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同人)红楼之孤家寡人 作者:微云烟波(晋江金推vip2014-11-16正文完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回圣驾到来,这些仆役直接降级成杂役,而且被限制了出入的区域,毕竟,住进来的不仅是皇帝,还有一些妃嫔和宫女呢,哪能让这些人跟陌生的男人接触,因此,大部分的事情,全部被承庆帝带来的宫女太监给接手了,不过对这些仆役来说,却也没什么好说的,能够给皇帝做事,哪怕见不到皇帝的面,回去也有了一辈子吹嘘的本钱了。
    承庆帝在甄家精心准备的行宫里面接见来来往往的江南官员,甄家却是趁机敛财,承庆帝住进甄家的园子,自然表明承庆帝对甄家非常看重,甄家为此付出的根本就不是自个兜里的钱,却借着这个拉虎皮扯大旗,想要来拜见承庆帝的官员,进门之前首先得跟甄家打好关系才行,至于怎么打好关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比如说,之前被甄家发觉掌握着通政司的薛俭,如今算是被甄家绑到船上了,身份不再是隐秘,之前的事情让薛俭再次落了把柄在甄家手里,薛俭虽然事后后悔不已,但是还是心存侥幸,可惜的是,甄家可不是什么慈善人,而是咬住就不会松口的吸血鬼。薛俭为了保住自己目前的地位,也只能跟甄家合作了。
    有了通政司的情报线,甄家对江南的掌控力更加强大起来,甄家的影响力如今已经不仅仅限于金陵扬州附近的地方,如今,便是浙江安徽的不少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给甄家面子了。当然,在承庆帝面前,甄家如今依旧是非常恭顺的家奴,尤其他们明白,自己的一身富贵全系于承庆帝这个帝王身上,只要承庆帝一个意思不对,甄家立马就会被打回原形,甚至更加凄惨。
    徒景年这会儿对江南没太多兴趣,他在江南不过是弄了三个采珠场,然后买了一些山地,命人大范围种植棉花,一方面改良棉花,一方面为将来的纺织业打造基础。要不是大晋跟草原一直对峙,其实徒景年更愿意采购羊毛,棉花实在是太麻烦了,占用耕地很多,而且产量也不算高,尤其,现在的棉花并没有经过多少改良,纤维很短,因此,就给纺线织布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可羊毛不一样,草原上如今养的是绵羊,绵羊的羊毛可比棉花的纤维厂多了,而且更加坚韧,羊毛制品也更加暖和,徒景年觉得这件事可以等自己上台之后再做,配合一些别的措施,或许可以实现对草原民族的经济殖民,当草原上的人的经济命脉被掌握到大晋手中的时候,蒙元余孽又算得了什么呢!
    徒景年如今在江南也就是一些经济上的事情,棉花什么的因为产量问题,现在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徒景年倒是想要接手丝绸的事情,但是这个一向是三大织造负责的,而且工业化的生产很难生产出真正的艺术品,只能搞一些中低端的丝绸生产,这样的话,难免会毁了一些家庭织工的活路,徒景年琢磨着等到将来蒸汽机搞出来,可以规模化实现工业生产之后,再考虑这个问题,到时候,有了蒸汽机,海船的速度也能大幅度提升了,那时候,完全可以将生产出来的多余的丝绸直接倾销到海外去,据说这个年代,欧洲那边丝绸的价格相当于等重量的黄金,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这些都是后话了,承庆帝已经到了江南,但是两人之间的交流从未有过间断,中秋节的时候,徒景年还叫人送了许多他叫膳房折腾出来的各种馅料的冰皮月饼,另外加上了长安附近特产的火晶柿子,快马给承庆帝运送了过去。承庆帝同样命人弄了固城湖的螃蟹,一路上用水养着,日夜兼程送到了皇宫,虽说死掉不少,但是活着到徒景年手里的还有七八篓子,徒景年笑吟吟地叫人给宫里面留守的几个高位嫔妃送了一些,又分了不少给詹事府的人,自个留了不少,在宫里弄了个螃蟹宴,还在当天的回信里面仔细讲了一下螃蟹宴的食单,结果得了承庆帝一大堆的唠叨,意思就是螃蟹虽然好吃,但是喜欢吃也要有个度,这东西比较寒凉,你现在还年轻,怎么能随意挥霍身体健康呢?不过,一边唠叨,回头又弄了一大堆江鲜海鲜送了回来。
    承庆帝这次停留在金陵的时间比较长,金陵确实也是好地方,当年做过几朝帝都的,哪怕都是偏安一隅,却也是有王气的地方,承庆帝很是游玩了一番,当然打的旗号却是体察民情,微服私访。说是微服,实际上,身边跟着的护卫不知凡几,不过是做了平民之类的打扮,一直在不远不近的地方跟着,不叫一般人注意而已。
    另外,所谓的体察民情也是体察不到什么的,也没人敢让承庆帝跑贫民区去,承庆帝也没跑到乡下看的意思,因此,一路上自然都是歌舞升平,一派盛世气象,又有人想着办法讨承庆帝高兴,哄得承庆帝心花怒放,对当地的官员多有褒奖。
