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谛与三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肩负着未来弘扬佛法的重任。




作为青年的知识分子,开始入佛门,学习佛法,一定要深入经藏,从闻、思、修



这个次第做起。佛经里记载当佛陀给弟子们讲法时总是要说:“汝今谛听,善思



念之。”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这是我们成就智慧资粮的因,不是可有可无的。



现在一讲佛教的道理,有人就说,那个人就会讲点儿教理,无修无证。固然佛法



最根本的是亲证,但是亲证的前提是多闻,有正确的知见。有人总讲思量即不中



用,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话简直成了社会上某些禅骗子的挡箭牌了。可是



我要说不思量更不中用!而且其实言语道断之处才好言语,心行处灭之时正好分



别啊。谁让你不说不想了。难道无分别就是坐着什么都不想吗?那是堕无记空。



这个东西业报还挺严重呢。无分别不是什么脑袋都不分别,而是不在不当分别处



分别。现在很多人学佛就喜欢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心里说这法门真好,



不用看书,省事儿。其实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这是学佛过程中必经的道路,特别



是对青年知识分子尤为重要。




佛法是从佛陀所亲证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从根本上排除了二种我见。听闻



正法,如理思维这是引发我们无漏的种子现行、见道、见空性的很重要的增上缘。



为什么我们要闻佛法?为什么说佛法难闻?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夜当中,有佛法



的时期是极其短暂的。没有佛法流布的时期,不是说佛菩萨不度众生,但是有佛



法的时期恰险是佛菩萨度众生的一大方便。而我们生逢有佛法流布的时期却不好



好听闻佛法,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现在有很多思想上的误解,比如讲佛教是离



言法性。佛经里讲“非如其言,而有其义”。有人就只抓住这半句话说佛法不是



用言语所能表达的。这话固然正确,但也只是正确一半。你读一读《解深密经》



后面还有半句呢,“亦非无事而有所说”。这个“事”就是佛陀所亲证的宇宙人



生的实相。佛陀也不是没有道理、没有原由地在那儿瞎说啊。讲离言法性还有一



个误解,就是以为无为法才是离言法性。其实有为法也是离言法性。一切法皆是



离言。




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从印度求法回来后讲,当时印度在那烂陀寺的诸大菩萨们把



大乘佛教的经典归为五类,叫五科。一个想全面地理解大乘佛教的人要有次第地



学习这五科。第一学因明,就是逻辑。思维当中缺乏健全的逻辑的人没有资格学



佛。第二学对法,学俱舍。第三学戒律。第四学般若。第五学瑜伽。




对于五科的学习要严格地依止一定的次第,不能躐等而求。而且当年吕澂先生还



提出过五科三周,就是仿照学校教育制度中初等、中等、高等三个既循环又递进



的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教授和学习佛法。在藏地就很重视次第,也讲五科,略有不



同。没有瑜伽,第五科是中观,因为藏地的传承主要是中观见。我们在座的都是



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也很发心要护持正法,那么我们确实就应该好好地研



究佛陀的教法。有人说那么多典籍读不过来,还是一心念弥陀吧。我觉得这种认



识过于偏窄了。学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今天我们能共同坐在这里,往昔一定是



有大因缘的啊。佛教讲因果,你一句一句地把《金刚经》的四句偶给弄懂,那是



不会失坏的。佛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大官是佛教徒,他每天骑马上班的时



候都要从头开始背《法华经》,每次当把第一品背完时就恰好到地方该下马了。



上班时他再抽空儿接着背。后来他骑的这匹马就因为天天听主人背《法华经》而



下一世得人身,并且得闻佛法。怪得很,他拿起《法华经》一看,第一品他一下



子就背下来了,可是从第二品开始他死活就背不下来了。为什么呢?前一生天天



听第一品,种下的种子不失坏啊。学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是末法众生都充满



贪欲。我们很多佛教徒虽然学佛了,也不过是把世间的贪欲弄到佛教里来了。贪



这一生就成佛。当然在能上、在因上要精进,但我们往往就是急功近利,不考虑



考虑自己有多少福德、多少智慧。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读经读不懂?不是语言文字



障碍着我们,是我们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不具足,为无明所障。我可以告诉大



