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场血战之下,夏侯家族三百余名死士近乎死伤殆尽,夏侯渊遭重创,夏侯惇被我斩断右臂,与我一起坠入洪水,想来决计没有生还的可能。”

一边毫不隐瞒地道出实情,李利一边留意着鲁肃的神色。

待看到鲁肃眼神愈发迷惑时,李利语气稍顿之后,满脸诚恳地说道:“此番文昌能够侥幸活命,全仗子敬兄搭救。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却也不能不报。故此我想和子敬结为异姓兄弟,日后我们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荣辱与共。不知子敬兄意下如何?”

“啊!这、、、我与文昌仅一面之缘,是否太过草率?”鲁肃惊疑不定地看着李利,疑声说道。

“嗯?”李利面带笑容注视着鲁肃,沉吟不语。

在李利注视的眼神中鲁肃倍感压力,当即解释道:“文昌兄别误会。我鲁肃如今一事无成,籍籍无名,还遭袁术通缉捉拿。相比之下,虽然文昌尚未明言身份,可我却能看出文昌身份尊贵,否则就不会招致夏侯兄弟联手刺杀。

如此以来,你我二人身份地位悬殊,说是天壤之别亦不为过。如果我挟恩图报与文昌结为兄弟,那我鲁子敬岂不是枉为大丈夫,与势利小人何异?”

“呵呵呵!”李利极为赞赏地爽朗而笑,颔首道:“人言鲁子敬生性豪爽,待人赤诚,素有君子之风,看来传言不虚。

现如今你我二人皆是落难之人,有道是: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若是我李文昌能有你这般肝胆相照的兄弟,实乃生平大幸。所以,子敬不必多言,你这个兄弟我认定了!”

“李文昌?”终于得知李利真名,鲁肃乍听之下顿感十分熟悉,于是随口念叨一声,当即想起李文昌是何许人了。

霎时间,鲁肃直勾勾地盯着李利,满脸不可思议之色,失声惊呼:“啊你是卫将军李利李文昌?”

眼看鲁肃脸上的惊讶之色,李利坦言道:“子敬兄没有说错,我就是西凉李利,字文昌。此次秘密前来扬州游历,不料行踪泄露,继而招致歹人刺杀。昨夜一场激战之下,我遭歹人算计,坠落洪流之中已然凶多吉少,幸运的是今晨被子敬兄救起,死里逃生。

方才我提出要和子敬结为兄弟,虽有报恩之意,但更多的却是看重子敬的赤子之心。乱世争霸,我早已见惯了尔虞我诈的纷乱斗争,深受其累,不堪重负。如果能有子敬这样正义赤诚的兄弟助我一臂之力,我李利此生无憾矣!”

“这、、、、、、”鲁肃能够清晰感受到李利这番话发自肺腑,源于心中那份真挚的情谊,为此他深为感动。恰恰是这个原因,才使得他踌躇难决,不知如何作答。

对于西凉李利的事迹和实力,鲁肃虽未亲眼目睹,却也有所耳闻。

三年以前,西凉李利还是籍籍无名之辈,乳臭未干,天下无人知其名。然而,新郑一战,李利生擒朱儁一举扬名天下,随之攻陷陈留城,凯旋班师。此后,李利以未及弱冠之龄出任武威太守,三战韩遂、马腾联军,收飞马、平四郡,与董卓朝堂对峙,戡平长安之乱,火并西凉军,既而挥师扫平西凉全境。近两年来,西凉大治,流寇盗匪销声匿迹,轻赋税、惠民生,使得西凉二州百姓安居乐业,再无战事。

这一桩桩一件件脍炙人口的事迹,早被游走各州郡的商队口口相传,被各地百姓津津乐道。久而久之,大汉天下各州各郡各县谁人不知李文昌之名,士族豪强更是对李利知之甚详,因为李利所行之事已然触及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等于要将世家望族连根拔起。

身处扬州的鲁肃自然知道这些广为人知的事迹,也曾一度认真揣摩过李利处事风格和心性志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李利其人功过参半,很难说他是好是坏,所做之事也很难轻易定论孰对孰错,似乎一切都是似是而非,忠奸不明。

但毫无疑问的是,方今天下各路诸侯之中,西凉李利无疑是实力最强大最具优势的强势诸侯。各镇诸侯无一能与他正面交锋,也无人能与他所掌握的权势相提并论,哪怕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也无法和李利一较高下。

凭心而论,如果能够得到李利赏识并委以重任,鲁肃自然愿意投效其麾下效力。

因为当今世道混乱不堪,各镇诸侯都不用说谁忠谁奸,清一色都是打着中兴汉室大旗的野心勃勃的割据诸侯。这一点,但凡有志之士都是心知肚明,没有人还会愚蠢到看谁名声好、风气正便去投奔,谁名声差就不愿效力。

如今天下有学之士择主,首重实力,其次再看其人是否赏识器重自己,最后就是能不能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当然了,功名利禄自然也不能少,毕竟谁都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追求理想施展抱负之中功名利禄亦可兼得。

唯一让鲁肃放心不下的是,他鲁家是临淮士族,家族成员不算太多却也不少,根基就在扬州。如果他投到西凉李利麾下,那他的族人和亲属会不会随之遭到其它诸侯迫害,以致于让他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

