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玩人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也能接受。况且他只需要找一个能休息的地方,博物院外面的广场,这个时候进去休息,实在显得太另类。

到江边之后,情况果然如他所料,这个时候,江边都还有不少人。沿着江边走了十来分钟,他才找到一条没有被占据的石凳。坐下之后,于立飞把包顺手放在身边。望着江水滔滔,真想一个猛钻进去,好好畅游一番。但望了望身边的包,他只能打消这个念头。

看到包,他想起了包里的东西。他先拿出昨天晚上花了七十元买的童浴牛图摆件,一拿起这个童浴牛图摆件,他头脑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摆件的立体图。虽然有些朦胧,但是下面那个牛的腹腔里,有一个亮点,让他好奇心大起。

他知道,这个牛肚里恐怕另有乾坤,仔细看着摆件的下方,却没有发现其他痕迹。他用手指,不停的磨着下面,终于,他发现了异常。在摆件底座下面,有一道暗门,如果不注意,根本就看不到。他用力一按,暗门却纹丝不动。

于立飞不敢再用力,这只是一个竹雕件,如果他用力的话,恐怕整个摆件都会毁在他手里。虽然这东西只花了七十元,可差不多相当于他三分之一的身家。而且吴古告诉他,这东西好像也值不少钱。想到这里,他突然有一个想法,如果把童浴牛图摆件卖掉,自己的窘境不是一下就摆脱了吗?

虽然拿着童浴牛图摆件的时候,于立飞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可是这种感觉,跟今天在博物馆相比,那又大大不如了。如果说童浴牛图摆件给他的感觉,像是拿着一把扇摇的话,那博物馆里的感觉,就像是处于空调室里。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很是迷恋。

如果说,昨天晚上,于立飞还不想处理这个童浴牛图摆件的话,那他现在,已经无所谓了。但在处理之前,得打开底座的暗格,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

放下童浴牛图摆件,于立飞又把那块花了十块钱拿来的半截青砖拿在手上。原本他是想拿这个当砚台的,可是他拿在手上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好像也有东西。对砖头,他自然没什么顾虑,看到四周无人注意。左手拿着砖头,右手做刀状,一掌劈下去,砖头就断了半块,里面的东西就露了出来。

打碎之后,于立飞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块精心制作的砖头。里面已经被掏空,而且用丝绸包着东西,他小心翼翼的拿出来,可是丝绸遇风却化,马上把里面东西的本来面目露了出来。

这是一块砚台和一块墨,砚台呈边形,于立飞轻轻用手指在砚台内磨了磨,发现砚台滑润、砚面细腻,显然发墨会很快。他知道,这应该是个好东西。对古玩,于立飞可以说一窍不通,但对笔墨纸砚,因为从小接触,他从老头那里又看了不少古书,就有一定的了解。

砚台的周边,还有一圈排列整齐的小黑点,再看背面,竟然有铭:“制器尚象摹其形”、“三十兼两易数精”、“天一生水地成”、“爻皆吉惟谦卦”、“研朱滴露观玩勤”、“圆神方智名无名”。而砚的边上也有铭:“乾隆乙卯冬,开端溪老坑,所得西洞石,钱塘姚祖恩监定手制,命曰吉并铭。”

端溪的砚于立飞早有耳闻,端砚诞生在唐代初期广东端州,也就是现在的肇庆。在古时候,就非常有名,名列四大名砚之道。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PS:今天出去有事了,才回来,请大家在看完之后,投几张推荐票,大可拜谢了。

第十八章墨之源流

端砚产地位于端溪旁的端岩,其实是一座石山。东边下面古时号称下岩,下岩之有泉水,不管多干旱,泉水也从来不会枯竭。下岩的上面,是岩,而岩之上,自然是上岩。登上上岩,翻过山顶到背面,叫龙岩。

龙岩是唐代取砚石的地方,后来因为后岩的砚石要比龙岩要好,所以才弃龙岩不用。端溪至宋朝的时候,已经完全被水浸没,砚工取石材的时候,只能到水里去取,因此好的砚石也愈发难是。

端州在汉朝的时候,并不属于国,一直到南粤王赵佗归顺之后,端溪的版图才并入国。但端溪被发现是在唐武德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砚石。后来至五代、宋初的时候,开采力度加大,产量也开始猛增,品质自然也最好。

古时候的人,对砚石的采掘也是有规划的。先从下岩的北壁开始,然后再从南壁凿洞,因此,除了上、、下岩之外,还有东、、西洞之分。在唐宋时期,官府专门设立了一个砚务官驻守在端溪,每年要求进贡砚台多少,一旦数额达到,则封洞,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盗采的。而取石的时候,也是一个坑取完之后,再另开新坑,所以有新坑旧坑之分。

到了元朝的时候,干脆全部关闭,不准任何人采伐,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重新采伐,但过了几年,又封掉了。一直到宣德、成化、万历年间,也都是时开时封。

