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帝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先生,中国代表团也打算参加这项竞赛吗?其实,现在竞赛已经开始了,你们如果有兴趣,随时可以去报名参赛,一切都是免费的。”旁边的人纷纷说道,这就叫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他们可不会在乎秦海或者希布斯谁会丢面子,大家只想看场免费的戏而已。

原来,基础件耐用性的测试,是很费时间的事情,而竞赛结果又是大家所关注的,所以组委会索性提前开始了测试,所有抵达圣保罗的参展商都可以先把自己准备参加竞赛的基础件样品送到组委会那里去,随到随测,一有结果即行公布。

听说有这样的政策,秦海也就顾不上与众人贫嘴了,他回到自己人中间,把这个情况向众人通报了一遍。

“这么快……”众人的第一个反应都是这样,虽然到这里就是奔着竞赛而来的,但听说现在就可以送样品去测试,大家还是莫名地紧张了一下。

“小秦,你有把握吗?”崔洪春认真地向秦海问道,众人也都把目光对准了秦海。

这一次前来参展的有国内十几家农机企业,分别生产不同的基础件。例如青锋厂生产的是传统产品旋耕刀片,圆盘耙片这种产品则是由北方农机厂生产的。

虽然基础件的生产厂商不同,但材料处理工艺却都是出自于秦海之手。各家企业使用的处理工艺包括两项,一项是由青锋厂转让的高频堆焊技术,另一项则是李林广和岳昆刚刚研究出来的热喷涂技术。由于热喷涂设备不足,各企业只是送了一些产品到青锋厂去,由青锋厂代为做热喷涂处理。要大规模推广热喷涂工艺,还需要一段时间。

堆焊技术和热喷涂技术都是秦海搞出来的,到底效果如何,在与国际巨头同台较量的过程中能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问题只有秦海能够回答得上。

“出国之前,咱们不是已经做过测试了吗?咱们的工艺是经得起考验的。”秦海看着大家灼热的目光,颇有一些无奈的感觉,都是一帮有头有脸的领导了,居然还指着他这个20岁的小年轻当主心骨,说起来真是让人汗颜啊。

“好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来了,丑媳妇也总得见公婆的嘛。大家把带来的样品都准备好,长松、小程,你们陪着小秦一起,把样品送到组委会去。”崔洪春一咬牙,下定了决心。

看着中国人从各种简陋不堪的包装箱里取出测试用的样品,堆到小推车上,围观的外国人都躁动起来。从常识上说,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人拿出来的这些产品有什么测试的价值,但刚才秦海放出的大话,又让他们有些怀疑,莫非中国人真的搞了什么黑科技,拿出足以震惊世界的东西了。

刘硕、黄燕玲也拆开了他们带来的箱子,从里面拿出两件用麻布包着的物件,交到了秦海的手上。秦海呵呵笑着,指着那麻布包,对希布斯说道:“希布斯先生,我说的尚未测试出极限寿命的产品,就在这里,我马上就要送到组委会去,你有兴趣一块去看看吗?”

“当然,我也非常想知道,你们到底发明了什么技术,能够造出没有极限寿命的产品来。”希布斯带着几分嘲讽的语气应道。

秦海和王长松、程锋三人推着车向组委会测试基础件的场地走去,一干外国企业的代表全都乌泱乌泱地跟在后面,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支奇怪的小队伍立即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那些人上前一打听,才知道是中国人放出了豪言,号称能够拿出达到90年代技术的产品。大家全都带着七分鄙夷三分怀疑,那些手头临时没事的人,也都跟进了前去看热闹的行列。

“这是我们准备参加竞赛的三种圆盘耙片。”秦海来到测试点,开始向工作人员提交测试样品。他递过去三个不同的耙片,最后一个正是从刘硕给他的麻布包里取出来的。

“这个耙片应当是碳素钢作为基体,刃口经过了堆焊工艺处理的。”希布斯站在一旁,轻声地评论着秦海拿出的第一个耙片。

“希布斯先生果然是行家。”秦海微笑道,堆焊工艺是处理基础件刃口最常用的工艺,各家企业都在使用,差异只在于堆焊材料的不同而已。希布斯能够认得出这项工艺,并不奇怪。

“这个耙片也是碳素钢基体,表面处理……似乎有些奇怪……”看到第二个耙片的时候,希布斯就已经有些懵了。这个耙片正是秦海用热喷涂工艺处理过的,刃口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氮化钛颗粒,摸上去有些轻微的硌手的感觉。由于看不到任何焊料的痕迹,所以希布斯知道,这绝对不是用堆焊工艺处理出来的。

“呵呵,这是我们开发的新工艺,目前还是保密的哦。”秦海笑着,把耙片交给组委会的工作人员。

“这个……咝,居然是陶瓷的!”看到从麻布包里拿出来的那个耙片时,不仅仅是希布斯,在场所有的人眼睛都瞪圆了。这个耙片的色泽是灰白的,完全没有金属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陶瓷的质地。让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它完全打破了陶瓷无法开刃的定论,它的刃口看起来像一张纸一样薄,几乎达到了金属刀片刃口的锋利程度。

第二百六十八章开刃的奥妙

“我可以试试这个刃口吗?”希布斯再也装不出矜持的模样了,他迫不及待地对秦海问道。

秦海笑道:“请便,不过你要小……”

没等他把“心”字说出来,就见希布斯的手指头上绽出一抹红色,这个不信邪的家伙居然真的用手去试了一下耙片的刃口,结果干净利索地被划开了一道口子。

“这不可能!”希布斯失态地大喊起来,“你们是怎么解决陶瓷开刃的问题的!”

