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对于这个传说,祁象表示很扯淡。

毕竟在秦代的时候,江南还没有得到开发,说不定善链就是一片荒地,作为大将军的蒙恬哪有这个闲情逸致,跑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定居?

况且祁象更加清楚,湖笔名扬天下,那是宋元以后的事情了。

宋代之时,江南的经济大发展,逐渐形成了鱼米之乡,文风荟萃。当时的善琏,水路交织如网,车船交通十分便利,而且盛产制笔的优质竹子。

可能是机缘巧合,也有可能是因势利导。反正善琏的百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钻研制笔的工艺,经过两三百年时间的沉淀积累,湖笔才最终名动天下,成为诸笔之冠。

湖笔成名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许多代人奋斗不息的结果。

那个蒙恬定居,传授百姓制笔技术,才使得湖笔名声大噪的传说,分明是在抹杀善琏百姓数百年坚持不懈的功劳。

经过一番辗转,祁象来到了南浔。

南浔是湖州的一个辖区,不过在明清时期,南浔的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使得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镇上的巨富豪绅云集,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之称。

久而久之,才有了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传言。

祁象毕竟在湖州住过几年,对于南浔也不算陌生。毕竟现在的南浔,纵然没有明清时期的繁荣昌盛,却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名镇,每年来南浔观光旅行的游客,不计其数。

乘着乌蓬小船,沿着弯弯曲曲的河流小道,一路悠悠而下。河水的两岸,尽是朴实无华的白墙黑瓦建筑,小桥流水人家。

游走在古镇之间,观赏的不仅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而是在穿梭时空,在见证一段段几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影像。

现代与古代的时空交织,那种错乱感,反而产生了无法言喻的魅力。

祁象漫步古镇,有几分沉醉于其中,差点忘记此行的目的……

推荐一本书,重生之文化巨匠,好友写的,他新书期,需要成绩。大家方便的话,就帮忙收藏一下,谢谢。

波okid=3547428;波okname=《重生之文化巨匠》

第83章老墨如宝,老笔如草!

好多年没来南浔了,再次游走在古镇之中,观赏着一栋栋熟悉而又陌生的建筑,祁象的心情格外的舒畅,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祁象才算是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他定了定神,加快了步伐速度,很快就来到了一个河道码头旁边。

码头上,十几条小船一字排开,正准备接待游客。祁象目光一扫,就近原则,直接上了离他最近的一条小船。

船主是个四五十岁的大叔,一脸风霜之气,胳臂很粗壮,笑容却很热切:“小哥,你是要走一段水路,还是算时间包船?”

“去善琏吗?”祁象直接问道。

“去呀。”大叔连忙点头,更加的高兴。因为去善琏较远,比单纯在镇上转圈更赚钱。

两人商量好了价格,大叔立即操动船浆,慢慢的一划。小船悠悠离开了河岸,就沿着碧波河流轻快而去。

由于顺风,而且又顺水,船速自然不慢。

祁象倚坐小船舱中,悠然自得观赏两边景致,十分的惬意闲适。不过好景不长,当小船离开了古镇范围,古风古韵的景致骤然一变。

在河岸的两边,就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建筑了。

平整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楼房,还有川流不息的车辆,无一不昭示着镇里镇外,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古镇外的空气,似乎多了几分浮躁,直到小船抵达了善琏,情况才有所好转。

善琏也是一个镇子,镇区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江南水乡风韵。

在古代的时候,这里的百姓祖祖辈辈,都从事湖笔制作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而且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工艺精湛,名噪天下。

根据当年的史料记载,每支湖笔的成品,都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结头、装套、牛角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

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整个制作工艺流程竟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故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而善琏更有湖笔之都的美誉。

时至今日,当年家家制笔的盛况,已经荡然无存。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在古代的时候,毛笔是最重要的书写工具,不可或缺。那是非常庞大的市场,商机无限,自然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能够维持善琏百姓千百年的生计。

可是到了今天,毛笔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书写工具了,早已经被钢笔、圆珠笔、铅笔取代。没有了市场,善琏制笔业注定要没落,不复当年之盛。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中国经验不断的发展,现代人对于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愈加重视。特别是书法艺术,那独特的审美意趣,也离不开毛笔的辅助。

文房四宝,又被大家重新拾起来,保护传承。

其实祁象觉得,保护传承,这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的方面。

积极的是,工艺受到保护了,肯定不容易消亡,这是好事。问题在于,受到保护的东西,似乎就成了小众的学问,很难推广开了,这似乎是坏事,比较消极。

要知道,但凡是大众流行的事物,从来就不需要保护。

要是在一百多年前,如果有人说要保护毛笔,那肯定就是笑话。但是一百年过去,不要说毛笔了,甚至有人忧虑,手写字,是不是也该保护一下。

因为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现代人手写字的能力越来越弱,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毛病,这是一种退化,让人忧心仲仲。

