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龙岭和东山口的两场大败,韩遂不仅折损了三万多兵马,还将搭上了他九曲黄河韩文约的偌大名声,将他从西凉名士的神坛上打落下来,沦为可怜兮兮地逃命者,一个屡战屡败的手下败将。

沉寂一个冬天之后,韩遂下意识地忽视李利的存在,坐守自己的金城和安定各郡县,闭门谢客,倒也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刚才韩遂与马腾交谈时,他几乎都忘了李利如今的的强大,还把李利当做当初的黄口庶子,说得很顺溜。

直到马腾再次揭开这道伤疤之时,韩遂对李利的新仇旧恨一股脑地涌上心头,脸色铁青,双眼阴沉,恨得咬牙切齿。

沉默半晌之后,韩遂审视地看着马腾,沉声说道:“寿成兄此次来访,应该是有事要与韩某商议吧?那就别卖关子了,寿成兄直言无妨。”

听到韩遂不悦的语气,马腾看着满脸阴沉的韩遂,只当韩遂是在怨恨武威李利,却丝毫没有联想到他自己身上。

于是马腾微笑着说道:“文约兄快人快语,所言不差。马某此次前来想与文约兄商量共同出兵休屠城、洗劫李利军马场的事情。不知文约兄意下如何?”

“出兵休屠城,洗劫休屠马场?”韩遂闻言大惊,愕神地沉吟道。

马腾点头说道:“对,偷袭休屠城,洗劫李利小贼名下的休屠马场!”

韩遂一脸惊愕地看着马腾,待他看出马腾坚定的神情之后。随即扭过头去,眯着眼睛沉思起来。

半晌后,韩遂睁开眼睛,神情镇定,眼神平和深邃,看不出喜怒,也让马腾看不出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过韩遂没有让马腾久等,随之语气淡然地说道:“寿成兄,你急于救回孟起的心情,小弟能够理解。但出兵休屠城的事情。小弟劝你还是就此作罢,不要想了。自东山口大战之后,李利对武威各县以及边境关隘全都加强防范,尤其是对南下和东去的人群严密排查,可谓是守卫森严。如今武威郡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防范严密到了极致,我们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不会出兵的。倘若寿成兄执意如此。那小弟只能祝你好运,请兄自便!”

“呃,文约兄,你这是怎么了?你不是最恨李利恶贼吗,为何不愿出兵呢?”马腾惊讶地急声问道。

韩遂神情阴鸷地摇摇头,说道:“寿成兄。我不出兵休屠城,不是因为我不恨李利,而是我们没有任何胜算,所以不得不放弃打击李利的机会。李利小儿筹建休屠马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从他踏入武威郡之时就开始建马场,至今已有大半年了。并且,我还听说休屠马场内的战马数量庞大,足有数万匹优良战马,其中还有上万匹纯种西域野马,堪称当世罕见的极品好马。

这些听起来很诱人吧!若能将休屠马场洗劫一空,那么李利及武威军就会因此而损失掉大半家底,钱粮将陷入困境,短期之内再也无力壮大。

但是,寿成兄把李利小儿想得太简单了。

李利小儿狡诈如狐,阴险毒辣,智计百出,行事滴水不漏。据细作探报,他在休屠城驻扎了三千步卒,在马场内还有两千轻骑,此外休屠马场还负责训练新兵。由此,寿成兄不能想象出休屠城究竟有多少人马,防守何其严密吧?

此外,寿成兄可知驻守休屠城的武威将领是何人?李典,就是此前驻守黑龙岭大寨的李典!此人极其擅于守城,黑龙岭一战,他以三千步卒生生挡住我麾下的六万大军,还消灭了我军五千余名精锐步卒,而他自身仅伤亡千余人。韩某言尽于此,寿成兄还想出兵袭取休屠城吗?”

在韩遂讲述休屠城情况的时候,马腾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严肃,眼神阴冷,眉头紧皱。

但是,听到韩遂最后一句话后,马腾却咧嘴一笑,笑得很阴险,很诡异。

随即他笑着对韩遂说道:“文约兄手下的细作确是十分了得,马某自愧不如。不过文约兄最近可曾得到细作密报,李利小贼准备近期大婚?”

“呃!”韩遂闻言顿时心中大惊,前几天确实有细作向他禀报李利成婚的事情。

那名细作当时详细地讲述了李利即将迎娶的四个女人的情况。说起李利的女人是如何如何漂亮的时候,细作神情雀跃,唾沫横飞,兴奋不已。可是韩遂却听得怒火中烧,恨得咬牙切齿,随即不等细作说完,直接让人拉出去砍了。

直到看见细作惊慌绝望的首级之后,韩遂心里才好受一些,怒火得到了宣泄。

但是,此时看到马腾这么诡异的笑容,韩遂顿觉之前那名细作肯定还有重要的情况,没有来得及向自己禀报。

于是韩遂费力挤出一丝笑容,向马腾问道:“寿成兄,莫非李利大婚之事另有蹊跷?请兄长不吝赐教。”

马腾得意地一笑,说道:“李利小贼要去长安城完婚,十天前就从姑臧城出发了,三日前已抵达右扶风郡,想来如今已经距离长安不远了!他此行带着三万五千余步骑同去长安,几乎是倾巢而出,而武威军诸多将领也几乎全部都去了长安。文约兄,我们袭取休屠马场的机会来了!哈哈哈”

