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作物的生长期限比较长,而且是相对固定的,这是与工业的第三大区别。以小麦为例,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三个半月的时间,在某些高纬度,或者是自然条件不好的地方,甚至回超过5个月。而在这段期间之内,农业是没有产出的,而且这个时间也不是人为因素可以彻底改变的。

这是这三个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农业的特殊性,可同时农业又绝对是不能或缺的,因为工厂里生产不出粮食,最多只能加工粮食而已。可同样的,也正是这三个特点,决定了轰炸对农业的危害性反而要小得多。

不说别的。能够产出1万吨小麦地农场面积超过了25000亩,约和17平方公里。而对付一座市区面积有17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至少需要投下5000吨燃烧弹。换句话说,用5000吨燃烧弹去摧毁10000吨小麦,这个经济账是很明显的,除非唐帝国生产出的燃烧弹多得成山,不然的话,就不可能通过摧毁农业的方式来击败美国。

可问题是。如果能够导致美国粮食全面检查,最终导致粮食危机,在美国国内引发大规模的饥荒的话,那么战争肯定会很快结束,因为谁都知道,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别说军队无法作战,就连百姓都会造反。

28年中期,在薛希岳的幕僚班子里就有人提出了针对农业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当时被人看着了笑话。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重视。薛希岳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当时为了敷衍那名提出建议的幕僚,薛希岳就让他去做一份相关的报告出来。一个月后,这名幕僚就交上了报告。这已经不是一份用来让首相消磨时间的报告了,而是一份结合了大量情报,以及根据众多实际情况,对美国农业承受打击的能力,以及要在美国引发饥荒所必须要达到的摧毁能力所做的一份全面的分析报告。

薛希岳看完了报告后,也认识到,如果真能够在美国引发一场大饥荒的话,那么战争就会很快结束。随即,他就让这名幕僚官员组织人员,做了相关的深入研究。

实际上。早在28年初的时候,情报部门就判断美国在29年很有可能出现粮食歉收的情况。当时,情报部门主要是依靠美国的农业人口,以及化肥产量进行的相关推算,认为美国在29年的小麦收获量将比28年降低大概两成,而29年的粮食总产量很有可能低于最低需求量,从而产生饥荒。

战时与平时的粮食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和平时期,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是依靠市场手段调节粮食的生产与供应,而国家战略储备粮仓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市场上地粮食价格。以及应付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粮食减产。按照战前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1年的时候,美国人均年消耗粮食大概是450公斤。这基本上与唐帝国相当,而同期世界平均人均粮食年消耗量大概是325公斤。按照这一情况,325公斤是美国在平时的最低粮食保障基础。

战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进入全面战争后,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用配给制取代市场体制,即粮食由政府统一征收,然后再按照配给标准发放给每一个人。22年,唐帝国的人均配给粮食为420公斤,23年为390公斤,24年粮食丰收,提高到了440公斤,25年要支援德国减少到了420公斤,26年再次减少到了390公斤,27年德国与波斯的粮食产量增加,提高到了420公斤,28年粮食丰收,再次提高到了450公斤,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可以说,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唐帝国能够在战争期间保持国内长期稳定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美国的情况则没有这么好了。24年,美国人均粮食消耗量是455公斤,到25年的时候人均配给420公斤,26年密西西比河出现洪灾,加上需要向大量盟国提供粮食,骤然减少到了375公斤,27年近一步降低到了350公斤,28年则降低到了330公斤,这已经接近了极限供应量。按照当照帝国情报部门的估计,如果美国在29年的粮食人均供应量降低到了390公斤以下的话,那么美国就将爆发严重的饥荒。而28年的供应量已经非常接近爆发饥荒的红色警戒线了。

也正是如此,当时薛希岳才会批准手下的幕僚人员去做相关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到28年底,大部分的评估工作已经完成了,而且薛希岳也拿到了几份内容详细的报告。在他拿到的第一份报告中就着重强调了美国的粮食结构,以及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地域不平衡性。

当时,唐帝国能够保证粮食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唐帝国的粮食结构是相对均衡的,其中小麦与水稻的产量各占了四成左右,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也不低。相反,美国的粮食结构则比较单一,其中小麦就占到了七成,土豆与玉米占了两成五,而水稻的产量还不到半成。

这也是因为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与东方人不一样,而在主要的农作物中,小麦的单位产量是最低的,水稻的单位产量要高得多,虽然玉米,土豆的单位产量比水稻还要高,但是当时这两种农作物还没有成为主要的食物。也就是说,如果29年美国的小麦产量骤然降低的话,那么美国就将闹饥荒了!