而到康熙的时候,才真正完全解除禁令,但最好的砚,还是乾隆时期吴淞岩、杨景素两个人所采为最。所以也有古称“吴公坑”、“杨公坑”之说。在此之后,一直到晚清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才又开始有好的砚石出产,因此也有“张坑”之说。

据说在端砚注水,水不会挥发,而到了寒冬腊月,哪怕气温再低,其他的砚台常常会结冰,可是端砚却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于立飞把这方大西洞端石吉砚小心翼翼的收到包里,他没打算要出手,下次回老家的时候,送给老头,肯定会让他高兴万分。

再看那块墨,于立飞先掂量了下墨锭,又反复摩挲观察,敲打,轻嗅,感觉纯黑朗润,色泽纯黑,色感厚实。闻之,有一股自身的古朴淡远的馨香之气。

我国的墨迹,是周朝末年才开始有的。上古的时候,是用刀刻字,连笔都不用,根本就无墨之说。到夏、商、周时期,是用漆写书。一直周末,开始有了大篆,再用漆写书已经不可能,就用石墨磨成汁写字。到汉朝发明纸之后,用石墨写字也不合适了,当时的人以漆烟和松煤制成丸状,用的时候再磨到墨汁。所谓的松烟,就是松木燃烧之后,凝成的黑灰。那些丸状的东西,应该就是最早的墨丸了。

三国时期,制墨技术开始变好,并且在墨丸里加胶,在《皇象论墨》,已经有“多胶黝黑”的说法。而魏晋之时,墨块的制造技术更加精巧,社会上用墨的人也越来越多,石墨逐渐淘汰,最终无人使用。像魏朝的韦诞、晋朝的张金,都是当时著名的制墨名家。

唐朝的时候,对墨的要求更高,这不但是社会上各种人的需求,同时也是官府的要求。当时专门设立了作坊,从事造墨。正好这个时候,朝鲜进贡了一种松烟,极为适合。因为这种松烟,跟麋鹿胶一起和成。当时做官墨最有名的,叫祖敏,当时可以说是名闻天下,他制墨的秘诀就是在墨加入鹿角煎熬成的膏胶,这其实也是取自朝鲜的方法。

到南唐的时候,李廷珪父,都是墨官,更是把制墨的方法加以提炼,发扬光大。当时他们制的墨叫珪墨,一直到现在,都是墨极品。当然,这仅仅是限于松烟制的墨。

到宋朝的时候,才开始有了油烟,所谓的油烟,是指油类物质不完全燃烧沉积出的细而疏松的黑煤烟。古时候的信息很是闭塞,东边出了事,一年半载之后西边才会知道,制墨也是这样。

所以当时的人,大多是自己制墨,至于制作的水平,哪怕再高,外面的人也很难知道。但李廷珪父成名之后,人学士对于制墨一下来了兴趣,制个墨就能成名,这样的美事,到哪去找呢。要知道,古时候,特别是在宋朝的时候,只要你有了名,那很有可能就会有官。所以宋朝的制墨名家层出不穷,而且制墨工艺,也更是精益求精。

宋朝是我国化历史上,可以说是最为昌盛发达的时期,人辈出,而且宋朝的书法、书画,也是我国化历史上最为精妙的时期,从宋之后,再无出其右者。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个时候对墨也更为重视。一旦所有人都重视起制墨来,制墨的人,自然会精益求精,可以说,宋朝的名墨,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甚至到后面,墨已经不再仅限于书写,有些人对制墨、购墨都有了特殊的怪癖。比如说要求在墨上画山水画甚至名人字迹,或者添加一些特殊的香料等其他物质。可以说,宋朝的墨已经做到了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地步。现在宋朝的一些大书法家、大画家之所以流芳百世,传下千年,宋朝的名墨功不可没。

元朝的皇帝是铁木真的后果,蒙古人自然不会重视汉族化,所以制墨也没有特别的进展。但也没有专门抑制,所以也算是能继承宋朝的成就,这或许也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如果元朝的皇帝随便下一道圣旨,恐怕我国的历史,将会重写。

到明朝的时候,对制墨的原材料加以改进,除了松烟、油烟之外,改用漆烟、松煤,甚至还用兰烟、棉烟。用这些材料制出来的墨,墨色黑润、气味馨香,比以前的墨又有所进步。

而清朝,则因为康熙、乾隆都擅长书法,自然对制墨极为重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所以康熙、乾隆时期的御制墨,极尽精巧之能事,制出来的墨,自然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国家多事,无暇再顾及这样的事情。御制墨自然就没什么精品,民间私人制的墨,也只能作为一般的书写。

到清末的时候,想维新变法,一切向西方学习,写字用铅笔、鹅毛笔、钢笔。画画也用西洋的油笔,笔墨纸砚的笔墨砚不但被挤出流行舞台,到民国之后,更是没落。原来那些人墨士争相夺取的墨,竟然无人问津了。以至于,有些经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