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宅在随身空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伯父,你觉得这些稻田的产量怎么样?”

站在石头田埂上,天明对蹲在地上近距离观察稻株的程方文道。

“单株稻粒平均在100粒以上,平均千粒重60g左右,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好,用这两个数据计算产量的话,我估计,一亩稻田的水稻产量,能达到1100公斤左右,这比袁龙平的三系杂交水稻的产量还高。”

1100公斤,那就是1。1吨,而一般一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500…800g的大米,这么一算,一亩稻田,足够一户三口之家吃一年,一亩地,一家人的基本口粮问题解决了。

薛红是城里人,但看到如此丰收的场面,也是情不自禁高兴起来,“产量太高了,就是不知道这种米好不好吃?”

“天明啊,有没有镰刀什么的,我们开始收水稻吧。”

一旁的外公有些手痒,他种了一辈子的田,还是第一次看到产量这么高的水稻。

“不用。外公,我用异能收割就行了。”

天明说完,打开异能空间将一块金色稻田笼罩后,腾地一收,这块田里的水稻连茎叶带稻谷,全被他收进了异能空间,

“哎呀,你这样收有什么意思?拿镰刀割才叫收割。”

刘生祖上前阻止,什么叫种地?只有从插秧开始,直到将一株株的成熟水稻放倒。这个收获的过程。才能品味丰收的喜悦,天明这样一搞,快是快,但种地的意味就少很多了。

见外公强烈要求。天明不得不从异能空间里制造出了一把镰刀给外公。外公下田后。外婆也有些手痒,让天明给她也造了把镰刀,外婆也下田割稻子去了……没办法。外公外婆都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良久没干过农活,第一次看到这种丰收场面,虽说都80多了,此刻皆喜上眉梢,回归农民本色。

除了那块留给外公外婆割着玩的稻田,另外十四块田,天明全部收割完毕。

用异能脱粒、收集、装袋,拿出一台磅秤,开始测算产量。

程方文拿着个本子记了起来。

第一块地产量:1182公斤

第二块地产量:1176公斤

第三块地产量:1209公斤

……

十四块地平均产量:1180公斤,和程方文估计的不差,稍微高一点点。

“这些稻田在种播种的时候,选用的稻种并不是最优良的品种,植株的种植密度也不是很高,如果选用合适的稻种,再加大一点种植密度,亩产提高到1500公斤都有可能。而且,小空间的光照时间长,水稻只要三个月就能成熟一季,这在外界就是一个月的功夫,而小空间的环境十分稳定,可以不断地种植水稻,也就说,小空间1亩稻田,至少等于外界10亩地。”

程方文再又心想:“现在国家需要的粮食缺口较大,至少要开垦2亿亩土地才能弥补缺口,而如果将种粮任务放到小空间,只要开垦2000万亩土地,就能堵上这个缺口……这实在是太激动人心了。”

不敢,天明之前对他表示过,在小空间种地需要消耗大量的异能空间,他目前的能力,两天开辟一个大棚空间就是极限了,一个大棚空间十五亩,要开垦出2000万亩的土地,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这不太现实。

另外,天明种点地,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多种点黄枣、红果,这两样东西非常重要,必须保证足够使用,以后他再开垦大棚空间,可能还是会多种点这两样东西。

一、二号大棚他已经看过了,里面六叶草几乎完全成熟了,估计过几天就能结果了,黄枣树也窜到了一米多高,比在地球长得还快。

他想了想对程方文道:“伯父,种粮食的话,可以等蓝水星的洪水退了,在那边的陆地种,想种多少就种多少,就是种十亿亩都没问题,小空间保证自己用就行了。”

程方文点了点头,只是稍稍有些遗憾。

来到四号大棚空间。

如果说成熟的水稻中混有绿叶只算18k黄金的话,那成熟的麦田可以说是24k纯金了。

整个四号大棚空间就是金黄一片,在吹风机吹来的微风扰动下,摇曳生姿,像一个个的舞女一般,低垂着麦穗,诉说着心里的羞涩。

天明拔下一个带有长长毛绒的麦穗,数了数上面的饱满麦粒,四排凸出的菱角,每排二十粒,一株成熟小麦,就是80粒麦粒。

小麦麦粒比水稻谷粒大很多,大概是一倍左右,不过密度稍小,含粗纤维多,千粒重大概80g左右。

“伯父,这些小麦的产量怎么样?”

“应该在1000公斤左右吧。”

小麦和水稻不一样,它是种在旱地上的,比较耐旱,但产量比水田里种出的水稻低一些,水是生命之源,得不到足够水分滋润的小麦,产量自然要低一些。

不过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目前一些有些品种的小麦,产量并不比水稻低到哪去,适宜的气候环境,加上充沛的降雨量。小麦亩产4;500公斤轻轻松松。而在古代,亩产两石(约240斤)的地几乎是“高产田”的代名词,有几十亩这样地的人家,就是现在的土豪。

小空间环境比外界适宜,水量充沛,小麦亩产1000公斤,几乎没有半点夸张。

要收割小麦的时候,外公拿着镰刀走了过来道:“天明,小麦不要全收,留一块地给我。”

“知道了。外公。”

天明又是收割了十四块麦田。

称重统计后。平均亩产1182公斤,比预估的高了近200公斤,这有点出乎程方文的预料。

“这些小麦的产量比水稻还高,这怎么可能?”

