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代八股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
  又一则曰:
  “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
  记得还不只此,另一种书上记载一破题道:“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同样一个“O”,却能想出五个不同的破题,即论证中心。如据之写文,则各有不同的内容。第一个论“立言之先”与“天象”,立言有先有后、天象有得、有不得,“天象”是本乎、顺乎自然等等,这个“圈圈”,就大可发挥了。第二个论以“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无方”就是“有圆”,古人以方喻原则、以圆喻灵活。而又说“天圆地方”。因此“有圆”实际也是“天象”。但二人一个思维抓住“天象”、一个却从另一角度抓住“无方体”立论,就是意识中认为是一切都可以圆,这就导致其做事只意识到圆,而放弃了“方”,也即放弃了原则。古人认为作人要“外圆内方”,如外圆内也圆,那就危险了。《清稗类钞》的故事未说姓名,可能是真的。那正应了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善于观人者,是能从幼时就看到其未来的。在此第一、第二,显然就可区分了。第三《南亭四话》所载:从“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立论,也同“天象”一样,但角度又不同,从“浑然”与“太极”两点立论,什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混沌初开”等等,从自然的变化、发展来论述。另一则“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则思维轨迹完全不同,另僻蹊径。以赞颂孔子如日月之明立论发挥。最后一则记忆中忘记出处的“未言之先,空空如也”,则“既言之后,实实在在”,又可互相对照,从“空”与“实”、“空”与“色”的哲学辩证原理发挥,也可言之成文。举这一例子:即非常不可理喻的题目,照样可以写出变化多端的破题。一有破题,便抓住论证的角度中心,按照程式,以作者自己思维逻辑,逐层展开,便都可以写成以破题、承题为中心的文章了。再有所有这几个破题又都用的是《论语》中的话,如“空空如也。”就是《子罕》章中原句“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也。”这就是破题的句子,一般也不能杜撰,要有出处,见于经传或朱注。
  关于题目,刘熙载在《艺概》中还提出“认题”、“肖题”,所谓善认题,题外无文,善肖题,文外无题。文章的要点,在于“识”和“力”,“识”表现在认题之真,“力”见于肖题之尽。用现在的话说认题,就是要透彻地理解题目,把题目真正的内涵要求,充分发挥圆满。肖题就是文章符合题目要求,不要说到题外的话。又说到题的筋、节,题眼等等,即要抓住题中各层意思的层次、环节、题眼是抓住实字、或虚字、或无字处。后面论述“题”字的要点还很多,不再一一例举,总之一句话:八股文的作法,首先是针对题目作文,一切的思维变化,都集中在题目所限制的思维变化内。要敏锐、要准切、要一下子击中要害。以靶作比喻;限制在靶心中,只一个靶心,又要有眼把它看成一个面,一分为二为四……沿展到各环。而先射中靶心。给一个全靶,又要有本事一下射中靶心。但思维限制总是在靶上,准头准是在靶心。这就是不管小题、怪题、大题、长题,思维在其限制中,都能敏锐地击中要害,抓住中心。这自然要显示长期的功力、敏捷的才力和深厚的学力。因为好的八股文作者,在想出破题之先,就必须先有用各种手法表现全文的功力,或是极小的内涵,一分为二,或是极繁复的内涵,归纳为一,然后据之以发挥全文。自然其大范围又限制在一部《四书》内。再举一个《清稗类钞》的例子:
  “湖北某童生年七十,初次观场,自言功夫纯熟。方应试,学使因取《四子书》各首句并作一题:《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老童应声曰:‘道本乎天,修而廷献也。’学使叹服。”
  这就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敏锐的总结力。虽然是一个连秀才也没有考中的老童生,但其作八股文的功力,限制思维反应的敏锐程度,似乎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所以学使才叹服。
