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中世纪 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 完整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派——实验历史学派的兴起。这个学派注重着手重新演绎部分历史,通过亲自体验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克莱顿笔下的马雷克身上就有这个学派的影子。他对中世纪的服饰、语言和风情了如指掌,就连如何进行马上比武都一清二楚。
  这不禁使人想起郭沫若所创作的历史剧《武则天》。郭老为写好这部戏,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分析了从隋到唐初不断出现的豪门争权、大臣篡位的历史,通过复杂的斗争表现武则天的政治才干。郭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考古学有相当深的研究,但他对该剧中所使用的小小道具也“十分注意准确和真实,做到使之有案可查,有典可考”。这就使他所描绘的生活场面更富有历史真实感。
  克莱顿在这部小说中也力求场面具有历史真实感。他笔下的中世纪也是在阅读大量资料,到古城堡进行一番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本书原版后所附的参考书目中有关中世纪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就达八十多本,足见他在创作上的认真程度。也许他不是每本从头至尾都看,但至少可以这样说:该查证的他都查证了。他凭借所掌握的材料,描绘出一个使人相信的中世纪,让一个现代历史学和考古学小组进入他笔下的中世纪,去体验十四世纪封建时期的法国生活,去经历当时的历史事件,让实验派与历史人物进行有机的“交流”。
  克莱顿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因为这样的人物都是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所描写的真善美能唤起人们的仰慕和同情,而他所刻画的假丑恶则能激起人们的憎恨与愤怒。他甚至把人类对感情世界的理解移植到动物身上,加强人们对可怕的恐龙、讨厌的鬣狗、可爱的猩猩的进一步了解。
  克莱顿在艺术创作上从不借助“味精”。他和当代另一位美国作家,被人们誉为“悬念大师”的汤姆·克兰西一样,在小说中从来不进行性描写,可是他们的作品都很受欢迎,畅销不衰。从这一点上来看,那些专靠格调低下的“调味品”来迎合部分读者口味的作家,跟他们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果说克莱顿前几部作品的文字还属于“流行小说”的语言,那么他在这部小说中则运用了不少古拉丁语和中古法语,使小说平添了几分古色古香。
  当然,克莱顿也有不公正的地方。例如,在他笔下的现代人面临绝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竟然使用现代爆炸装置和毒气罐对付中世纪的人,从而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使自身转危为安。此外,从东方人的审美观来看,书中让几个学者去大开杀戒的暴力描写,不大容易让人接受。在设定紧张情节的时候,故意将时间留得很短(如最后部分关于放吊桥的描写),让人难以置信。不过,克莱顿还是十分认真的。拿他首次提供给译林出版社的初校本到最后提供的定稿本作比较,他对时间的计算更趋于合理的。另外有个例子,很能说明他的认真程度:在初校本中,克里斯把“自燃火”(书中描写的一种见水即燃的膏状物)扔到德凯尔身上的时候,是把从自己伤口中流出的血洒到对方,引燃沾在德凯尔身上的自燃火。这样的想像似乎有些出格,使人觉得过于离奇。在定稿本中,他已做了修改,将向德凯尔身上“洒血”改为向他“吐唾沫”,这一改就比较真实可信,比较能够自圆其说。

  科幻小说——人类美好想像的折射

  自有人类以来,人就在不断地认识自然,而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创作出大量的神话故事。许多神话故事是人类美好想像的结晶。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就有许多“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物,有神有仙,有妖有魔,他们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无所不能。单孙悟空就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他闹海龙王的水晶宫,闹阎王爷的森罗殿,直到大闹玉皇大帝的天宫,这样的想像不可谓不神奇。但是,像《西游记》、《封神榜》、《东游记》(八仙过海》、《南游记》(宝莲灯)等尽管想像特别丰富,但它们毕竟是神话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因为它们的想像不是以科学发展为依据的想像。
  科幻小说是文学上的一个分支,是科学技术开始较快发展的近代的产物。科幻小说同样起源于人类的美好想像,但它与神话小说的自由想像不同,因为它所依托的是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由这些知识所引发的大胆想像。十九世纪末,科幻小说开始出现的时候,H·G·威尔斯就写出了《时间机器》,把想像推至极致:坐上“时间机器”,就可以进行穿越时空隧道的旅行,就可以自由地进出过去和未来。他的《星际战争》可以说是“星球大战”的最早版本。而法国当时的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环球八十一天》也是以当时科学知识的发展为依托的。他的科幻作品中的许多幻想都被后来科学发展的事实所验证,被证明是基本正确的。