文字是文化文明传承的根本,连字都不会写了,也是莫大的讽刺。

受到小镇古风的影响,祁象也随之变得忧国忧民起来。本质上他也是个读书人啊,小知识分子身上,都有类似的通病,**好指点江山,拿民工的钱,操中南海的心。

祁象自嘲一笑,付钱下了小船之后,就朝镇上一条街道走去。

不大的街道,却十分的热闹。街道两边,一个个店铺林立,旗帜迎风招展。一些游人旅客就在各个店铺之间穿梭进出,购买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

各个店铺的工艺品,自然以毛笔居多。

每个店铺之中,架子上、墙壁上,都挂满了大大小小,不同材料做成的毛笔。其中有大型号的大椽笔,也有小型号的画眉笔。

大大小小,笔管长短有异,不一而足。

说起来,现在大家购买毛笔,看重的不再是它的实用功能。

相反,许多人把毛笔视为一种礼品、纪念品。来这里旅行,买几支毛笔回去,或是留作纪念,或是送给亲朋好友,都是不错的选择,十分的风雅。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目光更加长远,把品质精良的毛笔视为收藏品。

祁象也算是古玩商出身,对于这种现象也颇为了解。

其实毛笔的收藏,也是最近十几年,才逐渐兴起的项目。因为在许多年前,行业内有一句俗话,叫做老墨如宝,老笔如草。

在行业内,无论古今,大家对于文房雅玩,都十分的珍惜重视。但是有一件文房用具却是例外,那就是毛笔。

众所周知,毛笔用久了,笔锋上的毛,也就是所谓的黑子、笔颖,就逐渐秃了。毛笔用秃了毛锋,就意味着这一支废了。

对于废笔,一般来说,肯定是直接丢掉。有点情趣的文人,还会挖个坑,把废笔给埋了,留下一段笔冢佳话。

不过近来年,收藏十分火热,在全民收藏的年代,瓷器书画玉石等等古玩古董,却满足不了大家日益高涨的收藏兴趣。

这种情况下,增加一些收藏项目,自然势在必行。一些原本不受重视的藏品,也逐渐水涨船高,不断的升温。

毛笔就是其中之一,原来不怎么值钱的古毛笔,立刻变得炙手可热。

十几年来,本来只值几百、几千的明清毛笔,立马身价百倍,在拍卖场上,屡屡打破了许多成交记录,甚至出现了百万天价。

小小一支笔,而且只是普通的竹子材料制作,甚至秃了笔锋,也能卖个几十万,这着实出人意料,让人瞠目结舌。

究其原因,主要是竹制的笔,在古代的时候,就被世人视为文雅、君子的象征,普通受到大家的喜**。

另外随着明清竹刻艺术的蓬勃发展,竹刻毛笔也成为了竹刻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外壁上雕刻山水、花卉、仕女人物等图案,能够充分体现竹刻大师的才能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竹刻毛笔易损,不怎么好保存,所以能够完好无损的流传至今的竹笔,也算是凤毛麟角。

物以稀为贵,又有文化内涵,又富有情趣的竹笔,自然成为了藏家争取收藏的对象。

关注的人多了,价格肯定一路高涨。一些珍稀的明清宫廷御笔,拍出了百万天价,也不算多么反常的事情。

反正在祁象看来,那些动辄上百万的毛笔,他也买不起,完全不用在意……

祁象很悠闲,在来到镇上街道之后,就一个拐角转弯,驾轻就熟的进入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偏僻的小店之中。

店里没什么客人,就只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店家,舒服的躺在一个竹藤摇椅上,迎面吹着一台风扇,闭上眼睛打瞌睡。

“咳咳!”

祁象见状,顿时咳嗽一声,以示提醒。

店家听到动静,眼睛没睁开,就直接弹站了起来,笑容满面道:“老板,欢迎光临,看中什么东西了?”

“吴掌柜,多年不见,不认识我了吗?”祁象笑道,十分亲切友好。

“嗯?”店家愣了一愣,眨了眨眼睛,凝神打量祁象。乍看之下,他也觉得有些眼熟,迟疑道:“你……你不是……哎呀,小祁!”

店家一拍腿,高兴道:“小祁,你是小祁……”

“是我没错。”祁象含笑点头:“吴掌柜,难得你还记得我。”

“你可帮了我不少忙,我怎么会忘记。”店家笑道:“你不是去金陵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