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麦卡锡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谁来为失败担责。

虽然从道理上讲,最主要的负责人是乔丹上将,因为这场海战是他策划的,而且他也是海军参谋长,但是作为国防部长,麦卡锡批准了乔丹的作战计划,而且是他直接面对政府内部与国会的质疑。

别忘了,乔丹是军人,而不是政治家。

划分责任的工作不由军人负责,而是由政治家操作,因此那些希望看到麦卡锡完蛋的政治家就会落井下石。

这些人中,肯定包括康拉德的支持者。

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只要麦卡锡不想离开五角大楼,就得找一个替死鬼,而乔丹无疑是最佳人选。

可以说,乔丹也是一个非常单纯、缺乏政治头脑的军人。

如果他有一点政治觉悟,在这个时候就不应该逆大流,继续坚持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哪怕他的坚持确实有道理,而且在战略上,也是对美国最有利的选择,因为这只会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十一月三十日,乔丹被制服了。

当天,卢卡斯任命马歇尔为参联会主席,但是没有让乔丹脱下军装,而是让他继续担任海军参谋长。

乔丹再笨,也知道他的时代结束了。

一周之后,在国内舆论稍微有所缓和之后,乔丹主动向卢卡斯提交了辞呈,总统也当即批准了。

接替乔丹出任海军参谋长的是太平洋舰队司令,而新任太平洋舰队司令是弗伦奇将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人事变动是美国总统在大战爆发之后,做得最正确、也是最有长远影响的一件事。

关键不是谁来担任海军参谋长,而是谁来指挥太平洋舰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二月一日,卢卡斯批准了由新任参联会主席马歇尔上将提交的计划,即立即向中东增派四个陆军师,并且在年底之前增派另外两个师。当时,唯一没有确定的是,增派的两个师到底是来自陆军,还是来自陆战队。马歇尔倾向于动用陆战队,而里梅尔则认为陆战队不适合中东战场。

不管怎么说,美国已经调整了战略重点。

虽然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的计划没有被取消,但是被无限期推迟,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中东战场上取胜。

消息公布之后的一周之内,至少有二十万美籍犹太人报名参军。

当时,还有数万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赶往美国,要求加入美军,组建美军中独立的犹太人军团。只是,美国当局没有这么做,因为美国没有组建海外军团的历史,而且美国有足够多的人力,不缺这几万人。结果就是,这些犹太人在二零五三年,大多去了以色列,并且加入了以色列国籍。

问题是,美国的这个战略决定来得太晚了。

第七十六章乐观派

第七十六章乐观派

与美国不一样,牧浩洋似乎不大关心中东的局势。

十一月三日,与戚凯威面谈后,牧浩洋签署了戚凯威递交的作战计划,让戚凯威把部署在北方防线上的部队缩减到四个主力集团军,抽调出两个主力集团军充当战略预备队,其中一个主力集团军派往中东。

几天后,牧浩洋正式授权戚凯威全权负责中东战争。

也就是说,牧浩洋把中东战争的主导权全部交给了戚凯威,只有在申请增派作战部队的时候才需要向总参谋部汇报。

到此,中国派往中东的军队已经达到三个集团军。

兵力上,中国陆军的三个集团军有十二万人,而美国陆军的四个师大概只有九万人,因此美以联军依然没有优势可言。

有趣的是,戚凯威在接受任命之后,并没有去中东,而是让同时被任命为中东战区参谋长的虞世辉负责前线指挥。当时,戚凯威留在国内的陆军司令部,正在策划更加重要的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当时连戚凯威都不大重视中东战场。

牧浩洋与戚凯威这么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军事情报局在十一月二日向总参谋部送交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俄罗斯正在向高加索地区集结兵力,在三个月内攻打伊朗的可能性大增。

事实上,这正是马歇尔主导下的美军在中东战场上迈出的第一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马歇尔出任参联会主席之后,跟卢卡斯交谈了数个小时,对美国面临的战略局势做了全面分析,大幅度提高了俄罗斯的战略价值,因此要求总统尽可能快的说服俄罗斯参战。

在这个时候,马歇尔表现出了远超乔丹、甚至比麦卡锡还要出色的灵活手腕。

让总统相信了俄罗斯的重要性之后,马歇尔没有提出让俄罗斯向中国宣战,而是走了一条较容易被总统接受,也较容易成功的线路:让俄罗斯入侵伊朗,借以压缩中国在中东的活动空间。

