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慈禧 作者:隋丽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清楚地看到,根据这个细则,光绪帝没有任何可以自行决定和独立施政的空间,他完全被置于慈禧的控制之下。
  “恭候慈览”、“恭呈慈览发下”是这一训政体系的最实质的表现:(1)用人权由慈禧裁夺;
  (2)处理日常事务必须考虑慈禧的意见;
  (3)召见引见臣工依原仪;
  (4)披览奏章只有经慈禧阅览后才能下发。
  显而易见,由垂帘听政到训政,慈禧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罢了,而操控皇权的实质不仅没有任何改变,反而更加名正言顺。
  首先,慈禧可以充分利用训政统治模式来搪塞视听、平息舆论。她可以向天下堂而皇之的表白:我已经归政光绪帝了,至于我继续为王朝操劳,那是群臣的恳请,不是我的本意。
  其次,慈禧在制度上为自己确立了主宰的地位。
  有了《训政细则》作为保障,慈禧可以放心大胆地为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了。
  光绪十三年的正月十五日(1887年2月7日),是大臣们按照慈禧的授意为光绪帝的亲政所择的大吉之日。虽然,光绪帝的亲政不过是一场掩人耳目的骗局,但这个仪式毕竟还在向世人昭示光绪帝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不仅存在,还在日益成长。
  上午九点,十六岁的光绪帝头戴金冠,身着大黄龙袍,精神焕发地在太和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并颁诏天下。 
第十九讲 光绪大婚(1)
  慈禧“归政”光绪帝了,履行了十二年前的诺言。然而,她却通过《训政细则》,使自己获得了在幕后操纵皇权、事事“提撕”的制度保障。但是,对于慈禧而言还有一件事情已经到了无法继续拖延的地步,那就是光绪帝的大婚。
  一
  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帝十八岁,对于入关后的清朝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晚婚的年龄。慈禧迟迟不给光绪帝举行大婚,其目的就是要在权力的巅峰多恋栈一些时日。因为皇帝只要大婚,就应该亲政,况且民间也有“成家立业”之说。然而,慈禧蒙蔽视听的举措或许连她自己都知道漏洞百出、难以服众。人们不禁要问:慈禧究竟要在何时给光绪帝择后选妃呢?
  光绪十四年六月十九日(1888年7月27日),慈禧终于颁发了给光绪帝举行大婚及亲政的懿旨:
  “前因皇帝甫经亲政,决疑定策,不能不遇事提撕,勉允臣工之请训政数年。两年以来,皇帝几余典学,益臻精进,于军国大小事务,均能随时剖决,措置合宜,深宫甚为欣慰。明年正月,大婚礼成,应即亲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德宗实录》)
  这一懿旨昭示世人:慈禧终于允许光绪帝大婚了!
  没有更翔实的资料来记述慈禧此时的真实想法,但是可以想见慈禧一定是万般无奈。对于慈禧来说,两年前,也就是光绪十二年,在所谓的光绪帝亲政以后,她获得了“训政数年”的机会,实质上就是慈禧继续临朝称制。可是光绪帝日渐长大的年龄并没有给慈禧提供充分的训政时间,因为光绪帝的“晚婚”已经成为慈禧不容回避的事实。虽然,没有关于光绪帝晚婚因而招来朝臣们颇多议论的记载,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朝臣以及后宫中不会没有看法和议论。光绪帝的婚姻大事已经到了无法继续拖延的境地。
  这个令人期待已久的懿旨颁发后,朝廷上下颇为震动,反应最强烈最直接的人就莫过于光绪帝本人。在懿旨颁发的当天,光绪帝不再客气,亦不再推辞,顺水推舟地发下了一道上谕:
  “兹奉懿旨于明年二月归政,朕仰体慈躬敬慎谦抑之本怀,并敬念三十年来,圣母为天下忧劳况瘁,几无晷刻可以稍资休息,抚衷循省,感悚交深。兹复特沛恩纶,重申前命,朕敢不祗遵慈训,于一切机务,兢兢业业,尽心经理,以冀仰酬我圣母抚育教诲有加无已之深恩。……所有归政届期一切典礼事宜,著各该衙门敬谨酬议具奏。”(《德宗实录》)
  从上谕中,我们可以看到光绪帝当时的心情:
  首先是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如果说当四岁不到的载湉被慈禧选定为皇位继承人时他还不知皇帝是权力的主宰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程度的加深,光绪帝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仅有皇位而没有皇权的尴尬,他努力地学习,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胜任皇权。然而,慈禧在归政问题上的反复,确实令光绪帝的亲政之路曲折而漫长。光绪十二年,慈禧在归政问题上大做文章时,确实使光绪帝大为失望,为此他在书房读书时心情特别沮丧。老师翁同龢曾“力陈时事艰难,总以精神气力为主,反复数百语,至于流涕,上颇为之动也。”(《翁同龢日记》)
  所以,漫长等待后的那份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其次是跃跃欲试的激动之心。
  慈禧懿旨光绪帝大婚,那就意味着亲爸爸的“归政”和自己“乾纲独断”的梦想,十四年的控制和束缚一朝解脱,亲裁大政的夙愿即将实现。因此,光绪帝在随后的上谕中,虽然没有也不敢流露出对慈禧在“归政”问题上的反复的不满情绪,却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希望慈禧可以休息、自己完全能够“尽心经理”朝政的心情。
  二
  慈禧的懿旨一经发下,相关部门即开始忙碌。
  顺治朝开始,皇帝的后妃主要从来自八旗十三岁至十七岁的秀女中选择。慈禧决定为光绪帝准备大婚后,选秀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经过反复筛选,至九月二十八日(11月1日)五人“入围”:慈禧的内侄女、其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抚德馨的一双女儿;侍郎长叙的一对千金。 