  克莱顿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写道:“如果在一八九九年的时候,你对一位物理学家发表下述任何一种看法,他肯定会认为你是在痴人说梦:到一九九九年,也就是一百年之后,通过在天上的卫星,可以把活动图像传送到地球上的千家万户;一些威力无比的炸弹将对世界的物种构成威胁;抗菌素将消灭传染性疾病,可是疾病又会产生抗药性;妇女将获得选举权,而且会用药片来控制生育;每个小时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乘飞机飞上蓝天,而这些飞机却无需操纵便可自动起降;人们将以每小时两千英里的速度飞越大西洋;人类将登上月球,接着又会失去对它的兴趣;通过显微镜可以看见单个的原子;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只要手持几盎司重的手机就可以打电话;这些奇迹大多数靠的都是一些只有邮票大小的装置,而这些装置所利用的则是全新的量子力学理论。”
  从这段简短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世纪的科学发展轨迹。
  现代科学的发展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许多科幻小说中所想像的东西后来都成了现实。新华社二○○○年五月有一则专电谈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现代电子技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传真机的设想;一九二八年,科幻小说里就出现了行星着陆探测器;一九四五年,小说家就设计出供宇航员长期生活,从地面由航天飞机定期运送补给的空间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一部著名卡通片里,大侦探使用的手表既是可视电话,又是照相机。这些设想已陆续变成了现实。该专电报道说,欧洲航天局组织了一批读者,从科幻小说中寻找有价值的设想,然后交给科学家评估,研究这些设想能否用于未来的空间探索。该局还欢迎广大科幻爱好者提供有创意的想法。事实已经证明科幻小说中的部分设想确实具有实用价值。
  所谓“时间机器”是想像中一种速度比光还快的机器。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钟三十万公里,是已知物质世界中运行速度最快的物质。以这样的速度运行的飞行器,每秒钟可以绕地球七圈半。光从太阳到地球要运行九分钟。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太阳,所看见的是九分钟之前在太阳上发生的现象。如果我们不否认有地外智能生命的存在,如果此刻一个离地球五十光年的星球上就有智能生命,如果他们有办法看见地球上所发生的情况,那么他们所看见的就是半个世纪前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这个前提是基于我们对已知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就是说,那些智能生命是借助光的运行来观察地球的。如果那颗星球离地球五百光年,那么他们所看见的就应当是地球上五百年前所发生的情况。如果我们的想像到了这一步,也就够神奇了吧?
  试问,宇宙中有没有比我们所知道的光运行速度更快的物质呢?谁能说没有呢?就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有排除这种可能。
  二○○○年六月七日的《扬子晚报》上有如下一篇报道,标题是《美籍华裔科学家王理军发现:光脉冲比光还快三百倍》。副标题是《因果律和相对论面临挑战》。这篇报道说,美国科学家六月四日宣布他们已突破被称为极限速度的光速,将光脉冲的速度提高到普通光的三百倍。这意味着光脉冲在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就已经到达目的地了,因为它走在了时间的前面。这个突破的意义是普通人所难以想像的。该报道还说,意大利科学家也成功地打破了光速屏障,以高出常规光速百分之二十五的速度传送微波。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雷蒙德教授进行的另外一个试验也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光子显然可以在一个看来是零时间的屏障所隔开的两点之间跃迁。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隧道效应。王理军的试验说明,在正在被现代科学了解的世界中,亚原子微粒显然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使时间和空间没有了区别。该报道最后说,科学家现在开始承认,人类最终也许会利用某些这样的特性进行星际太空旅行。
  也许我们可以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吧。问题是,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能认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客观世界。比如,我们人可以感知到声波,但我们却无法感知频率超过两万赫兹的超声波(而蝙蝠则可以)和频率低于二十赫兹的次声波(仪器则可以)。人能够看见可见光,但却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和其他不可见光。如果存在着比光的运动速度快一千、一万、一百万倍的物质呢?那么星际间的旅行岂不就快得难以想像了吗?现在人类所想像出来的太空人和其他所谓“异类”,似乎都要有眼睛、嘴巴、手脚之类的东西。他们难道就不可能具有其他“形态”?也许它们根本就没有我们人类所知道的这种可见的形态。我们只能说,我们的认知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