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今中外善辩、奇辩、诡辩实战大观 作者:雾锁寒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来陷害人,恐怕不符合古人说的‘用道德教导人们,用礼节制约人们’的精神。”
  林肯在一次演讲中,也提到类似的道理。当时,美国社会有人主张以私刑处死罪犯亦有利于社会安定。说罪犯或被烧死,或被法律处死,他个人的结局部一样。林肯坚决不同意,说:“人们今天心血来潮要把赌徒吊死或者把杀人犯烧死,他们应该记住,在于这种不常有的混乱中、他们很可能把一个既不是赌徒也不是杀人犯的人当作赌徒或杀人犯吊死或者烧死,而明天的暴徒学他们的榜样,也很可能由于同样的错误而把它们之中的几个人吊死或烧死。不仅如此,无罪的人,那些坚决反对任何违法行为的人,却同有罪的人一样,在私刑的淫威下受害,这样逐步发展下去,最后就会把为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而建立起来的全部堡垒摧毁,弃若敝履。而且这种行为还会助长怂恿追遥法外的不法之徒,同时使安分守法的好人彻底感到绝望。总之,暴民统治是对法律的摧毁。”(《对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青年学会的演说》1837年1月27日)
  私刑的支持者仅仅看到它能够处死罪犯,林肯却全面地阐述了这种方法必然导致对法律社会的破坏,其出色的反推论证,几乎可以说是精彩之极。它捍卫了法律的正义和尊严,也是反推论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格登纳的绝招
  随便邀请一位漂亮姑娘吃饭而又使她无法拒绝,这在很多入看来是件难事。美国滑稽大师马丁。格登纳在这方面却有绝招,他根据哈佛大学数学教授贝克先生告诉他的计策,成功地和一位年轻姑娘一起吃了顿很好的晚饭。
  格登纳对这位年轻姑娘说:“我有三个问题。每个问题请你给我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你愿意如实回答我的下面两个问题吗?”
  “愿意。”姑娘微笑地点点头。
  “很好,”格登纳继续说过,“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愿意和我一道吃饭吗?’那么,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呢?”
  可怜的姑娘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为格登纳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构成了逻辑学上所说的条件联系,无论那姑娘怎样回答第二个问题,她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条件联系是指二件事物的存在彼此有一种依赖关系。比如:甲:假如这次给我长工资,今后一定好好干。
  乙:假如你以前好好干,这次一定会长工资。
  究竟今后好好干依赖于现在长工资还是现在长工资依据于以前好好干?不同的人会把它构成不同的条件联系,这一正一反,意思却截然相反。
  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夫尔一天接受一位画家的诉苦。
  那位画家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一天时间,可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门采尔认真的回答:“亲爱的!请你颠倒过来试试吧!要是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在一天里准卖出去!”
  条件联系还能使恋人之间生出盎然的趣味来:一对情侣怄气,彼此决定“惩罚”对方,一个星期互不通电话。
  一个星期后,女方先开口了:“既然你能忍得住七天不打电话来,我就忍得住七天不接电话。”
  本身并非是条件联系,姑娘却偏要把它扯成是条件联系,这一辩却也有它奇特的效果,使姑娘既表示了主动又避免了尴尬。
  我国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性情潇洒,倜傥不羁,好诙谐,善幽默。他年轻时曾做过县官,传说有一年,天旱不雨,蝗虫为灾,他下令全县百姓大力捕杀,当时邻县也正在闹蝗灾,该县县官非但不组织人力捕蝗,反而以为是米芾搞鬼,把蝗虫驱逐到他的县境里,于是行文责问。米芾提笔在上面题了一首打油诗把原文迟回,诗是这样写的:蝗虫本是天灾,不由人力挤排;若是敝邑遣去,却烦贵县发来。
  本是自然灾害,邻县的县官却要责怪米芾,“若是敝邑遣去,却烦贵县发来。”那县官看来只能束手无策了。
  明朝《五杂俎》中有一则《死后佳》:宋叶衡罢相归,日与布衣饮甚欢,一日不怡,问诸客曰:“某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一姓金士人曰:“甚佳。”叶惊问曰:“何以知之?”