这绝不是马歇尔心血来潮的想法。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战争爆发前,马歇尔就主张先在中东开战,而且提出了与俄罗斯联合进军中东。在他的战略规划中,美军将首先在西太平洋上采取守势,同时集中兵力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完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再以攻占中东地区,巩固美国在欧亚大陆交汇处的地位。

在这套战略中,俄罗斯从高加索地区南下,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原因很简单,在美军控制了印度洋之后,只要俄罗斯能够攻占伊朗,中国与中东的联系将全面断绝。

战后,很多人对马歇尔的战略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甚至认为能使美国获胜。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歇尔的这套计划确实具有可行性,而且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后,也确实有可能使美国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问题是,马歇尔这套战略,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即无法速胜,将毫无悬念的让第三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争,最终成为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全面对碰。

也正是这个原因,马歇尔的战略没有获得支持。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前,美国从上到下,大部分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速胜上,甚至很多人认为只有速胜,才有希望取胜。

事实上,直到二零五三年,都有人坚信美国有机会迅速取得胜利。

所幸的是,到了二零五二年十二月份,美国高层,特别是总统卢卡斯、国防部长麦卡锡等人都已认识到,美国不可能迅速取得胜利,即便接下来的作战十分顺利,战争也肯定要拖到二零五四年底。

也正是如此,马歇尔的战略计划才有了用武之地。

十一月三日,卢卡斯就给俄罗斯总统打了电话,并且再次委派副总统前往莫斯科,给俄罗斯做思想工作。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俄罗斯当局已经在原则上答应了美国的请求。

在战略层面上,对俄罗斯当局来说,这也是一个风险较小的选择。

要知道,俄罗斯根本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工作,即便立即进行战争动员,也很难在二零五三年达到最佳状态,而中国与美国都能在二零五三年上半年进入全面战争状态,特别是中国的战争动员速度非常快。由此产生了一个结果,即俄罗斯当局在考虑参战的时候,首先得考虑来自中国的威胁。

说得简单一些,俄罗斯当局并不希望在完成战争准备之前与中国交战。

这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以及与美国并列第一的空军。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中国陆军仅用几个月就征服了整个印度,而且遭受的损失微乎其微。虽然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更加广袤,自然环境更加恶劣,但是俄罗斯没有印度的人口资源,也没有印度那样庞大的陆军。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俄罗斯大部分将领的态度都很悲观,甚至很多人认为连一年都坚持不了。

向伊朗宣战,正好可以避开中国。

要知道,伊朗不是中国的盟国,也没有与中国签署任何秘密同盟条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国的潜在威胁。别忘了,中国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开始扶持埃及与叙利亚,而这两个国家早就不是伊朗的盟友了,反而成为伊朗称霸中东的拦路虎,或者说是帮助中国控制中东的帮凶。

这样一来,中国没有理由为了伊朗向俄罗斯宣战。

虽然,俄罗斯当局非常清楚,中国为了保护通往中东的铁路,很有可能出兵伊朗,但是中国也不会急于跟俄罗斯宣战,因为中国首先得应付美国的威胁,在获得了战略优势后,才会出兵俄罗斯。

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更加坚定了俄罗斯当局的这个认识。

当然,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即中国在打通海路之后,不大可能为了一条铁路线在伊朗与俄罗斯交战。但是以当时的情况,俄罗斯也有别的担忧,即再不出兵伊朗的话,局势很有可能发生剧烈转变。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伊朗会在适当的时候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

如果伊朗首先参战,俄罗斯当局避免与中国交战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综合这些因素,俄罗斯当局只能答应美国的请求,而且可以借此机会,向美国提出众多条件。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十一月份,俄罗斯就向美国开出了价码。

可以说,俄罗斯的胃口非常大,比如让美国承认俄罗斯在战争期间控制的地区必须归属俄罗斯,或者由俄罗斯间接控制;承认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地位,并且容许俄罗斯出兵控制已经加入欧盟的几个前独联体成员国;俄罗斯将在出兵伊朗之后,借道土耳其,而美国必须承认俄罗斯在土耳其的地位。

除了领土上的要求,俄罗斯还提出了物资与资金上的要求。比如在俄罗斯参战后,美国每周为俄罗斯提供十五亿美元的无息战争贷款,每年为俄罗斯输送一千万吨粮食、三千万吨高品质钢材、一千五百万吨化工产品、三千万吨弹药、一千架作战飞机、三千辆坦克、三万台军用车辆等等。

当时,俄罗斯还提出了技术上的要求,而且主要是尖端军工技术。

在众多的要求中,最过分的是与欧洲有关的部分,即在欧盟参战、并且成为中国盟国的情况下,美国必须支持俄罗斯出兵西欧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