第十九讲 光绪大婚(2)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朝服像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了一段宫中太监的回忆:
  “西后为德宗选后,在体和殿,召备选之各大臣小女进内,依次排立,与选者五人,首列那拉氏,副都统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皇后)。次为江西巡抚德馨之二女,末列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二女(即珍妃姊妹)。当时太后上坐,德宗侍立,荣寿固伦公主(荣寿固伦公主,1854—1924,恭亲王长女。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两宫皇太后宣布将恭亲王长女抚养于宫中,晋为固伦公主)及福晋命妇立于座后。前设小长桌一,上置镶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二对,为定选证物(清例,选后中者,以如意予之。选妃中者,以荷包予之)。西后手指诸女语德宗曰:‘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时,即将如意授与德宗。德宗对曰:‘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据宫监谓,当时称谓如此)。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坚令其自选,德宗乃持如意趋德馨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声曰:‘皇帝’,并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将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后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选入妃嫔,亦必有夺宠之忧,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对与末列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获选也。”
  这是一段后人转引十分频繁的史料,细节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在十月初五日,伴随着两道懿旨同时发下,皇后的人选终于公诸于世:
  “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特谕。”
  “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五岁女他他拉氏,着封为瑾嫔;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三岁女他他拉氏,著封为珍嫔”(《光绪朝东华录》)。
  在以上两道懿旨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二个问题:
  (1)皇后是慈禧的内侄女;
  (2)懿旨中只有长叙女儿的年龄,而没有桂祥之女的年龄。
  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
  要想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查一下史料。
  从现存的照片中,我们找到了慈禧侄女也就是后来光绪帝皇后的照片,如果用相貌平平来形容,应该是恰如其分的。仅从外貌来看,与面如冠玉、眉清目秀、体态适中、举止雍容的光绪帝相比,实在无法相匹。
  验之于年龄,我们又有了更大的发现,这位被选为光绪帝皇后的慈禧的侄女出生于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1868年2月3日),至光绪十四年选秀时她已经二十二岁,比光绪帝长三岁。帝、后的年龄相差如此之大,在清朝的历史上是罕见的。仅凭二十二岁的年龄参加选秀,也属于超龄。按照清朝选秀的惯例,秀女的年龄应在十三岁至十七岁,虽然乾隆年间为了强化皇室选秀制度的优先性,规定没有参加选秀的八旗女子即使年龄至二十岁,亦不许擅自出嫁。但嗣后被选为后、妃的秀女也鲜有超过二十岁的。
  慈禧就是选秀入宫的,而且慈禧又贵为皇太后,对于选秀的祖制,她是烂熟于胸。由此判断,慈禧将自己的侄女选为皇后,并在懿旨中忽略年龄应是有意而为。
  慈禧强行将侄女指派给光绪帝做皇后的一个最为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在皇族中加强叶赫那拉氏的血缘。因为光绪帝的后代是要给自己与咸丰帝的儿子同治帝承祧的,光绪帝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是自己的妹妹和咸丰帝的弟弟的儿子,而皇后又是自己弟弟的女儿,一旦帝、后育有皇子,不仅拥有一半以上的叶赫那拉家族的血缘,而且还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可以弥补同治帝没有后代的遗憾。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安插心腹。归政光绪帝是迟早的事情。嗜权如命的慈禧,是断然不肯彻底归政的,为了能够暗中操纵皇权,慈禧只有选择自己的侄女去影响光绪帝。正如《慈禧外纪》所分析的那样:“太后以己之侄女,选为皇后,亦具有深意。前此为同治帝选择有勇有德之阿鲁特皇后,其后常与太后反对,至其死而后已。太后惩于前事,故此次为光绪帝选后,其意重在为己心腹,以监察皇帝之行为,而报告之。” 
第十九讲 光绪大婚(3)
  慈禧主导了光绪帝的大婚,在光绪帝并非所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