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明国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这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更有甚者,有的关联自从大明一朝开国之时就产生了,之后更是一代一代地顺延到了今天。这其中的联系,可想而知在这么两百年的时间里,究竟会扩展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所以,即便你此刻想要抽身而退,但是你身边的人和事情却是不允许你去这么做。就算你已经下定了决心了,这么去做了,却是更有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到最后也是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这现任来说,与其去那么做,还不如赌一赌,赌张居正以后不会那么去干,赌将来就算张居正那么去干了,却也不会查出来他们的问题。总之,如果现在什么都不做的话,将来靠着侥幸来瞒天过海,看起来很是不靠谱,能够蒙混过关的可能xing极低。但是相比起现在就那么去做,弄得自己身败名裂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沉默。

但是,沉默也只不过是暂时的,更多的是,想办法做好准备,做好万一张居正有所行动了,并且事情就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的准备。倒不是准备什么不得了的东西,毕竟如果到时候了的话,谁都保不了这些人。

尤其在是如今,李太后当政,张居正临朝的这种状况之下,如果当真是有什么人犯到了张居正的手上的话,那可就算是完蛋了。如果说是一位皇帝当朝的话,在面临牵扯了很多人的情况的时候,一个皇帝为了朝廷的稳定,很有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象征xing地去处罚几个人,甚至于干脆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样可以避免朝廷的混乱,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大臣们对于皇帝的各种不信赖而产生的麻烦。

但是,如今当政的是李太后。这就完全不同了。第一个,李太后如今虽然是当政,但是她只不过是暂时的,她并不打算将皇权也收入到自己的囊中。关于这一点,不论是李太后她自己,还是其他的人,全都这么认为,也是最为毋庸置疑的一点。

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才会有了以下的问题。如果是有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被李太后知道了的话。那不管这件事情会牵连到多少人,有多么的严重,关系有多么的重大,李太后都不会有所顾忌,她是绝对会下狠手的。

为什么这么说?如今,最不会害怕朝廷会混乱起来的,就要数李太后了。今年的会试已经举行过了,因为是万历元年的缘故,今年的考生人数有放宽了不少人。这么一来再过段时间,参加殿试的人,也会不少。能够成为进士的就更多了。

这些人都将成为朝廷的储备官员。而朝中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虽然并非身居要职,但是却早已经有了那个准备和条件。如果说一旦有人敢在这个时候闹事的话,李太后绝对会毫不留情的将这些人贬下去,提拔一些年轻的,有朝气的人上来。或许这些人并没有原来的人那么有经验,但是经验这种东西,是可以培养的。

而且,李太后也最不怕这么做会引起官员们对于她的不满。不满就不满吧,跟她有什么关系?她毕竟是皇太后。如今朱翊钧已经十一岁了,最多最多,不超过十年的时间,朱翊钧就能够亲政临朝了。到了那个时候,她李彩凤回到慈宁宫安享她后大半生的太后生活,其他的事情跟她无关了。

既然事情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话,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自己的儿子的将来,多多地扫平一些坎坷,将那些个怨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反正到了以后,这些人就算是再怎么怨恨她,哪怕是天天诅咒她,她身在皇宫之中,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所以说,如果让李太后来主持这些事情的话,将来被革职罢官,甚至是掉脑袋的人绝对不会在少数。

害怕天下士子寒心?那是什么东西?大明朝重文轻武的国条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更何况到时候就算是砍了那些人的脑袋,也绝对会有一个非常合乎情理的理由,只要随便说上几个罪名,不管是任何人,也都没有理由再说什么了。

而这,朝中又有哪个人不知道呢。如今,这些人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了,似乎没有办法解决。

至于张居正?倒不是说张居正这个人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严谨,多么多么没有破绽。破绽,张居正是绝对有的,而且还非常地大。张居正也并不是没有坏心,朝中很多人也都已经看出来他的那个趋势了。

但是张居正有个先决的优势,那就是他没有任何把柄落在别人手中。那就是,张居正的仕途是非常非常地顺利的,当初他作为徐阶的学生,被徐阶放在一个极为安全的地方历练着。等到张居正能够出师的时候,他丝毫没有收到过任何伤害。

在这一点上面,可以说朝中没有任何人能够跟张居正比较的。就算是张凡,也只不过是比张居正所用的时间要短了很多罢了,但是却比张居正吃了更多的苦。

总之,眼看着,朝中就要掀起一片风雨了。而作为策划者的张居正,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其他人,却毫无办法,只能够想如何能够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撑得更久,知道平安度过了。

