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我觉得中国独立电影都非常的慢。有八成的人都会采用长镜头,以表现所谓的残酷生活。可能这几句话不太好,但我确实认为那些片子的质量很低,声音差,字幕也基本看不懂。而且中国电影的类型非常单一,题材很匮乏,它们缺少让观众产生兴趣的能力,更达不到与现实合理的联系。”
老外说话就是直啊,这顿喷下来,大家的脸色都不太好。
紧跟着,戛纳的前选片人阿尔伯特道:“葛文先生讲的我深表赞同,不过我想接着张先生的话题。他刚才说电影与市场的共生性,这个非常有意思。我觉得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探索与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红高粱》到《霸王别姬》,第二阶段从《冬春的日子》到《三峡好人》。这其中的共存关系,张先生已经讲得很清楚。我想说的是第三阶段,就是从现在到后十年。其实不仅是中国电影,全世界的影视产业除了好莱坞的特效片,都在面临着一种回归——讲故事的回归。”
他顿了顿,继续道:“现在的观众需要看一个好故事,这是我们自幼就有的本能。你可以拍那些冷门的题材,运用古怪的技巧,但它们只能在电影节上做几天的宠儿,马上又会打回原形。而我恰恰认为,中国大部分的导演很缺乏讲故事的能力。现在已经是第三个阶段,你还在用第二个甚至第一个阶段的手法去创作,市场当然不接受。”
话音方落,程颖便拽过麦克风,接口道:“我一直跟着公司跑海外,跑发行,对这方面比较了解。先说国内的感受,当年《香火》出来的时候,评论界一片叫好。但它的对象只在电影界和文化界,那些所谓的精英分子。到了《石头》时期,国内正逐步建立市场,走进影院的都是城市主流知识分子,比如大学生、上班族这些人。他们对政治形态探讨的较低,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我花钱看了电影,你得给我一种满足感,不然我就觉得冤枉。
然后说说海外,刚才几位都提到了《三峡好人》,我也持相同态度。西方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审美早就到了一个饱和度,急需转型。像去年跑《金碧辉煌》的时候,多数观众的反应是,哎,怎么又是这套!同样的题材,他们甚至愿意去看越南、以色列这些小国家的作品,因为有新鲜感。”
“我补充一点,中国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那些电影人往往拎着片子跑遍三大影展,然后问我们能否做发行,这太难了。一个专业的发行公司应该在制作初期就介入其中,一部电影应该参加哪些电影节、如何参加都是有策略的。”
杜特龙更是直接打脸,道:“我建议年轻导演向王家卫学习,多走走世界各地的影院,了解一下电影的世界语言,不要故步自封。”
“……”
一席话说的大家无言以对,尤其怀着理想带着梦的孩子们,都以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可谁能想到,那旗帜高张的下面还藏着如许弊病。
此时,始终没开口的市川尚三,还慢悠悠地补刀:“与其我们探讨这个话题,不如你们先问问自己,作为观众,为什么不愿意看自己国家的电影?像《孔雀》和《盲井》,都是公认的佳作,但除了在场的这些资深影迷,如果做一项普遍调查,你们觉得会有多少人看过?”
“……”
台下更是沉默。
你妹!
我找你们砸场子来了?
褚青连忙要过话筒,站起身,直面着那些年轻人,笑道:“你们不用想得太复杂,其实很简单,电影就是有什么拍什么。像以前没有汽车,我们就拍不了公路片。以前没有特效,我们就只能看《小龙人》。以前没有网络,我们连植入广告都显得很蠢。所以不用气馁,你爱电影,就要给它时间发展。
当然,你们记住一句话:无论拍什么作品,不要总关注中国的过去,我们还有现在和未来!”
……
电影局,晴。
童刚坐在办公桌后面,正审阅着一摞文件。这些不是普通的文件,而是要呈报给总局的内参。既然是内参,自然有许多心惊肉跳的隐秘消息。
而手里拿的这份,是关于国内院线调查以及加大政策扶持的建议,一般文员可写不出来,由一批改正归邪的笔杆子专门负责,俗称“电影师爷”。
他又扫了一遍,觉得没有差错,便放在左手边——表示可以呈报。随后,他拿起第二份,不禁皱了皱眉:《关于“电影力量”活动汇总及媒体、业内评价摘选》
啧!这孙子就会找事!