韩遂闻言后,呆愣半天没回过神来,随后他疯狂大笑,神情比马腾还要夸张,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哈哈哈!李利小儿,原来你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咱们走着瞧!哈哈哈?。”

第177章望君亭,亲疏有别

长安城西门外,十里望君亭。

正午时分,望君亭中,大儒蔡邕和扬威中郎将李傕相对而坐,石桌上放着亲兵刚刚煮好的热茶。

凉亭之外,李蒙和王方二将带领数百名李傕亲兵伫立四周,翘首远望着西边驿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清晨快马来报,李利一行人将在今天午后抵达长安。

蔡邕饮罢茶水,负手在亭中踱步,随即在一根刻有文字的石柱前止步,凝神看着石柱上记录的内容。

望君亭,有一个凄凉而感人的故事。

东汉景帝时期,有一新婚女子张氏送别丈夫远赴凉州从军,尾随大军出城十里,直到被兵士所阻,方才停下,目送丈夫渐行渐远。此后每年冬天,张氏都会在此处等候丈夫归来,亲自搭了一间草棚,整个冬天都会守候在这里。一间反复搭建的草棚,一盏微弱的青灯,张氏在此整整等候了三十三个冬天,却一直没有等到丈夫归来,最终在一个大雪纷纷的夜晚合上双眼,青灯燃尽。

直到张氏临死前的当天下午,一个曾经与丈夫一起出征的老农,忍不住告诉她,她的男人在出兵凉州第三个月就死在战场上,被战马践踏,尸骨无存。因此阵亡将士中没有她丈夫的名字,但是老农当年却亲眼看到她的男人战死经过。只可惜领兵将领当时声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而女子的男人早已是一滩肉泥,无法辨认,因此不予造册呈报京兆尹。

苦守草棚三十余载,少妇变成老太婆,最终冻死在严冬深夜。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周边乡亲。之前一直以为张氏是逃难于此的流民,得知事情真相后,对张氏孤苦的一生十分敬佩,奉为贞洁女子之楷模。数百乡亲共同出资,在草棚旁边修建一座可供人暂歇的凉亭,取名“望君亭”,并在亭中石柱上留下张氏的生平事迹。

这是一个庶民女子等候丈夫出征归来的真实生平。

事迹很平淡,很普通,没有曲折感人的悲欢离合,只是一个痴情女子的苦苦守候而已。大汉天下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支离破碎的家庭。但是。能够像张氏这样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忠贞不渝的女子,却并不多见。

庶民百姓的小夫妻事迹,比不上文人墨客的折柳送友高雅,也不及达官贵人十八里长亭送友人的传世佳话。但它同样真挚感人,更能让十里八乡的普通百姓产生共鸣。细心呵护。

因此,望君亭存留百余年仍旧干净如新。常常有乡民前来打扫。四时节气还有很多人前来祭奠,每隔几年就会重新修缮。

“唉!”蔡邕看完石柱上记录的事迹之后,轻声一叹,似乎感触颇深。

对于蔡邕而言,望君亭的事迹,他三十年前就已知晓。并且还与贤妻一起来过这里,瞻仰张氏的生平事迹。

时间如水,世事无常。

转眼间,蔡邕已是耳顺之龄。鬓角已斑白,身体大不如前,过一天算一天,垂垂老矣。而贤妻早已亡故,与他天人永隔。

故而,再次看完张氏望君的事迹,蔡邕感慨良多,轻叹:世人多愁苦,天下不安宁。

“蔡中郎何故叹气呀?文昌已派人传讯,午后便到,再等半个时辰,他们就应该到了。”

亭中,李傕神态自若地饮着茶水,不时向西边眺望。听到蔡邕的轻叹声,他颇为不解地说道。

“哦,稚然误会了。老夫并不是埋怨文昌迟迟未归,而是看到石柱上张氏的生平,心有感触而已。”蔡邕转身坐回李傕对面,神色平静地说道。

李傕闻言后,笑着说道:“原来如此。刚才我还以为蔡中郎对文昌心生不满呢,原来您老比我还要纵容他。呵呵呵!”

蔡邕点头笑着道:“文昌早晚必成大器,这是老夫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便有此念。如今他果然不负众望,年纪轻轻便拜将封侯,坐拥四郡之地,手握雄兵,他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稚然贤弟,如今我们已是一家人,老夫倚老卖老,你别介意。老夫知道你与文昌似有不和,只因些许家事而徒生间隙,却是不应该呀!你与文昌是血脉相连的叔侄,亲自抚养他们兄弟二人长大,名为叔侄,实则情同父子。文昌年轻气盛,或许言语失当,你作为叔父,是长辈,岂能与他计较。所以老夫希望贤弟不计前嫌,与文昌重归于好。你若是鼎力相助于他,那文昌就能走的更远,更顺利,将来必定能为李家光耀门楣,建立不世功勋!”

听着蔡邕的这番话,李傕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之色,眼神有些飘忽不定,神不守舍。

时至今日,李傕不得不承认自家侄儿李利确实是深谋远略,目光长远,算无遗算。

早在中牟县的时候,李利就与他商量过分家的事情。当时他想给自己的独子李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