想了好一会后。他只能将原因归结于“小麦更适合在小空间生长”这点上了。倒也没有太过探究。稍稍惊讶一会后,跟着天明来到了五号大棚空间。

五号大棚空间内种的都是玉米。

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16世纪传入h国。因为其适宜在多个地区种植,产量较一般的小麦和高粱高的多,成熟后可生吃,非常好吃,老少皆宜,便成了很多地方的主食,如玉米馒头、玉米馍馍,养活了千千万万的h国百姓,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天明从一株植株上掰下的一颗玉米棒,长30公分,有成人半条手臂这么长,直径也如人的手臂,上面满满的全是金黄的玉米籽粒。

从玉米头端边缘处,掰下一粒粒类似牙齿的黄色玉米粒,天明放嘴里尝了尝。

很嫩,含水量很足,一口咬上去,甜汁在口腔中爆开,扑鼻香气冲入鼻孔,让人胃口大开。

“嗯,好吃,特别甜!又脆又甜!”

程方文和薛红夫妇手里也各拿着一根玉米,尝了尝后赞不绝口,这种玉米,比在外面卖的任何一种玉米都要好吃。

程东提着一个篮子钻进了两米多高玉米地不见人影,只听到梭梭梭的声音,他正在疯狂地掰玉米。

吃完半个玉米,天明竟然觉得肚子有些饱了,剩下的半个玉米棒子拿手里看看,想吃完但吃不下,只能扔进异能空间,等过一会饿了再吃。

“伯父,这些玉米的产量怎么样?我感觉应该远远超过水稻和小麦了。”

看着高高的玉米地,天明道。

程方文蹲在地上,拿着笔已经计算了好一会了,得出结果后激动地对天明道:“一株玉米植株,大概能长出三到四个玉米棒,这种玉米棒比地球上的玉米棒,平均大了1。5倍左右,只要一根,就能供一个成人饱餐一顿。单株玉米的产量就在1。5公斤左右,一亩地2000株,那就是3000公斤,小空间里玉米的亩产量,是外界的3倍以上!”

农作物增产的因素很多,植株大小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成熟水稻的植株大约半米高,小麦一米,玉米的植株高度多在两米以上,这就有个规律,植株高度越高,增产潜力越大。因为能量堆积是需要大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参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龙平就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了一颗白米树,树上结的全是白花花的大米,然后笑着就醒了。

小空间光照充足,各农作物尽情释放着其增产潜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从水稻到小麦再到玉米,产量一个比一个高的原因。

“程东,别玩了,我要收玉米了。”

“哦哦,马上出来。”

程东提着一个装满玉米棒的篮子,踉跄地从玉米地中走了出来,这些玉米太沉了。

预留一块玉米地给外公外婆收割着玩,剩余十四块地的玉米,全被天明收进异能空间,地面上留下了光秃秃的秸秆。

不出所料,放在磅秤上称了半天后,玉米平均亩产量:3188公斤。

玉米营养丰富,蛋白含量很高,能够当人的口粮,可以榨油,还可以饲养动物,可以当做副食品生产原料,用途极其广泛,加上在小空间的变态产量,在小空间种1亩玉米,等于在地球种30亩地了,一想到此,程方文觉得留在小空间搞农业,大有可为!

……

第400章麻丝与棉花

六号大棚的麻丝树,七号大棚的棉花,全部成熟了。

之前已经提到过,麻丝果是一种黄色浆果,成熟的个体大概有成人拳头大,但那还不是麻丝果的最终成熟形态,完全成熟的麻丝果,外壳已经变成了暗红色,干燥坚硬,天明摘下一个麻丝果,剥开,看到了里面的麻丝茧。

可能用“麻”来形容这种类似蚕茧絮状物不太恰当,麻丝的颜色为纯白,取出一撮搓了搓,手感细腻柔顺,有淡淡的冰凉感。

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观察了一会,程方文道:“麻丝的植物纤维直径,比棉花要细的多,而且韧性和拉伸性也比棉花要好,不易起毛,如果织成衣服穿在身上的话,一定比棉花织的衣服舒服的多。”

一般来说,穿在人身上的衣服,可以用多种材料制成,可以是亚麻、棉花、蚕丝,也可以是羊毛、兔绒、貂皮,甚至是化学合成的尼龙、涤纶、维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暖、舒适、美观。

如果仅从保暖性上分析这些材料的优劣,只要看纤维的粗细就知道了。

纤维直径越细,保温性能越好。

棉花的纤维细度在20微米左右,蚕丝是最细的天然纤维,截面直径约10微米,羊绒纤维的细度范围很窄,13…19微米左右。

h国藏西高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