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让营寨内外的两军将士极为震惊。纷纷以为袁术闻言后必定勃然大怒,宁肯死战到底,也不会开城投降。然而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袁术听到李利这番话后,不仅没有雷霆大怒,反而颇为欣慰的轻轻点头,削瘦苍白的脸上浮现一抹由衷感激的笑容。

诚然,李利这番话确实是极其冷酷,不啻于落井下石,赶尽杀绝。然而除了李利之外。没有人会想到这番话与袁术自身了无生趣的心境不谋而合,寓情于景,正中下怀。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送你一程、保全最后的尊严”之类的话,对于身陷绝境的袁术而言都不是好话,极其不中听,但事实却截然相反。李利所说的话恰恰是袁术最希望听到的理想答复。也是他想要的最好结果。

身为仲氏皇帝的袁术。当治下州郡悉数丢失、帝都沦陷之际,他建立的政权便宣告覆灭,王朝已不复存在。何况他逃离寿春之后,自身再无半寸土地,再无翻身的机会,加之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由此他的生命便已走到了尽头。

濒死之际,袁术根本不会相信任何封官许愿的劝降承诺。而这些也不是他想要的。这个时候,封官许愿或手下留情对他而言。根本毫无意义,他真正想得到的自己死后不会被其他诸侯割下头颅或鞭尸,不要像董卓一样被暴尸三日、身首异处,甚至于他还想保全自己王者的尊严。生前他是仲氏皇帝,君临天下的王者,死后他仍是王者,依然是曾经仲氏政权的开国皇帝。

而袁术想要的最后诉求,李利悉数满足他,并透露他曾为步练师的母亲建造陵寝之事,令李利甚为感激。而这份感激无疑是真诚的,因为袁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最后关头,李利完全没有必要欺骗他,实在犯不上妄作小人。

正因如此,袁术对李利抱以感激的笑容,可是他的这张笑脸落在李利和两军将士眼里,却是透着难以名状的凄凉,令李利不忍正视。

“昔日司徒王允临死前曾留下绝笔:‘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武威李利,恩怨分明,仁义之士,乃世间真丈夫也!’之前袁某一直以为此乃文昌刻意命人杜撰之辞,不可轻信,直到今日袁某方知王司徒所言不虚,文昌实为世间真丈夫也!”

站在城楼上,袁术想起了很多有关李利的传闻,遂有感而发,竟然当众称赞自己的对手李利。

话音稍顿,袁术顾自整理一下身上的龙袍,而后看着城下勒马驻足的李利,凝视半晌。这一刻,袁术看向李利的眼神极为复杂,既有李利率军打败他的怨恨,又有作为失败者对对手的敬重,还有一丝近乎长辈对晚辈的赞赏和期许。

江山代有人才出。此前袁术绝对不会承认李利这个后起之秀比自己更优秀更强大,但此刻他打心眼里承认李利比他强,文韬武略均在他之上。所以,他败得不冤,败在李利这样优秀而又强大的年轻人手里,他败得心服口服。或许,他打一开始就对李利怀着畏惧之心,是以他之前从未与李利正面对阵,甚至于暗中向李利示好,替李利照顾步府一家,并以公侯之礼为已故的步老夫人修建陵寝。

凝视李利半晌,袁术语气淡漠地道:“临别前,袁某奉告文昌一句:‘中原诸侯多诡诈,大业未竟须留神’。往后,文昌切莫大意,以免被小人所乘,令人扼腕。此外,还望文昌善待营中将士,袁某此生有负于众将士,但众将士并未负我。请文昌容我一个时辰,午后再行入营。就此别过,文昌多珍贵!”说完话后,袁术毅然转身,缓缓走下城楼。

正午过后,辕门大开,李利率军进入潜山营寨。

在营寨正中的营帐里,李利见到了身着崭新龙袍的袁术,他坐在一张装饰的不伦不类的龙椅上自刎了。在他右手边的案台上放着拭擦得一尘不染的檀木盒子,盒盖打开着,里面放着湛湛泛光的传国玉玺。

除了挥剑自刎的袁术,营帐里还有两具尸体。经降将纪灵指认,两具尸体中的男子正是袁术麾下第一谋士阎象,而女子则是袁术最宠爱的妃子方氏。

李利在死去的阎象身边停留了好一会儿,随即挥手示意李挚带上传国玉玺,转身走出营帐。然而走出营帐之后李利却突然止步不前,既而扭头看向身后的纪灵,眼神深邃而冷厉,沉声道:“阎象不是自杀的,而是被人杀死后刻意做成自杀的假象。纪灵,你是袁术最为倚重的将领,你应该知道阎象被杀之前还有谁留在营帐之中?”

“呃,这”纪灵闻言大惊失色,正要看看开口解释,却见李利目光犀利至极,仿佛能够看透他的所有心思,似乎一眼便看出阎象是被他杀死的。

“罢了,事已至此,不必再追究了。”就在纪灵搜肠刮肚的筹措陈词之时,李利微微摇头,深邃的眸子冷冷地注视着他,沉声道:“人死如灯灭,万事皆休。尔既然率军归降于我,日后便不得再有异心。只要尽心竭力为我效力,我自然不会亏待你,然则你若再有今日这般图谋不轨之举,我定将你五马分尸,诛灭九族!”