    当然,有高兴的就有不高兴的,甄家在江南这会儿远远还没有到一手遮天的地步,甄家根基太浅,原本顶多算是金陵当地的一个小豪强,结果先是出了个奉圣夫人,又出了个德妃娘娘,还有了个皇子外甥,崛起之速实在是罕见。若是甄家几个男丁跟卫青霍去病一样能干,那也就罢了,偏偏这些人吃喝玩乐样样都行,平常为官,几乎就是身边的幕僚做事,自个只知道贪赃枉法。当然了,清廉如水,嫉恶如仇的清官其实也是少数,但是甄家吃相太难看,什么钱都敢伸手,什么地方有油水,都想插一脚,自个吃肉,旁人只有点残羹剩饭,他们一个个官位并不比甄家人差,朝中也不是没有人,原本自个是拿大头的,现在被甄家逼得只能弄点肉渣,还得冒同样的风险,是个人都不干啊!自然想要找甄家的茬,只是,很明显,圣人如今对甄家信任有加,他们暂时也是无可奈何,因此,只得咬牙切齿,琢磨着怎么找甄家的晦气,回头非在圣人那里弹劾甄家几本才行。
    承庆帝在金陵玩得很尽兴,甄家人实在是出了很大的力气,承庆帝一挥手,大手笔地赏赐了甄家一番,还给了甄家的下一代恩典,许了他们两个监生的名额,甄家对此其实不怎么在意,他们一家子就没一个真正是科举出生的,能够轻轻松松就做官,干嘛要十年寒窗,跟一干贫寒学子闯独木桥呢!对于这个监生名额,纯粹是让甄家的小辈去国子监认识一些人,镀层金而已。
    甄家算是得尽了好处,送着承庆帝往姑苏去了,姑苏那边的官员一个个也依葫芦画瓢,虽说暂时没人敢跟甄家一样,弄出个行宫来奉承承庆帝,但是,也很是费了一番心思,他们不是甄家,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讨好承庆帝,只想着哄着皇帝高兴了,让他早点走算了!就像是很多有良心的地方官不愿意自己的治下出贡品一样,皇帝留在一个地方,固然是荣耀,也是很劳民伤财的,比如说,为了让皇帝觉得当地好看,就得先把乞丐给驱逐或者是找地方收容了,街上的小贩最好也别出现了,找下面的人假扮,免得有人说漏了嘴,便是一些乡下人,也是不许随便进城的,这些人一般穿得不怎么体面,怎么能让皇帝瞧见呢,物价也不能太高,尤其是米价盐价,这些皇帝都要派人打听了,太高了自然要追责!像姑苏这样商业非常发达的地方,这么折腾个十天半个月,不说要额外花多少钱,光是税赋就得损失很大一笔。他们未必真的是爱民如子,实在是这也关系到他们的亲身利益。
    好在承庆帝在金陵待的时间比较长,到别的地方的时间自然得压缩一点,要不然就不能在预计时间之前,赶回京城了。
    而长安这边,徒景年却接到了紧急军情!

第58章

这次出乱子的是西北那边。这几年雨水少;不过中原这边大量推行了番麦番芋番薯之类的耐旱作物之后,对粮食的影响也没那么大;哪怕家里没地,在门前屋后种点番薯;老百姓都能差不多填饱肚子。可是草原上不一样,草原上的生活更依赖于老天爷;老天不下雨,牧草就不怎么长,原本一个草场,能养活一个部族的牛羊;如今三分之一都养不活了,别说普通的牧民;便是部族里头的贵族,日子都难过了许多。
    草原上出现这样的情况,解决方法就是打!一个草场不够,那就找第二个,第三个,问题是,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繁多,中原所谓旧胡未灭,新胡又生便是如此,即便是比较大的部族,也就是蒙元余孽,鞑靼人,瓦剌人,也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部族的合称,夹缝里面还有不少小部族也要生活。不过出了天灾,这些小部族就变成了被吞并的对象。
    因为是生存之争,而不是为了草原的统一,原本这些小部族顶多是反抗的男人杀死,其他的人沦为奴隶,但是如今,因为草场不足养活那么多人,这些小部族算是遭遇了灭顶之灾,除了少部分人还能有沦为奴隶的机会之外,剩下的人被尽数杀死,牛羊马匹成为了胜利者的战利品,这些在灾年都是食物。
    然而,旱灾持续的时间实在有点长,那些小部族所能占有的草场显然也算不上肥美,别的大中型部族又是难啃的骨头,折腾下来说不得把自个的家底都得赔进去,而且未必能获得什么好处。因此,这些早就习惯了南下劫掠的草原游牧民族商议了一番,直接带着人南下了。
    胡人选择的突破口是平安州,也难怪,平安州这边跟其他的边镇不一样,这边算是边镇中最繁华的了,这儿是西宁王府世代镇守的地方,而且出产金沙,又得了朝廷的许可,在此开放互市,又是西域丝绸之路前往中原交易的必经之路,百年经营之下,这边堪称塞上江南了,在这里捞上一票,可比到别的地方划算多了。
    问题是平安州这边经济上非常繁荣,朝廷官员外放,如果不得不前往边塞的话,都想要往这里钻,原因就是这儿油水足。但是相对而言,武备就很松弛了。平安州很多年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事了,草原上的人想要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平安州这边的互市是最齐全的,而且,西宁王府这么多年来,也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