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我为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遣将都不会,碰上军机大事恐怕连派遣什么将领统兵作战都不知道。而与此同时,其他一些资历足够的文武官员也在同党亲戚的支持下,逐渐开始加入角逐,把本来就够浑的水搅得更浑浊。

和房玄龄的分析一样,隋炀帝在这件大事上也有一些举棋不定,虽然元文都和段达都是隋炀帝的考虑对象,但多少有些识人之能的隋炀帝却非常清楚,元文都没有军事经验这一点,确实是他的巨大弱点,同时元文都的家族背景也有一些让隋炀帝忌惮;而段达则完全吃亏在表现太差,几次胜仗确实靠得力部下一手获取,自己统兵作战却乏善可陈,在起义军面前吃过不少败仗,被义军戏称为段姥姥,性格也有一些软弱,远不如樊子盖那么敢做敢当,所以段达就算曾经是隋炀帝的王府旧吏,还算有点识人之明的隋炀帝对他也是不够放心。

至于为什么要说隋炀帝有些识人之明呢?朋友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隋炀帝当政后,他的朝中绝对算得上人才济济,隋炀帝所宠信重用的裴矩、苏威、樊子盖、薛世雄、宇文述和来护儿等人,甚至虞世基和裴蕴等著名奸佞,无一不是人中龙凤,即便品德有差也绝对算得上才具出众,可遇而不可求的能臣干吏,隋炀帝如果不是能识人,也不会把这些杰出人才提拔上来。——顺便说一句,其实就连李密,隋炀帝也曾经只见他一面,就断定他是杰出人才,让宇文述替自己留心和培养李密。

言归正传,东都留守的人选难以决出,这点当然给了不怀好意的陈丧良大好机会,通过察言观色发现隋炀帝难以决断,陈丧良也没有犹豫,不顾自己年仅二十年少言轻,果断出列举笏奏道:“陛下,微臣也想为陛下举荐东都留守,请陛下恩准。”

正在争执的关陇门阀代表与新兴权贵代表稍微安静了一下,看向陈丧良的目光也多少有些不屑,无不心说你这个黄毛小子跳出来插什么话?这样的人事大事,你有什么资格发言?隋炀帝也有些不满的看了陈应良一眼,然后还是顺口问道:“爱卿打算举荐何人担任东都留守?”

“启禀陛下,微臣举荐太府卿元文都、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内史侍郎萧瑀、光禄大夫裴仁基四人,共同出任东都留守,共同辅佐越王殿下镇守东都。”

陈丧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惹得满朝顿时大哗,被陈丧良点到名的大萧国舅和裴仁基更是双双大吃一惊,看向陈应良的脸色也全都无比惊诧——这两位爷当然也不是没有垂涎过东都留守这个重职,只可惜从来没有独当一面机会的裴仁基是资历严重不足,萧国舅则是除了资历不足外,更因为紧抱关陇门阀的大腿触怒姐夫,在隋炀帝的面前已经有些失宠,全都很有自知之明的退出了角逐,现在陈丧良却主动跑出来举荐他们也留守东都,萧国舅和裴仁基当然少不得万分惊奇。

“陈爱卿,你一口气举荐四位同僚出任东都留守?”隋炀帝也吃了一惊。

“陛下,正是如此。”陈应良点头,不等隋炀帝吩咐,马上就振振有辞的说道:“微臣认为,陛下任命四位留守辅佐越王殿下,有两利所在,第一利便是互相弥补不足,元太府与萧内史擅长治政,段大夫与裴大夫擅长治军,让他们四人联手辅佐越王殿下,既有主政之人,又有主军之人,互补不足,互相帮助,东都政事便可确保无虞。”

“第二利,微臣斗胆,觉得此举可以为陛下考较新人。”陈应良接着说道:“微臣向陛下举荐的四位前辈,都是对陛下忠心耿耿的朝廷栋梁之才,仅仅只是因为欠缺独当一面的机会,没能大展拳脚,为陛下分忧,为大隋造福。陛下若是让他们四人共同辅佐越王殿下留守东都,既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各展所长,又可以乘机考验观察,看这四位前辈那一人更能担当大事,可以寄托重任。”

“还有一点。”陈应良又赶紧补充道:“东都洛阳,距离大兴西都,驿站快马只需一天多点时间,就可以把东都消息送抵大兴,陛下身在大兴,也可以做到随时对东都情况了如指掌,陛下任命四位前辈辅佐越王殿下,即使有所偏差,也可以随时纠正。这是微臣的一点愚见,万望陛下采纳。”

如果不考虑互相之间的争权夺利和推委扯皮,陈丧良这个主意其实绝对不算馊,历史上隋炀帝第三次巡游江都时,在没有心腹重臣可用的情况下,事实上也是任命了多名留守共同辅佐杨侗治理东都——然后就便宜了王世充,所以听了陈丧良的馊主意后,隋炀帝顿时就为之动心,暗道:“不错,是个好主意,既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又可以让朕乘机考较新人,看看这几个臣子能否接卫爱卿和樊爱卿的班,他们都是七十出头的老人,年纪都太大了。”

隋炀帝动心的同时,文武百官也大都在窃窃私语,还大都觉得陈应良这个主意不错,既保证了自己的利益,又可以避免让对手独占东都,影响自己在东都的利益,所以点头赞同的人相当不少。而萧瑀萧国舅和裴仁基则是紧张得连呼吸都有些困难,还全都恨不得亲上陈丧良一口,一起在心中骂道:“臭小子,想不到还有点可爱的时候。”

