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代八股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聊时,就把这些股文章高声朗读一遍。后来这位贫士也中了。也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对八股文是真有感情的。清末废八股,据李伯元《南亭四话》所谓:大失寒畯之心,有集四子书为破题承题:
  “夫子之文章,不可废也,甚矣,天子将丧斯文也,以待来年。王曰已立,如之何则可?”
  这则趣谈,可以作为延续了五百来年八股文的最终结束语了。
  第十七章:历史作用试析
  这篇文中,我想试图用现在较为科学的观点,对八股文作一个历史的回顾,较为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下它的历史作用。因而拟题曰《历史作用试析》。这个题目,如果用较为时髦的文字,也可叫作“世纪的回顾”。因为废除八股文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却还不到一个世纪。废除在本世纪初,现在回顾却在本世纪结尾,如题作《世纪的回顾》,不是更形象吗?《清史稿·选举志》:“光绪二十四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变通科举之奏。二十七年,乡、会试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即从光绪二十七年正式废弃八股文,改试策论。这年是一九0一年,这位享寿四五百年的“八股文先生”寿终正寝,到现在一九九二年,足九十年整,再过九年,就是百年祭,为此回顾一下它的历史作用,不是正好吗?这样可以用现代的眼光,作一个冷静的、客观一些的回顾。自然因为它已消失了九十多年,熟悉此道的人已无在世者,研讨起来,不免生疏,或不能找到它的窍门。但文献尚在,传闻尚有,以现代的观点,回顾旧时传闻,查阅当年文献,也会又有当年人不可能有的感会,恍然领悟,啊——原来是这样!因此,此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五百年寿命的八股文的历史作用。
  第一种作用在思想体系方面,或者叫作政治思想方面。这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叫法,但其本质上却是自人类进入较为文明的社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都一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都生活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统治中,也生活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思想体系影响下。我国自汉代以来祟尚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政治思想的主导体系,经历魏晋南北朝、唐宋而后一直未受到影响而改变。自南宋后,以儒家思想、孔子言论为核心的理学,更促使儒家思想完整巩固,对自此以后的各代政治统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明代立国,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刘基确定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首要命题范围,以朱熹注解为《四书》的解释标准,以八股形式的文体为科举考的标准文体、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其后经过明代中叶成化年间的进一步完善。使以《四书》范围命题的八股文,一直作为全国教育、历届考试的惟一文体,延续了五百年,使五百年中不知多少万人为此献出他们的青春智慧,受过其严格训练,然后又服务于国家社会,对明、清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影响,说来真不知该有多么大、多么深远。其根源都是由于儒家学说,孔子言论,孟子言论,在社会上更是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很自然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五百来年中,始终一致,这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朝廷统治、国家政治安定,又起到极为巨大的作用。这是有明、清史实足以证明的。
  其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制度上把《四书》作为惟一的制艺命题范围书籍。既实际、又方便,又自然能使孔孟言论深入人心。所谓“实际”,是指其分量不多不少。如把“五经”都作为科举制义的命题范围,量自然太多,读者很难在少年时期,读的全部像背《四书》那样滚瓜烂熟,提那句背那句,出什么题都可以。少数聪明的可能作到,大多数就困难。而且试官出题范围太大也困难,这样首先以一部《四书》作为命题范围,读书学生、考试试官在一定限制下都易于作到,几百年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当然“五经”也是基本教材,但在《四书》的第二位。因为孔、孟言论主要在一部《四书》中,五百年中,它不但是最主要的启蒙教材,必读教材,而且不少人都把它作为半辈子的必读书、或终生的必读书。这样孔、孟言论的普及面,可以说是无比广泛的,即使不识字的人,也会说出几句孔子的话、孟子的话。在这五百来年中,孔、孟言论的影响社会,如作世界性的比较,那可能超过外国《圣经》新旧约及其他宗教的经典。而且它一不寄托于虚无的神或叫上帝,而是强调人与人;二符合于人本身的生活实际、生理实际、社会实际;三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四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所以它能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的人所接受,所奉行。