  士人曰:“使死而不佳,死者皆逃归矣,一死不返,是以知其佳也。”满座皆笑。
  死后无论佳否,死者都不能逃回人间,一死不返而知其佳,这二者并不构成条件联系。生死之錾,毕竟不同于叶衡君罢相为民,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一迈过门槛,是半点也由不得自己了。金姓士人的高妙在于他用一个不是条件联系的“条件联系”,回答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醉汉。罗素。教皇
  一个汉子在某酒吧间里。突然,他朝桌子猛捶几拳,说道:“给……
  给……我来杯酒,给……给……人人都来杯酒,因……为我喝酒,人人都……
  都喝酒!“于是举座皆欢,各饮一杯。过了一阵,那汉子又说:”给……给……
  我再来杯酒,给……给……人人都再来杯酒,因……为我一喝二杯酒,人人都喝二杯酒!“于是举座皆欢,各饮二杯。刚一喝完,那汉子走到柜台猛地扔下几块钱,说道:”我一付款,人人都……都……都付款!“”我一喝酒,人人都喝酒。“这一直被认为是一句醉汉在酒后吐出的胡言,可是逻辑却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当斯穆里安和哲学家约翰。培恨谈天时,就冒出了一种更有戏剧性的款式:证明地球上有一个女子,如果她不再能生育,全人类就要渐趋消灭。
  如果2×2=4,那么纽约是个大城市。
  显然它们不是一种条件联系,却是一种蕴涵关系。
  据说大逻辑学家罗素告诉一位哲学家假命题蕴涵任何命题后,那位哲学家颇为震惊,他说:“尊意莫非由2加2等于5能推出你是教皇?”罗素答曰:“正是。”哲学家问:“你能证明这一点么?”罗素答:“当然能。”
  他立地发明了下面这个证明:(1)假定2+2=5;(2)由等式两侧减去2,得出2=3;(3)易位后得出3=2;(4)由两侧减去1,得出2=1。请看:教皇与我是二人。既然2等于1,教皇与我是一人。因此我是教皇。
  不情愿的科学预言
  在19世纪法国科学院的一次年会上,光的波动学说的奠基人,物理学家佛累治尔与光的微粒学说的忠实拥护者,数学家泊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泊松说:“如果波动说成立,那么一点点状光源所发出的光可以绕过一个不透明的圆盘而聚焦在回盘后面阴影的中央,可是,光是沿直线进行的,绕盘聚焦不可能,所以波动说不成立。”
  乍一看,似乎有道理。可是坚信波动说的佛累治尔并不认输。他承认了泊松的推论的大前提,但不承认小前提。他相信光是能够绕盘聚焦的。
  过不多久,他真的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圆盘阴影的中央果然出现了一个奇妙的光点。这就是后来物理学中称为“衍射”的光学现象。
  这场科学史上的著名辩论,双方运用的都是假言证法。这是一种前提至少有一个是假言判断,并且根据假言判断前后件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演的方法。
  先看佛累泊尔的论证:如果波动说成立,那么光能够绕盘聚焦;波动说成立。
  所以,光能够绕盘聚焦。
  佛累治尔的推论属充分条件的肯定前件式。前提也正确,故而最终为事实所验证。
  再看泊松的论证:如果波动说成立,那么光能够绕盘聚焦,光不能够绕盘聚焦,所以,波动说不成立。
  审判战犯寻依据
  1945年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辩护律师雅尔赖斯教授宣称,国际法庭是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法不直接适用于个人,它并没有规定对个人进行惩处。战犯的行为既然代表了国家的行为,那么应由国家负责,其个人并不负有任何责任。
  雅尔赖斯的论证,遭到了英国肖克罗斯爵士和苏联鲁登科中将的坚决反驳。
  肖克罗斯爵士指出:“战争犯罪把许多个别的人拖进国际法的范围。这是因为,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人于的,而不是抽象的实体,只有通过惩处犯有此类罪行的个人,才能使国际法的规定发挥其效能。”
  鲁登科中将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具体的个人不仅破坏了国际法的准则,而且他们在实现此类行为时,有可能犯下各仲各样形式极为不同的触犯民法和刑法的活动。由于他们所干的这些破坏行为,他们也犯下了个人该受惩罚的罪行,决不可能将一切行为责任都推向国家。”
  一张桌子
  爱尔兰哲学家约翰。司各脱。伊里杰纳任法国宫廷学校校长时,查理二世时常同他开玩笑。某次查理二世与伊里杰纳共进午餐,两人频频举杯,查理二世突然问他:“一个爱尔兰人和一个酒鬼有何区别?”查理二世突然问他:“一个受尔兰人和一个酒鬼有何别区?”查理二世的问话是双关语,因为伊里杰纳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的发音是scot,而酒鬼的发音是sot,很相近。查理二世的意明很明显是要说伊里杰纳是酒鬼。
  伊里杰纳机智地回答:“一张桌子。”意思是说桌子这边是爱尔兰人,那是酒鬼,反而把查理二世奚落了一顿。
  “我不是疯子”
  1803年,爱尔兰政府宣判伊墨刺多的死刑,主要借口是说他“卖国投法”。对此,伊墨刺多在《辞世演说》中仅用两个“三段推演术”就将不实之辞推倒了。他说:“先生编造许多牵强附会的证据,说我卖国,判官先生!我不是丧心病狂的人,我的所作所为,决不是卖国,更不是法国的密探。我的希望、我的行为,不是为我个为权利,实在是为我的好名誉。我要模仿爱尔兰的义士,所以我替国民出力,替国家出力。不料先生一定要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