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能想得到。”
林永贵无话可说,他也忘了大华是私企的茬了。当然,真的要去想,那是清楚的很,但要把它和其他企业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忘记了大华的私企身份。
国内目前的甲醇工厂,年产1万吨以上的,就不算小厂里。年产三四万万吨的,产值就能突破1亿,以地方的眼光来看,可称大厂。
大华的12万吨甲醇工厂,虽然不是全国最大的甲醇工厂,但却是单设备最大的甲醇工厂。或者说,是设备最先进的工厂。改革开放虽然10年了,像是胜利油田这样的上游原料企业,却只会越来越强壮,又哪里会把私企看在眼里。便是20年后,大型钢铁企业、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仍然是以国企为主,何尝有民企挪移的空间了。
相形之下,1990年尚处在国退民进的当口,大华的私企身份倒也不太扎眼。只是12万吨的计划外甲醇,让林永贵乍舌不已。各大油田为什么把石油产量作为干部考核的唯一标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多出来的产量可作计划外物资进行分配。职工的奖金福利和领导的小金库,都来自计划外的价值。
相比之下,大华用1年时间建起的化工厂,计划外的产出比胜利油田还要多了。
林永贵惊讶归惊讶,握着电话却不能再应承,拒道:“大华化工是苏城一个人的,他既然不是国企,那也就不存在计划内的配额了,该的是没有吧?如此一来,让他用计划内的价格发货,不是从他腰包里掏钱?”
“我们哪里让他用计划内价格发货了,现在是计划外的价格,他也不卖。所以,才找到了你这里。”老钱满嘴的苦涩。
“计划外也不卖,他卖到哪里去?”
“出口创汇。”
林永贵释然,道:“有出口创汇的机会,你找谁都没用。”
国内工业品的价格虽高,还是有点比不上国际价格,尤其是汇率和出口退税的关系,国内销售向来是比不上国外销售的。地方和中央政府也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别说只是一些企业想要增加产量,即使是嗷嗷待哺乃至命悬一线,政府仍然会鼓励创汇。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老钱自然也知晓,解释道:“其实。12万吨的甲醇,出口创汇也没有一口气卖光的道理,本应该多少剩下些的。唉,结果正碰上国际市场上甲醇大涨啊。这个大华的运气,不服不行。”
美国国会在11月中旬,通过了清洁空气法的修正案,顿时让甲醇的价值倍增。价格因素虽然尚未显现出来,但供求关系的颠倒是显而易见的。大华石化赶在这个节点进行试运行,自然引来了雪片般的订单。
在海沧计划中,大陆是要求台塑全部产品100%出口的。大华石化公司以海沧石化基地配套厂的名义建在海沧的地皮上,自然要遵守100%创汇的要求。
对此,大华实业内部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不少人都劝苏城能减少出口的比例,如80%或60%,以免国外销售渠道不畅,产生积压乃至停产。甲醇可不是容易储存的产品,它的流转速度越快,仓储成本就越低,对12万吨的产量来说,每吨数十元就是好大一笔钱了。
然而,已知历史的苏城坚定的否决了这个建议。在未作游说的情况下,签订了100%出口外销的合同,等的就是美国的情节空气法案。
甲醇可是能够作为燃料添加的。如果用虚拟经济的手段来分析,一年消费9000吨燃料的地区,添加10%的甲醇,就是900万吨的用量,远超世界甲醇的产量界限,别的消费不降,此项消费增长,甲醇哪里有不涨的道理。
这个时候,苏城100%外销的合同,反而变成了一道护身符。进可攻退可守。蜂拥而至的采购员就是明证。国内的化工厂都和老钱是一样的考虑,12万吨相当于人家几个厂的量了,难不成能全卖掉了?或者,总能找到个什么缝隙,漏几千吨几百吨出来吧。
精明的进出口贸易商同样不少,聚集在海沧县城内,找寻着机会,有利害胆大的就签长期协议,不敢搞包销合同的,就想着提前付定金,用现在价格把货占住再说。
王胜看着这些厂商,眼都红了。
海沧计划搞到今天,台塑尚未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呢。反而是大华实业,建厂又投产,一滴甲醇都没生产出来,竟然有人上赶着送钱。
最让他愤愤不平的是,上赶着送钱的,苏城竟然不要。
最最让他不平的是,台塑也怕甲醇涨价原料不足,派他上赶着送钱送定金。海峡两岸最大的化工厂就是台塑了,他们搞石油炼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供应自己的工厂。所以,大陆方面坚持100%外销,台塑同意了下来,因为他们自己用原料,就算是外销了。
甲醇价格上涨,对台塑自然有不小的影响。找遍全球,将要投产又尚未签订销售协议的,也就是苏城的大华石化了。
第二百六十章紧缺
王胜和苏城的关系不错,只得承担签约的任务,请苏城去了海沧新开的咖啡厅。
咖啡厅名为“海岸人家”,大沙发小茶几,有穿着整齐的漂亮女生和漂亮男生,后者尤其难得,吸引了不少女士群聚而来。除了贪新鲜的国人之外,来往于海沧的外国人也是咖啡厅的一大客源。看女老板的满面笑容就知道,这些外国友人的出现绝对出乎她的预料。
由于外宾的存在,“海岸人家”竟有了些名气,被称作最有意大利味的中国咖啡厅,其中奖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大华石化公司的甲醇项目,只是数量的多寡有别,像是买了一张彩票,和买了一箱彩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件事,海沧本地的官员在招商引资中多有借之宣扬风水的,却是引得一阵赞同。
周期长达一两年的工厂和店铺,临到营业的时候,发现市场供不应求,产品开始涨价了……这不是风水又是什么。
台商向来都是信风水的,王胜将苏城请到咖啡馆里,就笑着说起来这个故事。故事说完了,气氛也就活络了,王胜这才怅然道:“苏董,我今天可是来求你的。”
“看你说的。”苏城连忙坐直了,道:“当日去台湾融资,要不是王先生和张先生,瑟坦油田能不能办下来都是两说。之后,天然气包销合同,也多亏你们帮忙,才没有违约。何必用求这个字。”
“你真这么想?”