同样的,美国在粮食生产的地域结构性问题上也很严重。美国最主要的产粮区就是东南部,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平原地区。这与美国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东北部与五大湖地区的气温偏低,而且平原分布狭窄,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场地有限。而美国中西部地区又以沙漠,戈壁为主,缺少水资源,也难以发展农业,西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面积狭小,不可能承担起主要的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就只有东南部与密西西比河流域适合发展农业。实际上,在历史上,东南部地区,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就一直是美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区。而这两个地区又正好全部位与帝国战略航空兵的绝对打击范围之内!

当时,薛希岳已经有点动心了,可是他仍然不是很看中这个方案,毕竟那是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通过轰炸来达到目的的难度是相当巨大的。也就在28年底,当薛希岳收到了另外两份报告的时候,他加强了对这份提议的重视程度。而这两份报告一份来自农业专家,另外一份则来自科研所,也正是这两份报告,最终让薛希岳决定尝试一下这种有点走极端的战争方式!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四十节 橙色恶魔

提供报告的科研所是位于呼和浩特的帝国第四化学研究所,这是帝国四所以农林业化学药剂研究为主的研究所之一。这四所研究所从事的主要是化肥,农药等与农业有关的化学研究工作,只有第四化学研究所有点独特。

该研究所的全名叫“呼和浩特第四农林业化学研究所”,这个称呼有点长,一般情况下都称其为第四化学研究所。该研究所当初成立的时候却不是为了研究化肥,农药,而是为了在呼伦湖平原开辟农田而成立的。

从现在看来,呼伦贝尔大草原实际上不适合开垦农田,只是在当时,科学家对气候与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深入,认为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也可以开辟出万倾良田。当时第四化学研究所的任务就是找到一种可以快速除草的办法,即用化学药剂快速清除掉草原上的植被,以便快速开垦出农田。

战争爆发前,这个项目被叫停了,主要是帝国没有必要再去开垦出一片农业区,而且呼伦贝尔草原是帝国的主要畜牧区之一,从保证畜牧业产量来看,也没有必要将畜牧区转变为耕田。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帝国要集中力量调整国家经济结构,为战争做准备,这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大工程多半都被叫停了。不过,在这时候,第四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了一种“高效率”的除草剂。

这种除草剂呈橙黄色,因此科研人员形象的称其为“橙剂”。本来橙剂是没有多少农业价值的,可是在21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橙剂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当时。帝国的主要地天然橡胶是依靠进攻的,而主要产的就是安南,婆罗州,以及马来半岛等热带地区。这些地方有大量的橡胶种植园。天然橡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业原料,而且属于重要的军事物资,是18项极端重要原料中的一种,其位置仅在石油,钢铁。铜等几项之后。毫无疑问,战争爆发之后,帝国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在21年初,帝国政府就在号召种植园扩大生产规模,并且尽量提高产能。

天然橡胶属于农林业产品,可是与其他的农作物不一样,橡胶树大概需要8年地成长期,也就是说,在种植后8年才能有收获。这就限制了迅速扩大橡胶生产规模,而要保证产量。就只能尽量提高原有橡胶林的生产效率。可是。在21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婆罗州爆发了大面积的橡胶数疾病,大面积的橡胶林病死。

问题极为严峻。婆罗州生产的橡胶占到了帝国橡胶总需求的两成左右,如果这里的橡胶树都病死的话,那么战争期间帝国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橡胶供应。到时候,车辆因为没有轮胎而无法开动,飞机因为没有轮胎而无法起落,轮船因为没有橡胶而无法航行,可以说,几乎所有地武器装备都会瘫痪。怎么办?

这时候,第四化学研究所地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他们研制出的“橙剂”迅速杀死患病的橡胶树。避免疾病扩散,减少损失。帝国政府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迅速生产出了几百吨橙剂送往婆罗州。橙剂的作用得到了证实,一夜之间,那些患病的橡胶树就枯萎了,疾病也得到了控制。战争也很快爆发,日军迅速攻占了南洋地区,帝国被迫战略收缩,以缩短防线。婆罗州也落入了日本的控制之中。

当时,就已经有人认识到“橙剂”的巨大军事价值,可是之后从来没有人再提起过这种能够在一夜之间让植物落叶,枯萎的化学药剂,而且也没有人想到过将其作为武器。直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