此外还有一点也让鲁肃犹豫不决,这就是李利提出要和他结拜为兄弟。实话实说,李利如此看得起他,这让他很激动,也很心动。但李利的身份终究非比寻常,而今已高居卫将军之职,爵位更是武威侯,已然位极人臣,再进半步就是三公,再进一步的话,那就是公侯王爵。

相比之下,他鲁肃如今算得了什么呢?仅仅担任过不到一年的东城长,而今还被袁术张贴告示四处捉拿缉捕,俨然是一介白身,籍籍无名之辈。尽管他自负有些才华,但有才华也需要施展出来才能算数,才能被世人所熟知所认可;如果没有明主赏识得不到重用,那就等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再有才华也是枉然。

第510章谦谦君子真兄弟

“咕咕咕!”

正当鲁肃低头沉思时,一阵响动将他从思索中唤醒,随即他一脸茫然地看着发出响声之人李利。

“子敬兄见谅,并非有意打扰你思考问题,实在是腹中空空如也,身不由己呀!”李利神色如常地直言道。

“呃?”鲁肃愕然,心中却颇感惊异,对李利的性格秉性又加深了几分认识。

“成叔,快取些膳食过来。”鲁肃当即对舱门口的鲁成吩咐道。

随之他满脸歉意的说道:“一时疏忽,招待不周,文昌兄海涵。”

“子敬切莫如此说话。这是我给你添麻烦,理应我向你道歉,岂能是非颠倒?”李利不以为意地摆手说道。

话音未落,李利又问了一句:“不知子敬考虑的如何?”

“我有一事不明,不知文昌兄能否直言相告?”不知不觉中,鲁肃已然将两人之前的称谓颠倒过来。之前,李利称他子敬兄,而今鲁肃却反过来称李利为文昌兄。

这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已然说明很多问题,只不过双方有意淡化这些细枝末节,谁也不会点破其中的奥妙。

李利欣然颔首道:“子敬但讲无妨,我定当知无不言。”

鲁肃神情微变,眼角余光留意一下舱门,见无人靠近,当即低声道:“目前长安局势错综复杂,尤其是文昌之举极其耐人寻味,若隐若现,似是有意蛰伏,故而将令叔李傕推到朝堂之上。然则,此举能够瞒过普通百姓,却难掩世家氏族之口。看似高明,实则暗藏作茧自缚之忧。

近两年来,西凉全境实行多项惠民政令,却都是出自令叔李傕之手,无形中弱化了文昌兄的威名,反倒是令叔颇得人心。如此便给天下人一种错觉,皆以为令叔才是西凉之主,而文昌兄不过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虽然有志之士都知道其中原委,但普通百姓却并不清楚内情,最起码西凉之外的百姓都认为李傕将军颇有爱民之心。

我现在就想问文昌兄两句话。其一西凉到底谁做主?其二,你有没有想过长安南郊之战很可能再次上演?”

李利闻言色变,原本平静的眼神顿时变得深邃起来,若有所思地怔怔愣神。

“公子、、、”就在李利凝神思考时,鲁成端着托盘走进船舱。刚要开口说话却看到鲁肃摆手噤声的手势,于是他将吃食放在案几上。转身轻步离去。

鲁肃这番话却是让李利暮然警觉。尽管他相信叔父李傕不会再有非分之想,却隐隐感觉鲁肃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只不过再次爆发南郊之战那样大规模战事的可能性很小,但长安城难免再度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时至今日,之所以还有可能发生这种祸起萧墙之事,其根结还在李利身上。因为他始终觉得叔父李傕把他和李暹从小带大,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于情于理这份感情都不容忽视,而他也不可能对李傕下手,否则他何以立足于天下。

正是这种极其纠结的复杂感情,促使李利很多时候都有种束手束脚之感。处理长安之事总是需要照顾李傕的感受,还要顾及方方面面的影响。这让他一度十分烦恼压抑,随之除了钱粮府库之外,他索性将长安全权交给叔父李傕,撒手不管了。

这也是李利一直没有住进长安城的原因所在。不是他不想常住长安,而是为了确保西凉全境能够安定祥和,不至于手足相残,再度内乱,故此他只能让步。他领兵在外,主掌征伐恢复雍凉二州的民生,而他叔父李傕坐守长安,执掌朝堂。惟有如此,叔侄二人才能尽量避免冲突,维持这份弥足珍贵的血脉亲情。

然而,近一年多以来,李傕曾经数次干涉郡府兵将领调动,并且与杨定、胡轸等西凉旧将交往甚密,似有卷土重来的迹象。而这些秘密之事,李利早已接到密报,心知肚明,可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不置可否,静观其变。

此刻李利万万没想到的是,鲁肃一个局外之人竟然能通过表象看出其中隐藏的危机,这倒是大大出乎李利的预料之外,令他倍感惊奇。由此也让他清晰认识到鲁肃当真是极具战略眼光,看问题很透彻,判断极其精准。

回顾后世史册,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之局,而鲁肃鲁子敬则是投奔孙权之时便提出巩固江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