这时,意外发生,三百锤子打不出一个屁、十天半个月不说一句话的蔡王杨智积,突然出列奏道:“陛下,陈熊渠所议,臣弟十分赞同,但臣弟觉得,任命元太府、段大夫与裴大夫三人辅佐越王殿下留守东都足矣。”

朝中又是一片低声惊哗,倒霉的萧瑀萧国舅也顿时恨不得扑上来把杨智积掐死——老子那里招你惹你了,凭什么要不给老子这个机会?丧尽天良的陈丧良也是脸色微微一变,暗道:“糟糕!应该是被这位蔡王殿下识破了。”

“贤弟,你为什么要把萧爱卿排除在外?”隋炀帝疑惑的问道。

“那家伙只会坏事。”杨智积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嘴上却恭敬说道:“陛下,臣弟并非是建议将萧内史排除在外,臣弟只是觉得萧内史人才难得,不必再做考验,陛下应该把他带在身边,随时听取采纳他的朝政建议。况且萧内史还是皇嫂之弟,若不追随陛下身边,皇嫂思念亲人之时,无人可以安慰皇嫂的思乡之苦。”

因为不敢说实话,杨智积这个反对借口有些牵强和勉强,结果不仅没能打动隋炀帝,还又往死里得罪了萧国舅一把,惹得萧国舅马上出列,奏道:“陛下,微臣自入仕以来,少有建树,一直愧对陛下提拔信任,今蒙陈将军不吝举荐,微臣愿与元太府共同留守东都,辅佐越王殿下,微臣行事若有偏差,愿领一切应得之罪。”

隋炀帝有些犹豫,又稍微盘算了一下后,隋炀帝突然向陈应良问道:“陈爱卿,朕知道你与萧爱卿,今天为何要举荐他留守东都?”

“因为只有这根搅屎棍子在,元文都和裴仁基他们才永远没有出头之日。”陈应良在心里如实回答,嘴上却恭敬说道:“回禀陛下,微臣举荐的不是素来不和的萧国舅,微臣是建议陛下给萧内史一个机会,萧内史既是皇亲国戚,又正值壮年,青春鼎盛,还素来才干过人,所以微臣认为陛下不妨考虑对萧内史的任用。”

听到这话,萧国舅突然觉得陈丧良比刚才更可爱了,杨智积却斜了陈应良一眼,心中甚是郁闷,暗骂陈应良不怀好意,摆明了是想公报私仇,让萧国舅这个真正的小丑死得更惨。隋炀帝则是微微点头,赞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丑,爱卿果然心胸广大。”

不长眼的称赞了陈丧良一句,隋炀帝又稍一盘算,很快就说道:“这样吧,时间也不早了,这事容朕仔细思虑,后日早朝,朕再决定是否采纳陈爱卿的提议。散朝。”

百官山呼谢恩,隋炀帝乘舆离去,隋炀帝刚走,百官马上就各依党派三五成群,陈丧良当然也马上乖乖的来到裴家前辈面前聆听教诲,结果让陈应良颇有些意外的是,肯定应该能看出自己险恶用心的裴矩和裴蕴竟然没怎么不满,还对自己言笑如常,接着更让陈应良意外的是,至少已经半个月没和自己说话的裴仁基,竟然主动对自己说道:“多谢贤侄保举,若能成功,老夫不会忘了贤侄这份恩情。”

“伯父客气,小侄不过是为国而贤,不敢言谢。”陈应良恭敬回答。

裴仁基点点头,突然又说道:“贤侄,能不能把报**留在东都?汾水那边的情况,老夫也有所了解,应该用不着调动右武卫的头号精锐报****。”

“没问题。”陈丧良含笑答应,“请伯父放心,这次北上增援樊留守,小侄不会把报**带去。”

时隔数月,裴仁基第一次在陈应良面前露出微笑,旁边的裴弘策如释重负,赶紧邀请堂兄与侄子到自家小坐共饮,陈丧良和裴仁基都毫不犹豫的答应,裴弘策更是欢喜,又邀请裴矩和裴蕴也去自家聚会时,裴矩和裴蕴却借口公务繁忙,婉言谢绝,裴弘策无奈,也只好由他们去,自己则赶紧与堂兄、侄子继续交谈,努力促使自己的两个亲戚重归于好。

看着裴弘策和裴仁基等人的背影,走在后面的裴蕴突然微微一笑,低声对裴矩说道:“兄长,应良贤侄这一手,够狠的啊,仁基也是我们的族人,是否该给他一点提醒?”

“用不着多事,该给他一点教训。”裴矩冷笑说道:“背着我们和宇文述、萧瑀勾勾搭搭,真把我们当傻好人?给他点教训,让他知道谁才是他真正的靠山更好!”

“呵呵,兄长所言极是,是该给仁基贤弟一点提醒了。”裴蕴低声笑道:“以为把报**留下,他就可以大展拳脚大干一场了?有萧瑀那根搅屎棍子在,应良贤侄就是把所有的右武卫精锐都留给他,他也别想拿到什么功劳。”

笑着讥讽完了,裴蕴又向远方一努嘴,再次低声笑道:“兄长,看到没有?效果出来了,萧国舅今天没和元太府走在一起,元太府也快有苦头吃了。”

斜眼一瞟,见萧瑀萧国舅果然没有象往天那样和元文都打得火热,自己拉了几个同党部下自成一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