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提供问题。'17'

  坦率地说,现金3G的推进并不顺利,内容提供商的观望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是运营商对从一开始对内容提供的自觉重视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3G运行起来后,内容提供并不成问题,一个成组织、成规模的“传者”群体是可以预期的。

  第二个问题 有没有潜质

  3G媒介作为一种媒体有没有担任大众传媒的素质?我们在上面已经对3G媒介的特性进行了论述。如果还存在疑虑的话,互联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照系。可以说,如果互联网能成为媒体,3G也能,因为3G在技术上能复制互联网。 
新媒体新在哪里

  剩下的问题是,3G即将成为的媒体是新媒体吗?

  这并不是一个小疑虑。好吧,手机能看新闻,能看电视,能复制互联网,但是为什么说3G是新媒体,不是电子版的报纸,移动版的电视,甚至干脆就是互联网本身?

  “新媒体”身份受到质疑,互联网也受到过如此待遇,其实每种新技术的产生总免不了受到怀疑并不奇怪,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作出两个回答,第一,3G对传统媒体和技术的依赖能不能说否认它的新媒体可能性?第二个,3G作为一种媒体,新在哪?

  第一个问题 依赖和创新

  这小玩意儿真的能成为媒体吗?

  即使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展望3G的未来,也会发现,3G更像一个恶意的“坐享其成者”,他从报纸“盗取”文字报道,从电视盗取影像,当人们炫耀 3G的时候,甚至直接就说:“看,它能上网呢。”

  3G的“狡猾”同时也引来了3G是否是一种独立媒体的争议。

  在这方面,保罗•••莱文森有他自己的争辩。

  他回顾说,19世纪电话出现的时候,是依靠电报的线路的,但是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话完全摆脱了电报,而且疯狂地压缩了电报的业务空间,电报反而变成了电话的一种补充。同样100年后,互联网出现的时候,电脑还要依赖电话线,靠一种中国人叫做“猫”的调制调解器来上网,很多早期的网虫就是通过“猫”上BBS,然后炮制文章来诅咒这种“动物”带来的如蜗牛一样的网速的。然而今天,宽带互联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线路,而且QQ这类的即时通讯软件也让远距离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沟通方式,新浪UC的“高保真宽带语音”广告词更加直接“通话如此清晰,我们还要电话吗”,技术新贵显得如此咄咄逼人。而手机现在对于互联网呢?我们注意到,在移动上网技术尚未成熟的现在,人们反而更经常地用手机GPRS来上网,电脑成为手机的配件了吗?

  莱文森的结论是:“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能成为更好地互联网”。也许莱文森预言的手机“消化”掉互联网未必会出现,但是但是他的论证逻辑不无道理,因为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暂时依赖而否定新技术的独立性,有可能是一种短视。

  互联网的经验  其实在“出身”这个问题上,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并不比手机来的光彩。互联网出现之初,其新闻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转载的,直到今天,在中国这种免费的复制还是“丧心病狂”地继续着,但是很快像YAHOO、AOL这样能独立提供新闻内容的网站出现了,而且这种YAHOO的新闻竞争力并不见得小。

  即使是并不光彩的“复制新闻”,现在看来,也并不影响互联网的新媒体气质。美国的DRUDGEREPORTS就是靠转载的半个人网站,他们依靠报道克林顿新丑闻案一举闻名,至今都保持极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这个由几个人组成的网站,充满了互联网的独特魅力。“新浪新闻”虽然渐渐加强了采访能力,但是依旧是“复制新闻”的典型,但是当初嘲笑这种“复制粘贴型”新闻制作方式的人现在可能要重新审视“新浪新闻”,当成规模的新闻信息聚集到新浪新闻上的时候,产生的效果不但是简单的数量相加,由此产生的“新浪评论”让人侧目,同时它更让人看到了“内容为王”背后的“渠道为王”。这无疑是互联网带来的新鲜之风。

  在3G媒体能不能产生新闻生产商?即使在新闻管制严格的国家,依靠“复制新闻”,3G也能引发更多的想象,这一“拇指媒体”会不会引发人们更高的评论热情?“复制新闻”引入语音元素后,会不会有一种“化学性”的变化?“移动媒体”会不会新造出“新闻印证”、“新闻追踪”的新方式?这些或许都是 3G新方式。

  3G媒体有能力形成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花上好几天来做这种不花成本的想象,然后伸出手接一张业务宣传单,发觉你的设想已经被某一家公司实现了。 
 第二个问题 新特质

  我们必须靠想象力来完成最后一个问题的论证。当然,前面的论述会给我们以佐证,而避免成为胡言乱语。这部分的论证重要性在于,我们看看,3G新媒体将如何体现出其“新”来。由于是一种列举性的,我们并不企图穷尽3G媒体的可能性,只是提供“以此为例”式的论述。

  永远在线:传播无时差  媒体的更新周期似乎是越来越短,日报让人们只能在24小时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报纸的一天内多次出版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但是永远比不上广播和电视的更新速度,在繁华的香港,快速的新闻更新让电台记者成为最繁忙的工种之一。互联网的速度也很快,很多人习惯于首先从互联网上得知重大新闻。

  新闻更新越快,传播时差越小。传播时差除了受到媒体更新周期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特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体现在对接受者的影响上。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媒体跟我们的距离感,常常处于“离线”状态。视觉媒体在移动的时候受者被强迫“下线”,正如上文所言,视听综合的电视较差的移动性还是让人易于“离线”,至于互联网,即使是移动电脑的出现,还是会有离线的出现。

  手机上网从2。5G的GPRS技术开始就开始为他们的“永远在线”而自豪。其实永远在线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你把电脑一直开着,网线一直连上,然后不断交网费就实现了,这种自豪其实更是一种对手机的自豪,互联网的“挂在网上”其实更多的是设备挂在网上,而当你的手机作为随身之物连上网络之后,更大意义上地实现了人的在线。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接受信息的机会也可以是全天候的。

  加上3G的综合性和移动性,让人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能适应在各种环境下的信息接受,受限于媒体特性的下线能减到最小。

  在媒体内容采集能力越来越高,更新越来越快的背景下,信息接受方面的极大便利,也将刺激传者将新闻的播报做得更及时,我们正在向一个无时差传播的时代迈进。

  个人媒体更具条件  在军事新闻受到管制的情况下,一些不满足现今军事信息的军事发烧友有组织有分工地操着笔记本电脑去军舰下水的河段组织报道,冒着被国安局发现的危险的这种自发性行动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个人媒体的需求冲动。

  事实上,在柯达相机时代,相机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号采集与信号传播于一身的媒介。互联网推动了个人表达的热情,并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早期的个人网页浪潮鼓动人们将自己推向公众,后来出现的博客除了让这种个人展示的技术门槛边的更低,更衍生出了一个个人媒体的高潮。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媒体直播战争的新水准,但是就在世界各国许多媒体巨鳄的注目下,一个“媒体”却几乎是以最小的成本引起了世人的注意,那就是来自伊拉克的战争博客。之后,博客媒体出现在不少重要场合。

  3G同样是一种能传播同时能采集信息的媒体。“非典”时期的手机短信谣言还让人后怕不已,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由个人发布的信息在手机网络的平台上产生的影响力是以往难以达到的。在手机3G化后,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多种手段能给那些“在场”的人能以更丰富全面的方式去向大众发布其信息。这种情况下,个人媒体的发展会更加快。

  诚然,个人媒体的可信度比不上媒体“正规军”,但是它丰富了媒体的内涵,也丰富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