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专家也警告,唯有观察数十年的数据才能看出某种现象到底是趋势或只是一时的气候变化。
据英国《星期日邮报》8月30日报道,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因对气候变化问题贡献巨大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曾警告称北极冰盖最快可能会在2014年夏天完全消失。然而最新卫星图像显示,戈尔的预言落空了,北极冰盖的面积有增无减、厚度也有所增加。
作为北极海冰范围测量的最权威单位,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发布的每日卫星数据显示,尽管从长期趋势来看,北极海冰范围缩减,但近几年来却在增加。其中在2014年8月25日,北冰洋有15%的区域被海冰覆盖,面积达到562万平方千米。这是自2006年以来有关记录的最高值,同时代表在过去两年里,北极冰盖的面积从391万平方千米增加至562万平方千米,增长了43个百分点。
第四百二十章 北极概报七
直到19世纪末期,虽然有许多航海家都曾试图到达北极点,但他们却并没有把北极点作为当时的直接目标,而只是当作通往东方的必经之路。但是,征服北极点毕竟是他们最伟大的光荣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而变得更加令人迫不及待。在新一轮征服北极点的竞争中,民族光荣与体育冒险精神已经超过了商业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科学考察活动也开始渗透到北极探险活动之中。徒步征服北极点的光荣,归于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他在23年的时间里多次考察北极地区,终于在1909年4月6日上午10时把美国国旗插在北极点的海冰上。1937年,两个苏联人乘飞机第一次在北极点降落。从北极航线的开通到征服北极点的过程,可以称为北极点探险时期。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大规模科学活动,标志着北极单纯探险时期的结束和科学考察时期的开始。但是,对于地球的未知领域来说,科学与探险总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更何况北极的科学与探险又和政治、军事、经济密切相关,因而各现代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北极点的关注。1958年,美国的核动力潜艇从冰下第一次穿过北极点。
1959年,美国潜艇“鹦鹉螺”号第一次冲破冰层,在北极点浮出水面。1968年,美国的一个探险家自皮尔里之后第一次乘雪上摩托到达北极点。196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乘狗拉雪橇从巴罗出发。也到达了北极点。1971年,意大利人莫里齐诺沿当年皮尔里的路线到达了北极点。1977年。前苏联破冰船“北极”号第一次破冰斩浪,航行到了北极点。
1978年,日本勇敢的一位探险家植村独自驾着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到达北极点的艰难旅程。顺便说一句,他是到1993年为止,唯一的只身到达北极点的亚洲人。
1979年,一个前苏联探险队第一次靠滑雪从冰面上到达了北极点。
回顾人类进军北极的历程,可以看出“天然时期”主要是由亚洲人完成的。而自从文明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北极开始,就几乎全是欧洲人的功劳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华民族终于抬起头,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地平线。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十几年里,我们中华民族的足迹正在迅速地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最遥远的南极大陆。然而,时至今日,却仍然还有约占地球表面积1/7的一大片地区,还没有中国人的足迹,那就是地球之巅——北极。
1993年4月8日,一位名叫李乐诗的香港女士。第一次代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华民族乘飞机到达北极点,迎着狂风展开了一面五星红旗。如今她已经凯旋,我们正等待着出征。
到了2007年,去往北极点最便捷和舒适的方式则是乘坐破冰船。世界上唯一一所商业运营的核动力破冰船叫做“五十年胜利号”,属于俄国人。由于看到中国的巨大潜在市场,该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由一家高端旅行公司独家运营,为中国客人提供贴身服务。
人们原先认为。直到距今约1。3万年前,才开始有人居住在北极地带。但挪威科学家在俄罗斯境内北极地区靠近北冰洋的一条河床上。发现了石制工具、马和驯鹿的骨头、雕刻过的猛犸象牙等。放射性碳测年法表明,这些物品约有3。5…4万年的历史。新发现将该地区的人类劳动史至少向前推了2万年。但这些人到底是尼安德特人还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尚无充足证据判断这些居住在极北苦寒之地的人到底属于哪一群。
北极人生活艰难以猎熊。捕鱼为生。北极人将沾满血的利剑冻住,再放到北极熊的出没之处,北极熊就会禁不住血的诱惑,去舔舐利剑。这样,熊过不了多久就会因失血而昏迷。
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爱斯基摩人属于东部亚洲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更多的亚洲人的特征,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分别居住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一般养狗,用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已使用现代渔猎工具,并乘汽艇从事海上狩猎,亦从事毛皮贸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响,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镇;出现贫富分化,美国爱斯基摩人已有个别资本家。
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经格陵兰岛一带,在北极圈生活的蒙古人种的一个集团。在身体上,文化上都适应于北极地区的生活。面部宽大,颊骨显著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但是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
第四百二十一章 北极概报八
“爱斯基摩”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或“因纽皮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很久以来,爱斯基摩人给人的印象都是遥远、神秘、原始而且不开化的,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甚至是宗教领域,更深一层地了解北极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
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于北极地区各种因努伊特语使用者的分布
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总人口约13万,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约2千)。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
现今已知最早的爱斯基摩文化出现于阿留申群岛中乌姆纳克岛上的一个地点,据记载。距今大约为三万年年左右。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们是典型的爱斯基摩人。东部爱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积占整个爱斯基摩人居住范围。由于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没有西部的丰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东部地区的高一些。爱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区差异很大。所以文化差异也很大。
爱斯基摩是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对自己有不同的称呼。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皮特人”,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
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六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九月猎捕驯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四月捕鲸。
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爱斯基摩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猎取海豹。
夏季,爱斯基摩猎人划着单人皮划艇,带上海豹叉或带刺梭标、网、绳子等工具来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猎人静静地划着双桨,不停地搜索海面。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米远处嬉戏的海豹。一旦发现猎物,猎人便尽快悄悄接近目标。等到靠近时,猎人迅速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动作要快。投掷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因为即使后面拖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后精疲力尽。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杀死它。把它拴在船边。然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