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7、18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仆、财物和牲畜,给予一向忠顺于己的济尔哈朗,使其继为镶蓝旗旗主。
  天聪五年八月,攻大凌河城时,三大贝勒莽古尔泰以本旗兵士死伤多、差役多,和皇太极论理争辩,盛怒之下,“揽所佩刀向前,以手频摩其柄”,被议定御前露刃罪,革去大贝勒,降居诸贝勒之列,夺五牛录,罚银万两。第二年正月,他正式废除汗与三位大贝勒并坐受朝的旧制,改为仅己一人南面独坐。
  天聪六年十二月莽古尔泰病故,其弟德格类继为正蓝旗旗主。九年病逝后,其属人首告两位贝勒及其妹莽古济格格曾对神发誓,欲图谋害君汗。皇太极再兴大狱,诛莽古济格格和莽古尔泰之子额必伦及其同党屯布禄、爱巴礼与两人之亲友兄弟子侄,莽古尔泰另外六个儿子及德格类之子邓什库等,俱降为庶人,黜宗籍,属下人口财产入官,以其正蓝旗附入已之正黄、镶黄两旗。皇太极遂亲领三旗,处于绝对优势。
  同年,他又召集诸贝勒、大臣,历数大贝勒代善对君不敬之过,宣称将杜门不出,让诸贝勒另举强者为汗,实际上是示意要八旗贝勒大臣议处代善。在皇太极势力已十分强大的情况下,诸贝勒大臣当然要唯其马首是瞻,故谴责代善欺君妄行,议革其大贝勒名号,夺十牛录,罚银万两,其子镶红旗旗主岳托贝勒罚银千两,萨哈廉贝勒罚银二千两,夺二牛录。皇太极为示宽厚,命免革名号,发还其十牛录及萨哈廉二牛录,余依议。①在国势增强、君汗权大的形势下,皇太极不满足于称汗了,要和明帝分庭抗礼,尊称为帝。天聪九年十二月,外藩蒙古察哈尔、科尔沁、扎赖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敖汉、奈曼、巴林、土默特、扎鲁特、阿禄、翁牛特、喀喇车里克、喀喇沁、吴喇忒等十六国额哲等四十九位贝勒,齐至沈阳,与代善等诸贝勒议上尊号。代善等诸贝勒书写誓词,焚香誓告天地拥汗即帝位:“自今以后,若有二心于上,及己身虽不作乱,而兄弟辈有悖逆之事,明知隐匿,或以在上前所议国事,归告于妻妾及不与议之闲员仆从,并云我意原欲如此,因而谤讪者,天地谴责,夺其纪算。若能竭力尽忠,当荷皇上洪慈,天地庇佑,寿命延长。”②皇太极接受了诸贝勒及外藩蒙古的劝进,允诺即帝位,但为了更添异彩,令向朝鲜国王示意,让其拥戴。于是八和硕贝勒、十七固山大臣致书朝鲜国王说:“我皇上宽仁厚德,博施济众,国中就治,藩服倾心”,“以故东渐于海,西抵汤古忒,北至北海,各国归附,内外诸藩承指响风,无有背恩义违法令者,大军所指,北讨西征,无不如志,是皆合天意顺人心之所欲也”,故我等谒诚拥戴,敬奉尊号。蒙古十六国额哲等四十九位贝勒亦致书朝王,望其遣使劝进。③一切准备就绪,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举行称帝登极大典。大贝勒代善等诸贝勒、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固山额真、六部大臣、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外藩四十九位蒙古贝勒,以及满蒙汉文武官员,齐集一堂,恭请天聪汗皇太极称尊号,遂“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尊汗为“宽温仁圣皇帝”。随即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他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兄礼亲王,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豪格、岳托分别为和硕郑、睿、豫、肃、成亲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分叙外藩蒙古诸贝勒军功,封巴达礼、吴克善、额哲为和硕亲王,布塔齐等为郡王、贝勒。封都元帅孔有德为恭顺王,总兵官耿仲明为怀顺王,总兵官尚可喜为智顺王,通称“三顺王”。
  在此前后,定族名为满洲,废诸申(女真)旧称,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又定宫殿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强大的大清国宽温仁圣皇帝正式与明朝大皇帝分庭抗礼了。
  ① 《清太宗实录》卷25,页10—21;卷26,页10。
  ② 《清太宗实录》卷26,页31。
  ③ 《清太宗实录》卷27,页11—15。
  第二节无敌军威深入腹地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清宽温仁圣皇帝皇太极称帝伊始,便为大清国的扩展作出了两大抉择,一是进军京畿,二是亲征朝鲜。
  崇德元年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已出师征明。御翔凤阁,召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讬及出征主帅英郡王阿济格和文武大臣,晓谕用兵事宜,要求诸将公议而行,城池能克则取,不能取则不取,所掠人畜,不许争抢,平均分取,师行宜速勿缓,“彼处汉人,若出城野战,破之甚易”。即此战主要为掠取人畜财物,残破明地,不在于攻克坚城。阿济格等遵命,于五月三十日出发。皇太极又派多尔衮、多铎等率军进兵山海关,以牵制关宁明军,协助英王入边。