“真的。”
王胜看着苏城挺直的鼻梁,捉摸不透的道:“台塑想包下大华石化公司的甲醇。”
“全包?”
“是。12万吨全包,可以的话,我们希望能有一个10年合同,中间可以重新一到两次议价。”王胜没有要占大华便宜的意思,这份合同优惠至极。对于大华石化来说,产品若有销路,就能一门心思的提高产量,而且减少了销售、维护、仓储、运输等等方面的费用。总收入只有提高的。
苏城惊讶了一下,却道:“台塑缺原料至此,还不赶快落实海沧计划?”
王胜尴尬无比,道:“尚在谈判当中,委实难做。”
台塑当年提出了11点要求,几乎占尽了优势。看在70亿美元的份上,大陆方面积极参与谈判,但也没有做出决定。这不光是条件的问题,还与当事人的心态有关。
苏城始建甲醇项目当日,就有对王胜说过“独建”海沧石化基地的话语。王胜因此亲至美国,向大佬王永庆说明状况。
然而,做了50年商业的王永庆,性格极其坚韧,而且有着中国的商人最好的品质:努力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他的台塑,从来不以出售高价产品而自豪,即使是国际物价上涨,他们也尽量提供低价的原料给下游厂商。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做计划的时候,也往往以物美价廉为要点。
1990年的中国受到西方世界的围追堵截。台塑的70亿美元,不仅是一大笔的投资,还有着超乎想象的政治含义。王永庆待价而沽,自然而得到最好的合同,为此浪费两年时间也在所不惜。
他的心思,中国方面也一清二楚。于是,王永庆又祭出了在台湾投资数十亿美元的六轻计划,表明自己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
于是,双方的谈判再次继续。情况始终有利于台塑,只是漫长的令人想吐罢了。
苏城的干扰,在台塑眼中最多是一股浊流,有一段时间被影响了,终究是会解除影响的。尤其是本月初,王永庆在美国见到了尚是立法委员的陈水扁等人,虽未表态,但含混的意味更重了。
王永庆一手是官,一手是商,坐在美国试图用数百亿资产的台塑集团拨动海峡两岸的政府,以求利益最大化。别的且不说,光是这份气魄,也是少有人能及的。
但越是这样,他也就越固执。
倒是王胜在大陆呆的久了,有些认同苏城的观点。与其漫漫的谈下去,不如小小让步,争取时间。
然而,在海沧计划里,苏城和王胜基本没有直接话语权,也只能说到此为止。
作为一只力争上游的鲶鱼,看着台塑受到的影响有限,苏城遗憾的暗叹两声,表面上依旧保持着笑容,说道:“你们要用这12万吨的甲醇也可以,但有两点要求。第一是要用美元付款,第二是用两年内的最高价作为10年里的原料售价。如果同意,12万吨甲醇就给你们了。”
王胜极精明的人,立刻问道:“你觉得甲醇价格上涨是中短期的行为,会在两年内达到最高点?”
苏城并不否认,点头应是。
大宗商品的价格判断,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说法。王胜不会因此影响自己的判断,马上道:“我会回去报告的。不管怎么说,无论成与不成,感谢苏董。”
言下之意,苏城已把以前的人情还上了。这也是王胜下的一份定金,最终台塑若是允诺了这个方案,苏城就不好意思再推脱了,否则赔付两份的人情。
就王胜猜想,台塑总部允诺该方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甲醇价格虽然在上涨,但用量增加着实不少,海沧又临近台湾的工厂,未来的地理位置只会更好。10年的长合同,最高价偏偏出在这两年,岂不是说甲醇价格要连跌8年?对此,王胜是不太相信的。
他却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