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老子本义(灵井冲虚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少则得:减少反而能获得。 据:《第二十章》“绝学无尤”;《第四十八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八章》“知者不博”。 
  5·多则惑:贪多反而会迷惑。 据:《第五章》“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第四十七章》“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第六十八章》“博者不知”。 
  6·执:持守。 一:指“道”。 式:法式,典范。 
  7·几:接近。 
  8·诚:确实。 
  另参阅:《第二十二章》、《第五十八章》、《第六十九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四章 
  原 文 
  稀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译 文 
  清静无为(即少颁布政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要知道,无论多么强的暴风或暴雨,都不会持续一天一夜的。那么谁使它们这样呢?既然天地的狂暴力量尚且不能持久,又何况是人呢(故要‘稀言’、‘无为’)?所以:能依照“道”规律行动的人,就会同“道”相合;能依照“德”规范做事的人,就会与“德”相合;不依照“道”、“德”规律办事的人,就会失“道”、失“德”;合乎“德”规范的人,也就是获得“道”了;违背“德”规范的人,也就是失去“道”了。 
  冲虚子简析:唯有少言,甚或不言、无为,方合乎“道”,合乎“德”。而世俗之人又何如呢?为政者,颁布政令多如牛毛,以显其功,而民益穷;为民者,肆意妄为犹如转轮,而终遭凶。故失“道”失“德”者,终为所弃,信矣哉! 
  注 释 
  1·稀言自然:清静无为(即少颁布政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稀:原文作“希”,通假字,少。 据:《第十七章》“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2·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暴风或暴雨都不会持续一天一夜的。 飘风:旋风,暴风。 终朝:整天。 
  3·又况于人乎:又何况是人呢(故要稀言、无为)? 又:帛书本作“有”,通假字。 据:《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能及之矣”。 
  4·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合乎“德”规范的人,也就是获得“道”了。 据:《第五十一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老子本义》第二十五章 
  原 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liáo)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 文 
  有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产生。寂静啊!虚空啊!它独立存在而且永恒不变,可以看作是天地之母。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给它取个表字叫做“道”。我又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啊!又称为消逝无踪;它消逝无踪啊!又称为深远至极;它深远至极啊!又重新回归于广大无边的状态。“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于它自身。 
  冲虚子简析:“道”大而无形,因其“虚”、“静”,故能永存不死;它自根自生,故能为天地母,万物宗也。 
  注 释 
  1·有物混成:有个东西浑然一体。 据:《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2·先天地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产生。 据:《第四章》“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3·寂呵!廖呵:寂静啊!虚空啊! 据:《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第三十五章》“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4·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独立存在而且永恒不变,可以看作是天地之母。 据:《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5·吾强为之名曰大……远曰返:我勉强给它取个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又称为消逝无踪,它消逝无踪又称为深远至极,它深远至极又返回到广大无边的状态。 返:原文“反”,通假字,返回。 据:《第一章》“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四章》“湛呵”(指‘逝’)、“渊呵”(指‘远’);《第四十章》“道褒无名”;《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6·王亦大:王也大。 据:《第十六章》“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因“王”顺应自然,遵守“道”,故大。 
  7·国:此指宇宙空间。 
  8·道法自然:“道”取法于它自身。 自然:天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据:《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微,而天下弗敢臣”;《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主也”等。                    
《老子本义》第二十六章 
  原 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zī)重;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 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有德的君子每天的所作所为,始终都不会背离他的根本…“道” (具体指以身为重、以静为君);即使有华美的宫室,也会安闲居处并能超然其外。那么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王,却以轻视(百姓的)生命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呢?要知道,轻视(百姓的)生命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多欲就会失去主宰。 
  冲虚子简析:修“道”者常以“生命”为贵,以“清静”为宝,故视“名利”为浮云也。世之“为政者”则不然,或颁法之多以显其威,或劳役(各种工程)之多以博其名,或争战之多以逞其能,或食税之多以达其欲,而使“人之饥”也,“百姓之不治”也,“民之轻死”也,故“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是以失其“本”,失其“君”而亡矣。 
  注 释 
  1·躁:躁动。 君:君王,可译为主宰。 
  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因此,有德的君子每天的所作所为,始终都不会背离他的根本:“道”。 君子:指有德守“道”之人。 行:行动,指所作所为。 辎重:指军中装载器械粮草的车子,以此来比喻君子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即以身为重、以静为君。 据:《第八章》“动善时”;《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第十六章》“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第三十一章》“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3·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即使有华美的宫室,也会安闲居处并能超然其外。 虽:即使。 荣馆:华美的宫室。 馆:帛书本作“官”,通假字。 宴:原文作“燕”,安,安闲。 据:《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二十章》“飂呵!其若无所止”。 
  4·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那么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王,却以轻视(百姓的)生命的态度来治理天下呢? 乘:古代一辆兵车四匹马叫“一乘”。 万乘之王:指古时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主。 身:指身体、生命。 以身轻:即以身为轻,把生命看为轻,也就是轻视生命。 据:《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盗夸,非道也”;《第七十七章》“人之饥也……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第七十四章》“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5·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视(百姓的)生命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多欲就会失去主宰。 据:《第二十章》“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第三十六章》“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夫代大匠斫者,则稀不伤其手矣”;“故:贵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第十三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七章 
  原 文 
  善行者无辙(zhé)迹,善言者无瑕(xiá)谪(zh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