  六月二十七日,阿济格统率八万大军,分三路先后进入独石口,七月五日会师于京畿延庆州,连败明军七次,俘获人畜一万五千余。明崇祯帝急令京城戒严,重兵防守紫荆关等处,力图阻止清军从山西而来由西山进京。阿济格却出乎明帝所料,竟不走山西,而经延庆入居庸关,逼近西山,移屯沙河、清河,随即连续进攻或攻克宝坻、定兴、昌平、房山、涿州、固安、文安、永清、漷县(通县)、遂安、雄县、安州、定州、香河、顺义。最后,趋京城北,至怀柔、大安,分屯密云、平谷,遍蹂畿内,九月初一出冷口而还。清军将士获胜欢欣,“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还砍塞上柏树大书:“各官免送”,扔于道上,嘲弄明将吏胆怯畏战。
  明军督师兵部尚书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身负重任,拥兵十余万,却畏敌如虎,不敢迎战,屡遭言官弹劾,日服大黄药求死,致上行下效,将多闭城不出,或待清军归时,尾随相“送”,腐朽衰弱,不堪一击。
  九月二十八日,阿济格统军返抵沈阳,皇太极出地载门十里外亲迎。阿济格率众将跪捧献捷表文。大学士范文程跪读表文:“攻克明国边城,长驱而入,燕京附近疆土,纵兵驰突,凡克城十二,摧敌阵五十八,俘获人畜十八万,生擒总兵巢丕昌等。我国出征将士,全军奏凯而归。”①皇太极大喜,设宴赏赐将士。
  过了两年,皇太极于崇德三年八月,又发动第四次征明战争,目的仍是掠夺人畜财物,摧残明国实力。八月二十三日,他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军,贝勒岳讬为扬武大将军,统右翼军,贝勒杜度等相副,两路征明。他领兵渡大凌河,牵制山海关守兵。
  八月二十七日,岳讬率右翼军先行,九月二十二日从密云北边墙子岭,毁坏长城,破边墙入边,斩杀明蓟辽总督吴阿衡。多尔衮统军于九月初四离① 《清太宗实录》卷31,页7。
  沈阳,二十八日于青山关毁边墙而入,两军在京郊通州会师,然后绕过北京,至涿州,兵分八路向西前进,一路顺太行山,一路沿运河,六路在太行山与黄河之间并进。
  明崇祯帝大惊,京师戒严,诏天下勤王,以宣大总督卢象昇督天下勤王兵。卢象昇进士出身,胆略过人,善骑射,娴将略,能治军,屡与农民军交锋,因功从大名知府连续擢升,崇祯九年(金天聪八年)任至宣大山西总督。此时奉诏督师,三受尚方剑,誓死抗清。若明帝能倚卢用兵,事尚可为,然而卢主战,兵部尚书杨嗣昌、总监军太监高起潜顺帝意主和,杨、高两人多方阻挠,使卢之用兵计议无法实现。杨、高并说动皇上,将援兵一分为二,卢象昇督宣府、大同、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之二万兵,关、宁诸路大军数万皆归高起潜。杨嗣昌进大学士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命大学士刘宇亮督师,又将卢之兵分与陈,卢只剩下残兵五千,保定巡抚张其平还拒不发饷。
  卢象昇见危不惊,提饥疲残卒宿野外。他原曾任职之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父老闻悉,齐叩军门请卢转驻广、顺待机克敌,说:“明公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先,乃奸臣在内,孤忠见嫉”,“栖迟绝野,一饱无时”,“明公诚从愚计,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喜公之来,皆以昔非公死贼,今非公死兵,同心戮力,一呼而裹粮从者可十万,孰与只臂无援,立而就死者”。卢象昇感动流泪,泣告父老说:深感父老恩义,然今分疲卒五千,“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事由中制,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众号泣雷动,各携床头斗粟饷军,或贻枣一升,曰:公煮为粮”。十二月十一日,卢领兵至蒿水桥,被清军数万包围,仅距此地五十里之高起潜拥兵数万,拒不应援。“象昇督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而阵亡。其仆惧清兵残破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而死,全军尽没。①高起潜率部逃走时,入伏大败,从此明军不敢接战,只是远远尾随而行。
  清军势如破竹,转掠二千里,历时五月,于崇德四年三月出关。此役攻克号称中原一大都会的济南城,先后败敌五十七阵,攻陷直隶山东顺义、文安、庆云、博野、庆都、高唐、历城、泰安等七十余城,俘获人畜四十六万及黄金白银九十八万余两,击杀两名总督及守备以上官员一百余人,生擒明亲王朱由枢及郡王、监军太监等人。明仅济南省城,死尸即达十三万具,全城财物焚掠一空。自京郊庆都、新乐、真定、栾城、柏乡、内丘,至顺德,行程千里,“一望荆榛,四郊瓦砾”,整个畿南郡邑,“民亡之十九”,中原地区的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此时,清军右翼兵主帅扬武大将军、镶红旗旗主岳讬贝勒及其弟辅国公玛瞻病殁于军中。
  ① 《明史》卷261《卢象昇传》。
  在此之前,崇德元年十二月初,皇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