躬身听着李利的话,纪灵的额头上溢出一串串豆大的冷汗,浑身战栗,俨然吓出一身冷汗。待李利说完话后,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俯身拜道:“多谢主公不杀之恩!正如主公所言,阎象那厮确实是末将所杀。此贼之前仗着陛下、、、哦不,仗着袁术宠信,屡屡排挤贬斥末将,还曾进献谗言,让吕布取代末将的职位。然而末将一忍再忍,并未与他计较,可是他方才竟然劝说袁术用传国玉玺要挟主公,便可逃出生天。为此,末将一怒之下将他刺死,而后方知袁术并未听信阎象之言,更不曾失信于主公。然则,阎象毕竟是末将所杀,末将知罪,请主公惩处!”

听到纪灵这番话后,李利微微颔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看向纪灵的眼神也随之变得温和许多。

或许纪灵和阎象之间早有仇怨,只是一直隐忍不发,直到今日方才趁机杀死阎象。然而纪灵对袁术的忠心确实毋庸置疑的。即便是此刻袁术已经死了,他仍然对袁术十分尊敬,始终不曾诋毁袁术半句。

这一点让李利十分欣赏,由此让他对纪灵的品行大为改观,最起码不像刚才那样厌恶。而李利之所以厌恶纪灵,正是因为他擅杀同僚阎象,这是李利最不能容忍的事情;若不是顾及纪灵也算一员大将,只怕他刚刚便已将纪灵问斩了。

好在纪灵及时醒悟,主动交代实情,并请求责罚。这让李利不由高看他一眼,遂将心中芥蒂放下,真正不再计较阎象被杀之事。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李利才算是接纳了纪灵的投诚,不再猜忌,并打算让其继续留在军中,委以重用。

随后三天,李利下令以诸侯之礼厚葬袁术,命鲁肃前来潜山负责督造陵寝,纪灵、张勋等一众淮南旧将负责具体修建。此外,李利准许之前俘获的袁术之子袁耀和袁术生前的妻妾,以及袁术族人前来潜山守灵祭奠。

第三天,李利率军离开潜山大营,移师皖县。当孙策率军返回之际,李利命鲁肃全权接管九江、庐江二郡,派遣徐晃率领两万步卒屯军庐江,下令典韦率领虎贲营进驻寿春,镇守江北。

半个月后,袁术陵寝修建完成。李利亲率帐下将领及豫州辖下僚属赶到潜山,为袁术发丧、下葬,并准许袁耀为其父守孝三年。

至此,淮南战事结束。战后,袁术自刎,孙策率军仓惶渡江,扬州辖下的江北郡县悉数纳入李利名下。而后,随着波才率军屯驻于淮南,典韦所部驻守寿春,徐晃率部扼守长江北岸,由此西凉军与江东军隔江相对,互相提防,各谋发展,形成划江而治的格局。

第052章死灰复燃黄沙漫

淮南袁术于潜山自刎身亡的消息不胫而走,旬日之间便传遍大汉各州,落在各镇诸侯耳朵里。

然而各镇诸侯得知这一消息后不免唏嘘感叹,却并不意外,似乎这一切早在预料之中,该发生的终究还是发生了。

唯一令诸侯们惊讶的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袁术竟然败得这么快,败得这么彻底,以致最终走上绝路。

如果说袁术兵败身死的消息还不足以令各镇诸侯感到惊讶意外的话,那么李利随后以诸侯之礼安葬袁术、并允许袁耀为父守灵之举,则让诸侯们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这是李利所为?

诸侯们对此纷纷表示怀疑,但事实胜于雄辩,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下葬之日,豫州各郡郡守、九江郡守和庐江郡一万余名百姓一同参加葬礼,亲眼见证了这一幕。

为此,各镇诸侯心中恻然,再无说长道短的言辞,纷纷保持沉默,作壁上观。

时光飞逝,转眼便是建安四年春,即公元199年二月中旬。

就在袁术入土为安的第七天,已经消失两年之久的天子诏令重现中原,并迅速传至大汉各州各郡,由此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伴随天子诏书的出现,本来还处于休战期的河北战场瞬间为之沸腾,休整了一个冬天的各方人马重新集结,厉兵秣马。蠢蠢欲动。

烽烟骤起,战马长嘶,战争的烟云再度笼罩在冀州上空。并迅速蔓延至整个中原。

而这一切的源头便是,继淮南袁术之后,天下又出现了一位皇帝。

建安四年二月中旬,冀州袁绍于邺城登基称帝,自称秉承汉帝遗诏,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加尊九五,继位称帝,君临天下。袁绍称帝后。昭告天下,仍然沿用大汉国号,以邺城为帝都,追谥其父袁逢为“仁帝”。追封汉帝刘协谥号“献帝”。

与此同时。擅自称帝之后的袁绍遂颁布诏书,大赦天下,置三公九卿与百官,并将各镇诸侯悉数纳入麾下,大加封赏。

在这份敕封诏书中,袁绍敕封兖州曹操为司徒、录丞相事,荆州刘表为太尉,益州刘璋为司空。徐州吕布为大将军,江东孙策为骠骑将军。辽东公孙度为车骑将军,轲比能为卫将军洋洋洒洒三百余人,近乎囊括了各镇诸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