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密宗法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乃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
大乘。’此文是说随此菩提心之有无而走大乘小乘,若果真是有了菩提心,是人
即为菩萨,他无论为什么事,下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都是菩萨行,要使没有生
起此心,那无论你作广大的布施,乃至修持戒智慧等六度大行,及修诸本尊息脉
点等密理,也不能算菩萨行,其所获功德,较之一抟之食的布施,小得极可怜,
于此复引两段文以证明上言之不谬。如人行论云:‘发菩提刹那后,诸囚系缚生
死狱,然应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佛弟子。’这就是说,生起
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萨,反之便非菩萨,因此‘希求于菩提’五字须加拣别标帜。
此菩提心,生善灭罪之功,最为殊胜,非余善法可以相提并论的,人行论又云:
‘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恶业。’‘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尽,菩提心树
果,恒无尽增长。’‘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此殊胜菩提,亦唯有大乘根
器才能发起,因为希求得致大菩提果,必须广度众生才能满愿,而度生者,广大
难行,彼小乘视三界如火宅,生死如冤家,避之犹恐不遑,焉肯受生三界来度生
吗?故宝蔓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广大及回向,何得名菩萨。’怎
么能发菩提心呢!那未,只有菩萨,以慈悲的怀抱,不安住于涅盘,坐视众生的
受苦,倒驾慈航,接引众生,然而须有大智慧,不致随逐众生沉沦,如莲出污泥,
而能净洁,不受污染,所谓涅而不滓,方才可以呢。

    云何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者;为成佛利他而发此心,欲以此心而证菩提,现
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善菩提。’发菩提心这个问题,菩提道次第论
解答得很详细,今取彼义约为开显,夫菩萨为利人济世发起菩提之心而行菩萨之
有一个化除人我亲怨爱僧的方法,方能普遍生起利他之心,这个方法,可用自他
转换平等的观念,即观想他人之身如己身,以爱自己之心而爱他人,这就是‘推
己及人推人及物的美德,见着众生在苦聚之中,等同己受,便想拔苦与乐,与自
己有什么痛苦一样。换言之,就是古人‘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人道主义,有菩提心的人,亦复如是。但是,自他转换的意乐怎样
会生起呢,这应当思维着自他转换的胜利与不转换的过患了,当知一切衰损,皆
由我执所生,一切功德,皆由利他而起,观人行论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
生,尽世所有苦,悉从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人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
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如是思惟,定能
生起自他转换之意乐了,若能生此意乐,则一切皆随心所转,自能无亲无怨,观
自如他,观他如自,普遍生起利他之心。但是,要认清此意乐是建筑在‘爱他如
自,弃自如他’的大悲心上,非是强认他身及他财物为我所有,此等谬见,反而
扩大我执,是断断不可有的。这种大悲心,是成佛之根本,故应勤修,释菩提心
论云:‘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复次,此菩提心,复有多种解释,弘法大师特将此心分为四种,一信心,二
大悲心,三胜义心,四大菩提心,此四种心,根据于善无畏三藏‘菩提心即是白
净信心’之说,故于此四中又标信为总体,释摩河衍论又将此能信之心举出十义:
一澄净之义;二决定之义;三欢喜之义;四无厌之义;五随喜之义;六尊重之义;
七随顺之义;八赞叹之义;九不坏之义;十爱乐之义。菩提心论又将此菩提心分
为三种,一行愿心,二胜义心,三三摩地心,但虽有种种异释,不过仅名言上有
所不同,若究其义理,则是一味的,譬如‘信菩提可求’与‘希求于菩提’同是
在‘求’的范围,‘欲心所,亦可概括之,为‘大悲心’与‘行愿心’,与本文
所讲‘自他转换的意乐’一段所发挥者甚相吻合,其‘胜义心’与‘三摩地心’
即本文所讲之大菩提果,亦是名异体一。