家我的一个诀窍。当我读经在关键问题上读不懂的时候,我就在佛前点上灯,点



上香,供养,顶礼。磕上一百个头,五百个头,一千个头。。。。。。顶礼(众鼓掌)。



在佛前忏悔。很奇怪呀,再回去读经,刚才看不懂的地方,这不是挺明白吗。所



以我们要深入经藏,要心,要忏悔。






五、关于第一因




很多同学问第一因的问题。佛教认为没有第一因。我们之所以总要找一个最初的



因,其实还是自性见。是我们执著于有一个自性,有一个不为的我的存在,你才



会问这个我是哪来的。实际上佛教讲缘起。“缘起”重在“缘”字,而“起”仅



仅是表征“缘”的一种功用,一种作用,一种诸法的相续性。并不是说因缘生起



了一个有自性的东西。自性见导致我们找第一因。佛教所说的无神论,指的是没



有一个成为第一因的创造世界、产生世界的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也仅仅是从这



个意义上讲,佛教是无神论。但是佛教并不是无鬼神论。佛教承认有种种的我们



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形态,比如说鬼道众生的存在。佛说这些生命形态和我们



人类的生命形态一样是平平等等的,是缘起的,无有自性的。对于那些我们看不



见的生命形态不去崇拜它们。佛教不是鬼神崇拜的宗教。佛菩萨不是神。有人就



问那为什么还要天天拜佛,这不就是把佛菩萨当神嘛。我们拜佛、拜菩萨不是偶



像崇拜,不是崇拜神,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佛陀说法、对于诸大菩萨度众生



的崇敬心的表现,是因恭敬心而礼拜佛陀。当然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破除我慢。佛



菩萨固然不是神,把佛菩萨当成神则不是正信,但是也不否认佛菩萨确能起到我



们认为的神的作用。比如我国流传最广的《法华经0?middot;观世音菩萨普门



品》就讲到:众生凡有苦难的时候,念起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观其音



声令得解脱;而且众生以何种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现何种身,以种种方便而为



说法。这两条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心与智慧。我们佛教徒可能也有很大的悲心,



愿意帮助人。但是因为我们只是凡夫,帮助人的能力就非常有限了。另一方面有



些人可能很有能力,但是我执很重,无明所障,缺少悲心不愿意帮助别人。而菩



萨经过多生累劫的修行,破除了我执,有广大的悲心。菩萨是非常愿意帮助众生,



同时又确有很大的帮助众生的能力。所以佛教从根本上强调自力,但是也不排斥



他力。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观世音菩萨的深广的悲心与智慧,其实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



榜样。就象当年毛主席大笔一挥: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品就是释迦牟尼佛号召



我们:向观世音同志学习(众鼓掌)!我们从究竟意义上学《普门品》就是要象观



世音菩萨那样,对众生发起无限的悲心而成就我们无上的智慧,要觉悟人生、奉



献人生。但是佛菩萨度众生,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在没有这样一种情操的



时候,我们广大的佛教徒有一些祈求菩萨加被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不



鼓励,但是也决不能排斥。这样做是比较圆融的。可也有人讲:观世音菩萨,得



念他的名号他才救。其实观世音菩萨是观你的苦声他来救。你念他的名字他救;



你不念他的名字他依然在救,甚至更要救。但是为什么还要念佛、念菩萨名号呢?



当你念佛菩萨名号的时候,你跟他结缘呀,他更容易地救你。所以还是要多念佛、



多拜佛。修福德资粮,成就报、化二身,念佛的相好,念佛的功德,这是我们修



行的无上的法门。功德是无量的。




第一因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还有另外一点。佛教之外的学问把两件事情混淆了—



—把找因与找真实混淆了。以为找到了最初始的因就找到了真实。佛教则把找因



与找真实分开了。佛教不是无因论。佛教也决不认为有一个第一性的常的东西能



成为无常的因;只有无常的东西能成为无常的因。能如是地理解便是趋向真实了。






六、关于外道




末法时期,外道盛行,特别是附法外道。我认识的许多三宝弟子都去学什么*



功,菩提功,清海无上师的观音法门,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这些人都是很善良



的佛教徒,为什么去学这些附法外道?归根结蒂,正见不明。佛陀最根本与不共



的教诲他没学到。不能用法印去辨别佛法与外道。




我们对其它的宗教是不能批判的。我们只能比较。而宗教与宗教之间的比较也必



须如实。对其它的宗教徒我们佛教徒不能歧视。对佛教里边把佛教搞成鬼神信仰



的民众,我们不鼓励但是也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