童局耐着性子翻开第一页,上面是对活动全程的详细描述,重点介绍了那两场交流会,包括嘉宾的发言都一清二楚。
执笔人写得很客观,尽量不夹杂个人情绪,不过童局还是察觉出一点,这位师爷大加赞赏的态度。
他看得非常慢,比上一份还要细致,待翻至页尾,掩卷片刻,才提笔批注:略显偏激,务实懂分寸,有才干,乐于促进内外交流。筹办北京电影节一事,再请考量。
然后,缓缓放在了左手边。
第六百二十五章院线及其他
活动进行了五天,于4月21日结束。
公司基本不再参与交易会的竞争,给同行更多的选择空间,所以到了最后一天,没有一部剧本被公司挑中。
但有两个人除外,一个是管虎,他直接找到褚青,递过《斗牛》的本子。两人聊了十几分钟就把这个项目定了,顺便还确认了主角人选,黄渤。
另一个叫杨树鹏,这人以前在央视工作,最近出来单干,他不认识褚青,但认识管虎。那傻大个子不知道是真缺还是故意的,巴巴就给领来了。
出乎意料,褚青通宵看完了这部叫《苦竹林》的剧本,简直拍案叫绝。这种故事脉络的展现,冲突手法的运用,借古讽今的胆量,都不是现在的国内导演能具备的。
于是乎,那货的臭毛病又犯了,见着好剧本就想拍。但公司刚刚调整路线,对艺术片的投资持谨慎态度,他身为老板不好太任性。
范小爷连他身上有几根毛都一清二楚,见丫装模作样的唉声叹气,便挥挥小手:滚滚滚,下不为例!
至此,公司今年的项目确立:三部电视剧《步步惊心》《寂寞空庭春欲晚》《何以笙箫默》,三部电影《武林外传》《斗牛》《苦竹林》。
又是大手笔,不过业内已经习惯他们的一惊一乍,全当重压之下的闲谈八卦。
话说今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以往能称得上片霸的大制作,就包括《非诚勿扰》《赤壁》《画皮》《长江七号》《功夫之王》,竟有五部之多,更别提苦逼的中小成本。
《长江七号》已在1月份公映,刷下了2。03亿票房。其余的,除了《功夫之王》在4月24日上映,另外三部全瞄准了贺岁档。而贺岁档一贯是冯小刚的天下,去年纵然有《投名状》阻击,仍然败给了《集结号》。
冯小刚+葛优+随便一个女明星VS徐克+三人组的正面硬肛,结果如何,还真未可知。
老实说,公司缺少商业大片的运作经验,丝毫不敢怠慢。以王姐、杨凡为首,已经在做《画皮》的宣发计划,光备用方案就有四个。宣传先不提,发行肯定要借用博纳的渠道,再加上公司自己的资源,足够在全国院线铺开。
其实以前开会的时候,有人无意中提过:如今市场这么蓬勃,影院数量翻倍的往上涨,那咱们能不能建一条院线?
还别说,褚青真放在心上了,回去便四处打听,了解内情。
在1993年以前,全国16家电影制片厂的作品,都由中影独家垄断发行。93年以后,中影的权利被分解,制片厂可以直接与代表各地影院的各省级电影公司接触,但这些公司都是国企经营思路,在地方上依然垄断。
简单说,就是从中央垄断,到地方垄断。直到2002年体制改革,才将影院与市场对接。正由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中国院线才以一种不科学又无法改变的模式急剧成长。
如果细分的话,大概有四类。
第一类属于地产系,以万达为代表。人家有商业广场,建一个就自带一家影院。能真正做到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对影院的控制力也是绝对的No。1。
第二类属于国企系,以上海联和为代表。他们都是省市级电影公司改制转换的,吸收了大量的原有影院,在本土的垄断性极强。但由于是加盟形式,对影院的控制力较弱,设备也比较老化。
第三类属于乡村系,多家散户联合,以二三城市,甚至小县城为主攻阵地,目光长远,只是环境所限,尚未见到成效。
第四类属于中影系,以中影星美为代表。大概模式为:中影与各家民营公司合作,一个要钱,一个要政府资源,互相得利。
按此来看,我们俩想做院线的话,只能选择第四种,也就是与中影合作,吸收影院加盟。加盟不要钱,场地大小、装修风格、设备质量,有的是统一规格,有的是自行处理。但你作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总得有自己的主打影院,俗称“龙头。”
那么问题就来了,要建一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绝佳,设备顶级,起码六个厅以上的高端影院,需要多少钱?
投资大,回报慢,光这一项就能把公司耗死。两口子在制片界非常牛逼,可真要跟那些大资本博弈,就是个渣渣。
所以他琢磨琢磨,呵呵,还是洗洗睡吧。
……
午后,住宅。
“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
“噗!咳咳咳咳咳!”
正在喝水的赵丽颖差点没呛死,稍稍缓过气,立马大呼小叫:“呆呆快过来,我的老天爷啊!”
“怎么了?”
刘诗诗包着头发从卫生间跑出来,就见她指着电视道:“哎呀过去了,你等会儿!”
姑娘不明所以,约摸等了两分多钟,那一百来号明星流水般闪过,最后到了合唱部分:“北京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妈呀!”
刘呆呆看着自己敬仰爱慕的老师,在个破四合院里跟傻缺一样比比划划,少女心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