三、修广大供养

    为什么要修供养,三乘道果及人天福报,都是供养的功德筑建起来的,我想,
凡是读诵过佛经的人,都见识过这样一段类似的经文吧!‘尔时阿逸多菩萨摩河
萨复白佛言:世尊!此有德婆罗女曾于往世种何善根?佛言:阿逸多!汝应当知
此有德女,于过去世毗婆尸佛出现之时,已作女身而求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解
其身上所着璎烙,奉上彼佛而为供养,尸弃如来出现之时……乃至具迦叶如来出
现之时,复以金华散佛供养,如是所作,皆为求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作是
言:愿我以此供养善根,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段经文,从有德女
所问大乘经摘录来的,当佛在大众中与此有德女授记后,阿逸多便起立发问这有
德女曾种何善根,蒙佛授记,抱了一种惑疑的态度,佛陀就滔滔不绝,叙出有德
女的往事,称她往昔曾供养彼彼诸佛(就是上段引文),有如是供养功德,所以
当得成佛授记,这类的经文,在经中可说是‘司空见惯’的,当我们读经读过这
段文后,意识上决定有这个概念——这个当机的所以得到成就,都由往昔作过种
种供养,由供养换来的,可以大胆作个结论,凡是某一个阶级的果位,达到瓜熟
蒂落时,都是供养灌溉出来的,这,可作供养为成就之要件的象征说明。我们从
这个抽象的解释,可知道要求佛道是必须供养的,正如要使瓜熟须要灌溉一样,
其实,供养之道,普遍得很,不单佛教有供养,即多数之宗教,亦皆不废供养,
又岂但是宗教,即世人之酬酢,也可说是供养之类,不过,供养虽同,仪式有别,
意义亦有别,他们供养的目的,在求生天、官阶,假借……等要求,我们佛教徒
的供养,乃在求正等菩提,自浅的方面言之,供养的意思,就是要求得对方的欢
悦,以满我之所愿欲于彼也,外道之供养者愿于天堂,世人之酬醉者愿于官禄名
利等等,我佛子之供养者愿于菩提,果然愿得极,供养得虔诚,自然有感斯应,
如愿而偿,大日经疏云:‘以如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
这种解释,或者也抽象了,今更说切实一点,盖供养是求“福慧”的工具,福慧
二者,是成佛得道的“资粮”,有了福慧二种粮,方可以得成佛道,这两种资粮,
不是凭空有的,是从修供养祈祷得的,所以行者若要成佛,必须从供养中求大福
慧以作资粮,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经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谓当以信
心供养福田,求生福慧,如垦种田园,得生禾稼,所谓“福田”者,即指上师三
宝。上师三宝,既为福田,则吾人之福慧皆依彼上师三宝而生,如是吾人更当存
念现在福慧,悉彼上师三宝赐与,若非供养福田,何有今日福慧,若无耕耘,何
有禾稼。如是思维,当生报恩之心,恒修供养,平常嚼啖下至受用一杯净水,当
思来处,先起供养,方自受用,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
佛恩,’所谓报佛恩者,就是修供养了。至於福慧胜劣,当视供养胜劣而定。亦
犹如以耕耘勤情,而卜丰歉。所以要求广大福慧成佛资粮,当放福田广修供养,
尤当‘念兹在兹’为报佛恩,因此,祖师遗下的家风,教人日日发愿‘广修供养’
(十大愿中第四愿。)也是为这个缘故。

    供养的种种,在诸经上说供养有多种,有‘自供养者,谓非由放懈怠懒惰放
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一)教他供养者,谓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
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他供当获利益安乐,由悲憋心唯教他供。(二)劝他供
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三)(道次文。)如是供养所获福德,初者大,第
二广大,第三最大。有上供养者,谓‘以诸最胜妙花蔓,技乐涂香及伞盖,……
最胜衣服最胜香,未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忏
悔文)言有上者,谓世间供。如是供养,又名财敬供养。(四)无上供养者,谓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忏悔文)此乃是诸菩萨所变微妙供具。故是无上。(五)广大供养者‘谓所供
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
回向正等菩提。’(六)(道次)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
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慢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
所为求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七)(道次)正行供养者,谓‘
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
别住,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八)(道次文)现前供养者,谓供养之
时,受供养者,现在前面。(九)不现前供养者,谓所供境不现在前,普为供养
一切。(十)俱供现不现前者、谓当作是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
前供养此二、(佛及塔)亦即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养十方无边佛塔。’
(十一)(道次)理供养者,谓种种加持之仪轨,真言,观想,手印,三密交加,
运心供养。(十二)事供养者,谓以三密妙行,加持供物而为供养。供物种类。
内供,外供密供,就寻常供养而言,八供不可缺少,一饮水,二浴水,能滋万物
有布施义,配施度。六涂香,清凉身体有清净义,配戒度。三华蔓,其性柔和,
配忍辱度。四烧香,一经着火,刹那相续,无稍间断,配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