在的匈奴五部,不也皆用汉姓,习汉人之礼吗?奈何天下大乱,并州人口凋零,这些匈奴又有王庭酋帅,才难以制衡,成了肘腋之患。换了汉武乃至魏武之时,这些匈奴人恐怕根本翻不出朝廷的掌心。

庸碌之人只会畏惧野兽的尖牙利爪,而那些足够强悍,足够坚毅的人,则能训练野兽成为自己的苍鹰猎豹。在段钦看来,面前这位主公虽然身体孱弱,但是他的精神和意志力,并不逊于其祖梁习。那支短时间内打造,可以歼灭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勇锐营,更是明证。

既然主公能用胡,也要用胡,就该用合适的法子,帮助其掌控这支劲旅!

这些都是梁峰之前没有考虑过的,双手抚在膝上思索了片刻,他终于颔首:“思若言之有理。我会招弈延商议此事,助羯人更名改流。”

民族问题终究要同化而非异化,更何况军旅这样的敏感地界。如今部曲之中选的都是粗通汉话的羯人,如果把它作为常例,对其他诸胡应该也能产生影响。再加上通婚和杂居,总能慢慢缓和这些矛盾。

“如此才是长久之计。”段钦答道。

一番对谈,话虽不多,对梁府未来的发展却如拨云见日。看着面前神情异常肃穆的年轻人,梁峰微微一笑:“看来思若以后不得清闲了,主簿一职,非君莫属。”

这话说的调皮,段钦却心生暖意。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乃心腹中的心腹。如此重用,可见主公对他的信任。而这信任,并非因为声望,亦非来自身家,而是他本人实打实的才华。这一点,尤为让他感动。

双手作揖,段钦再次对面前之人深深一礼:“愚必不负主公之托!”



送走了段钦,梁峰只在案旁闭目沉思了片刻,便对侍候笔墨的侍女道:“采薇,唤弈延过来。”

那矮个侍女一俯身,悄无声息的走了出去。过了不大会儿功夫,另一个脚步声从走廊中传来,木门敞开,弈延走进书房,跪在了案前:“主公,你唤我?”

他脸上还有些汗珠和灰尘,似乎是策马而来。梁峰这次并没有笑谈,而是面色整肃的问道:“弈延,你可知羯人部族从何而来?”

弈延没料到主公会问这个,还问的如此认真,愣了一下才道:“羯人乃匈奴别部,多为羌渠后裔,还有些来自西域。”

“羯人有自己的国名或是氏族之名吗?”

“有!多以部族为名。”弈延答道。

“若是把这些族名译作与汉人相似的姓氏,改胡名为汉家之名,可行得通?”梁峰问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

“可是仿效匈奴?”弈延反应极快。在并州的匈奴贵族,大多都用汉姓。因为和大汉联姻数百载,王族皆从刘姓,那些无法姓刘的,则姓王、姓陈、姓张、姓黄。非但用汉姓,连衣食住行都与汉人无异。并州诸胡对这些毫不陌生。

“正是如此。”梁峰道,“而且从今往后,若是羯人想进部曲成为正兵,就要通晓汉话。若想成为军官,还须得识些汉字。”

这分明是用晋升为作为筹码,潜移默化更改羯人的习惯,弈延脸上却没有什么被冒犯的表情:“此法能行得通!各族贵人都会汉话,有名有姓的更是人上之人。我也是出外佃田才偷偷学会的汉话,如果不是遇上主公,恐怕终生都无法识数习字。主公待我们如人,而非犬马,我们怎会不知主公仁厚?”

听到弈延如此说,梁峰不由松了口气。也是,延绵四百年的大汉刚刚过去,中华文明仍旧是辐射周边的强势文明。就连以前的死对头南匈奴都能被同化的跟汉人无异,何况这些给人种田的羯人呢?

“如此便好。那从明日起,就收集你们的氏族之名,改成汉姓。对了,你的氏族是何名?我看看换做什么姓氏更好?”弈延可是部曲的主帅,自然要由梁峰亲自更名才好。

谁知这次,弈延并没马上回答,犹豫半晌,他才道:“属下想跟阿良一样,从主公姓氏。”

梁府的奴仆邑户,不少也没有自己的姓氏。像阿良这样的,因为表现出色受到主人重视,便会让他以“梁”为姓,算作家奴。

梁峰可没料到弈延竟会如此说,然而思索片刻,他便摇头:“阿良不过是我府中奴仆,你却非我家奴,而是我军中大将,怎可相提并论?姓氏一事,自当慎重。”

没想到主公拒绝的如此干脆,可是“并非家奴”一句,又包含着何等的信任和尊重。弈延猛地哽住了呼吸,过了会儿,才低声问道:“那‘奕’这个字,可是姓氏?”

“自然是姓氏。”姓奕的人虽然不多,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汉姓,而且来源皆是先秦,很有些年头。

“既然如此,属下便以‘奕’为姓!”弈延答的干脆。这两字是根据他的胡名而来,不过弈延最初并不认字,还是主公选出这两个合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