('。diviage&in(this。srthis。sr。replae(:(^)+g;'pi');))

第九百五十六章难办得很

最近,张凡又开始烦恼了。~

原因无他,西南那边有消息传过来了。传过来的消息,对于朝廷来说,当真是大大的好消息。这一次,对僰人的一战,当真可谓是大胜了。刘显不愧为大明的当世名将,领兵的才能更是没的说的。这一次,他率领十四万官兵对僰人所谓的“飞檄进剿”,的确是不愧其名。

十四万汉军,面对十余万僰人的联军,若是放在以前,甚至就是在没有开战以前,说汉军必然会胜利,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里毕竟是西南,有很多的少数民族,虽然争端从来不会少,但是,汉人却也从来都没有将他们放在眼中。所以,在那边的军队,战斗力都并不强。如果说,是北疆的边军的话,别说是十四万了,哪怕是数量相等的十万,甚至于人数比他们少的十万或者八万、六万人,对上僰人十万大军,想要胜利却也根本不是问题。

但是,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刘显率领这十四万汉军来对敌僰人的十万大军,能够胜利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更加不用提,如今还是大胜了。

这一次的战况,朝廷的十四万大军,确定死亡的人数,还不到一万人。而伤患的人数,也不过区区两万人。虽然总共三万人的伤亡听起来已经是很多了。但是这种事情总是要看对手是谁的。面对的既然是僰人,那么能够有这种战绩,绝对是足以自豪的了。

虽然对于这个战果,刘显本人并不觉得高兴,毕竟有一万个人永远都无法再站起来,也永远都无法再见到他们自己的亲人了。这绝对是让刘显最为觉得悲痛的事情了。但是实际上,刘显怎么去看这件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朝廷怎么来看待。而眼下,对于朝廷来说,这种胜利是绝对值得嘉奖的。~

当然,这只是对于朝廷来说了。实际上,朝廷嘉不嘉奖还是一回事,张凡对于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关于僰人的消息,他也是知道的。虽然不知道后世的人会如何评价这件事情,也不知道后世的人对于这么一个民族的消亡到底是抱着怎么样的感慨,但是张凡却明白一件事情,僰人的消亡,实际上有着很多不可逆转的因素。

如今,朝廷的胜利,让很多生活在大明治下的名族都出了声音。这件事情的影响很大,所以并没有多少时间,天下间就传开了。而对于其他的那些少数民族而言,严肃了几千年的僰人,如此强大的僰人,居然在一夜之间就消亡了,以后只能够在别人的口中,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这种事情对于其他的民族而言,的确是个震动。

不,与其说是震动,到不如说是一种威慑吧。现在,其他的民族也是变得草木皆兵,人人自危起来了。尤其是那些个以往老是喜欢跟朝廷作对的民族,更是如此。

而与此同时,张凡也是接到了一种传言。很多地方都在传,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是意思其实都只有一个,大体的意思就是,僰人之所以会反抗大明朝廷,是因为为了抵抗豪强的暴虐,以及明廷的苛捐杂税而举旗起义的。结果,自然就是鸡蛋碰石头,被大明朝这么个暴虐的王朝给无情的碾碎了。

听起来很壮烈,也很正义。似乎所有的义理全都在僰人的那一边,然后明廷却是扮演了一个极其邪恶的角色。总之,整件事情听起来,简直就是,明廷是一个黑暗而暴虐的王朝,极度地压迫在他治下的少数民族。而僰人却是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身了一般。

但是明白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张凡,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关于这件事情,或许别人都会这么看,毕竟这种事情,听起来也似乎当真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张凡明白,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张凡能够说的这么肯定呢?他并不是因为身为大明朝的官员,所以要为明廷辩护什么。张凡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完全是客观的东西。因为,僰人根本就不在大明朝征收赋税的范围内。不管是因为僰人的居无定所,还是说他们对于大明朝的反抗,总之,大明朝开国两百来年,从来没有收过僰人一文钱的税。

至于说豪强的压迫,以僰人的性子,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早就挥刀子冲上去了,哪里还有敢压迫他们的豪强存在!

僰人跟明廷之间的问题,最最主要的就是当地的僰人,跟汉人之间的长期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产生的问题了。而当年,汪浩以招抚之名杀害了无数僰人的领,这就是导火索了,直接导致了僰人跟明廷之间长达近百年的争斗。最后,终于导致了僰人的灭亡。

当然,朝中明白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说过,也没有人打算放出这个消息,昭告天下。毕竟,这种事情,自己明白就可以了,对于朝廷来说,他们没有那个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