  能够把空洞无物、不可理解的“圈圈”从不同角度破析之,又能够把四种书的第一句,这样不连贯的语句而又包涵几乎全部孔、孟思想言论的书概括为一句话,这种能力的获得,这种方法的掌握,原因是什么、关键何在?主要可以集中在一个字上,即“熟”字。明代嘉靖时状元唐顺之,是著名中国古代数学家,又是八股文专家,精于制义,曾自为诗云:“文人妙来无过熟,书从疑处更须参。”这是经验之谈。唐顺之明末视师浙江是抗倭名臣,名著有《勾股测望论》、《勾股容方圆论》、“弧矢”、“分法”、“六分”等论,即数学中的三角学、几何学。又有《荆川集》。以八股名家却致力于数学,现在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其实仔细研讨之,会发现在思维轨迹有相通处,即同是理性的思维,用的分析、推理、归纳、演绎、因果论证的逻辑思维。虽然叫“文”,但它首先不同于“形象思维”的文学作品,自然它也可以加入形象思维、感情色彩的成份,但在此先不讨论。先来说说“熟”。所谓“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书籍的熟,一是写作方法的熟。所谓熟能生巧,妙文是由熟练的技巧产生的。而思路却是由读书的疑问产生的,所以归根结蒂,还是在多读、多思考、多练习上。自然这里面每个人的不同智慧、性格、毅力还起着很大作用。几百年中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付出智慧与苦功,清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五记明代正德时唐皋字心庵故事云:
  “按唐皋,歙县人,家甚贫,襟怀洒脱,才思敏捷,文不加点,若中有所改动,则别构一篇,少负才,自以为必售,及屡困场屋,时人嘲之曰:‘徽州有个唐皋哥,一气乡闱走十科,解元收拾荷包里,其奈京城剪绺多。’皋闻之,志益壮,自署其壁曰:‘愈读愈不中,唐皋其如命何;愈不中愈读,命其如唐皋何?’后四十六岁,中正德九年甲戌状元……‘愈读愈不中’四语,吾乡无不熟在人口。”
  这种顽强的精神先不说,而这种正反对照的思路,正是精于八股作法的思维方式,正如将“屡战屡败”说成“屡败屡战”一样。也是受过八股训练人的思维轨迹。
  八股文作法在抓住题目中心之后,就是按八股程式,起、承、转、合的全文布局。刘熙载《艺概》中《经义概》说:“昔人论布局,有原、反、正、推四法;原以引题端、反以作题势、正以还题位、推以阐题蕴。”
  又说:
  “空中起步、实地立脚、绝处逢生,局法具此三者,文便不可胜用……”
  “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这些话说得都十分简明扼要,不只是八股文如此,任何推理思维的全过程都应如此,这不只适用于八股文的作法,其实任何圆满的论证文字都应如此。处理社会客观事务的任何设想构思,不也应该设想到开头如何、结尾如何,中间种种变化如何如何等等吗?当然具体事务是具体事务。抽象思维、推理思维的八股文,其本身是空的。但不论什么题目,却又是实际的存在,据之抓住中心要点,展开思维,还是实际的。先提“原、反、正、推”四字,用现在话说:“原”就是先说出题目的原始话头,“反”就是再立起原始话头的对立面,以建立论证的形势,正面阐述题意的本位,进而推论题目的全部内涵,充分发挥。如果说“起、承、转、合”四点是文章表面的,那这“原、反、正、推”四法,就是表现文章内涵的四项原则。至于所说“空中起步、实地立脚、绝处逢生”三点,则是表现内容的三种技巧,视题而定,视行文时思维过程的兴会而定。也启发了作文人的思维技巧。所谓“空中起步”,就可以领会为一下说到本质,在诗文名篇中这种章法很多,八股虽然形式上不同于一般诗文,但其思维表现内容时的技巧是有相通之处的。“实地立脚”这条便可理解为多从实际处着想,要尽量在论证时把抽象的理论、语言,落在实处。也就是言之有物,不可空走。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在话,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空话。至于所谓“绝处逢生”,就是在思维枯滞,没有话可说时,忽然有所领悟,或者忽发奇想,有了神来之笔。在行文方法上,能掌握了这三种技巧,那在文章布局上,不管什么题目,就都有话可说了。
  八股文又名“八比文”,什么叫比,就是排比,在内容论述上,都要两两成对。自然客观事物,所出文题,并不都是可以成对的。这就要就题意来思维破析,找出它的各种对立面,或相反、或相成、或映衬、或交替等等,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能从空间上、时间上、正反各方想出其有联系的东西,一个“圈圈”,便想到是标在“子曰……”的前面,既有前面,便有后面。相对,既有后面,也有前面,这样便想出“夫子未言之先”种种设想来。当然这种思维方法,要一定智慧才能掌握,不然便会出现“人皆曰树在庙前,我独曰庙在树后”笨想法,这就是纯机械的思维方式了。
  刘熙载《艺概》中《经义概》说出“对比”共有七法。即“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回一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衬一为两。”这里所说的“剖一为两”,不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分为二”吗?所说“反一为两”,不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吗?有时感到:虽然现代科学在一日千里发展着,而人的思维本能及思维轨迹本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