谁都知道陶瓷是一种高耐磨的材料,托尔夫森公司也有一个团队在努力想解决陶瓷基础件开刃的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要研究如何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把陶瓷器具做得更薄。

陶瓷是用瓷土烧制出来的,瓷土本身没有太强的粘性,如果做得太薄,就很容易破损。为了提高瓷土的粘性,陶瓷学家们尝试着在瓷土中混入胶质物,把瓷土变成粘性较大的胶泥,然后再用挤压或者锻压的方法制作成较薄的器具。

器具成型之后,就要进行烧结,这是陶瓷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在烧结过程中,瓷土中的胶质物会因高温而蒸发,只留下瓷土经窑变而成为陶瓷。问题就出在胶质物蒸发的环节上,这些胶质物蒸发之后,会在瓷土中留下无数细微的孔洞,这会降低陶瓷制品的强度,甚至有可能会留下异物渗透的隐患。

在无法解决上述技术难题的情况下,托尔夫森的工程师们始终不能制造出足够薄的陶瓷耙片,更不用说对陶瓷耙片进行开刃处理。然而,秦海拿出来的陶瓷耙片却是实实在在开了刃口的,而且希布斯用血的代价证明了几点:第一,刀刃足够薄;第二。刀口的表面十分光滑;第三,材料足够致密,希布斯手上流的血没有一丝渗透到陶瓷之中去。从后面两条可以看出,中国人已经解决了凝胶蒸发后的细微孔洞问题。

这个圆盘耙片,正是秦海指导曲武兄弟陶瓷厂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它的瓷土使用的是纳米级的氧化锆粉末,加入一种特殊的凝胶进行压坯处理。用这种凝胶。再配合特殊的烧结工艺,能够保证凝胶蒸发时坯体会发生收缩,从而消除凝胶的孔洞,获得致密和高强度的陶瓷制品。

秦海花了这样大的精力开发这项新工艺,当然不是为了生产圆盘耙片。事实上,用纳米级的氧化锆材料制造圆盘耙片,实在是太过奢侈了。秦海瞄准的目标,是一种后世非常流行的居家用品——陶瓷刀。

氧化锆陶瓷刀的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在居家环境中使用几乎可以达到永不磨损的程度。不必像金属刀具一样需要经常磨刃。此外,陶瓷刀美观大气、容易清洗、永不腐蚀,切割食物时不会产生寻常金属刀具那样的腥气,在21世纪初迅速风靡了全球。

上一次,刘硕、黄燕玲到秦海家里提出希望进军民用陶瓷市场,秦海灵机一动,想到了陶瓷刀这样一种神器,随即指导着他们造出实际的样品。为了能够借用农机展会这样一个平台。他专门让刘硕造了几把陶瓷圆盘耙片,虽说是大材小用。但能够用来做一番广告,也是物有所值了。

这中间的各种弯弯绕绕,秦海自然是不会向希布斯过多解释的,看到希布斯手上流血,他幸灾乐祸地说了声“sorry”,然后便把刀片递给了工作人员。让对方将其纳入测试的范围。

“这怎么可能?”希布斯脑子晕晕乎乎的,他简直有些怀疑自己看到的东西,但手上的血口子又在提醒他,这一切都是真的。

“秦先生,你说的没有测试到耐用上限的产品。就是这块陶瓷耙片吗?”希布斯问道。

秦海点点头道:“是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能够完成对它的耐用极限的测试,不过,在我们的测试中,同样的一块耙片经受住了500公顷以上的耐用实验,刀体没有出现显著的磨损。”

“这是自然的……”希布斯喃喃地说道,陶瓷材料的耐磨性能岂是金属能比的,钢材如果只能耐磨100公顷的话,陶瓷达到500公顷并不奇怪。

“你能不能告诉我,这块耙片用的是什么陶瓷?”希布斯又问道。

“是二氧化锆,此外还有一些微量。”秦海爽快地回答道。

秦海是打算做陶瓷刀的买卖的,因此刀具的主材肯定不能隐瞒,更何况,这种事情也瞒不住,别人随便买把刀去进行一个测试就可以分析出来了。陶瓷刀的真正技术秘密在于秦海使用的凝胶以及烧结工艺,这是无数的人用了20年时间才解决的问题,秦海只是借助于穿越这样一个作弊器,才跨过了这道技术门槛。

凝胶在烧结过程中已经蒸发掉,别人无法从刀具中探究出它的成分。而烧结工艺就更坑爹的事情,温度与时间的组合方式有数百万种,除非能够派出工业间谍进行刺探,否则谁也不可能凭空将其猜测出来。

耐用性能测试是随到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