  二是读好《四书》,才能作好八股文;作好八股文,才能考试得中;考试得中,才能改变社会地位,才能参加更高级的考试,才能作官。这样就所有读书人,都读《四书》,都读“五经”,国家鼓励这样做,社会上以此为荣,而且一延续就是几百年。用现在的革命话说:即儒家思想、孔、孟言论不但武装了每个进士、举人,而且武装了每个读书人,武装了整个社会。而且更符合社会自然规律,更符合人们生活实际,感情实际。所以它的确在五百年中发挥过作用,形成了深远的政治影响。反之,如果五百年中,不把《四书》抬到这样高度,作为法定考试命题范围,人们就不会这样去读它,社会上就不会这样熟悉它,其影响自然相对要小多了。其所以如此的两个原因,就联系着这三个方面:即国家法定以《四书》命题;《四书》中孔、孟言论的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社会群众由于科举考试大利所在的强烈吸引,都去读《四书》,造成其极大普遍性。
  第二种作用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先说文化方面。中国文肇自远古先民,成熟灿烂于周朝春秋时代,思想活跃,文化发达,一批伟大的典籍,从无到有,勃然出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栽下了足以生长千秋万代的文化大树,枝繁叶茂,一直生长到现在,仍有强健活泼的生命力。而掌握这份文化遗产,使之不断延续下去,发扬光大,在中国传统作法上,有一根本性的原则,即从根本基础上掌握起,有所谓“书不读秦汉以下”的说法,即在各个历史时期,不管那代,都读中国文化史上从无到有的那批原始典籍,即“五经”《论语》、《孟子》等书。汉代的人不读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的赋,也必先读《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等,唐代的人同样如此,也不读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也是先读先秦经典,孔孟的书籍。所谓“孔子圣之时者也”,这样就使得先秦典籍、孔、孟言论,同各个历史时期中活跃着的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其言论思想、观点、见解,都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活人的思想活动中,这样缩短了古今的距离,使相隔一两千年的文化,形成一个整体,是一株枝繁叶茂,越长越葱郁的乔木。尤其明、清五百年中,制义取士,又以朱熹所编《四书集注》为惟一制义八股出题范围,这样使孔子、孟子真是家喻户晓,似乎永远生活在这些人中间。这对文化普及、延续起到重要作用。
  再有中国历史悠久,各代典籍众多,四库所收,各种书籍,成千上万,汗牛充栋,如不从根本经典著作入手,又如何能学会读书,选择书种,继承文化。以“五经”、《四书》作为根本,读熟之后,读《文选》、读《史》、《汉》、读李杜、读苏辛,以及老、庄、骚、赋,文字、训诂,无往而不利。如果相反,则就无法完整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试看清代大学者,不管史学家、汉学家、金石家、训诂家、音韵家、诗人、词人等等,都是《四书》五经先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发展而成的。因而可见长期的“传经”教育,以《四书》、“五经”为根本基础的文化传授,对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起过绝对保证作用的。说到这里,就联系到教育作用了。
  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代,其统治集团,不管是皇帝也好,总统也好,主席也好,都得要用受过教育、有能力、有学识的人,越是文明发达的时代、国家,需要的越多。虽然“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话,曾经被批判的狗血喷头,但遗憾的是改变不了客观的事实。惟其如此,所以中国从孔子开始,以及后来各代,都极为重视教育,都重视人材培养。清代继承明代制度,仍以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也可以说是延续了明代的八股文教育。简单地说,三点内容:识字教育、读音、辨意、书写。读书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作文教育、读八股文,学写八股文。一般完成这一教育全过程的时间,大约是十年,所谓“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旧时启蒙识字读本《七言杂字》中的话)。当然这个期限,是相对的,聪明的,或者还可以缩短,愚笨的自然要相应地延长。
  这三点识字教育易于理解,可以不说。读书教育,前已说过,亦可从略。只有八股文的作文教育的作用,不妨在此再探讨一下。值得一说的,就是它的严格训练思维的作用。从古至今以及未来,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天才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孔子不讳言这点,用这句话明确地表了态。因而教育的内涵,虽然说有教无类,但就现在常说的德、智、体三育,或再加美育的几个方面来说,也不是平均的,接受者也不是一样的。各个时代都不乏心地淳朴,智慧超群之士,因而在任何时代、任何教育形式下,都会涌现出一些尖子人物。就是在思维智慧上,体育智技能上,甚至记忆上、发音上、听觉上、视觉上都超越常人的地方。即先天上的特别聪明人物。如照孔子说的“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论点存在的话,那么教育所能发挥作用的,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