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美军将领看来,能在一天半之内打残第一装甲师的,绝对是一支强大的部队。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情报表明,与第一装甲师交战的,只是中国陆军的一小支部队。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二十六日夜间,一名被美军俘虏的叙军军官就交代,到达前线的中国军队只有两支突击部队,总兵力两千出头。到了二十七日,又有一名被俘的叙军军官交代,到达霍姆斯的中国军队在一万人左右,根本不是集团军主力部队。此外,美军的航空侦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同时在战场上活动的中国军队的作战部队并不多,总兵力在一万人左右。

问题是,这些征兆都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罗林森犯了大错,因为他没有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准确判断出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

这些指责有一些道理,但是也不全面。

当时,让罗林森做出错误判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认为,让主攻部队先出动的战术部署发挥了作用,而且中国军队在南面没有展开反击,更让他相信,在巴拉姆发动进攻前中国军队就已到达霍姆斯附近。

在这些因素中,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国军队的伪装能力。

当时,中国军队采用了一种非常原始,但是非常有效的伪装手段,即用战场上随处都有的黄沙掩盖主战装备。结果就是,美以联军的空中侦察成了摆设,因为不管是肉眼、还是探测设备,都很难发现埋在沙砾下的主战装备。至于四处活动的人员,更加不可能分辨出到底是中国军人,还是叙利亚军人。

事实上,这种伪装手段,也是临时学来的。

别忘了,中国军队的主战装备已经实现了电动化,不存在严重的热辐射,而且就算被沙砾完全掩盖了,也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冲出来。如果使用其他动力系统,就不能这么做了。

高效的伪装手段,使美以联军很难准确判断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

别的不说,连巴拉姆都只是猜测中国军队的主力集中在苏韦达省,或者说凭直觉做出了判断,而没有任何情报支持。也正是如此,罗林森才一再指责巴拉姆,说他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限制部队的推进速度。

随着美军在霍姆斯的进攻越来越吃力,罗林森的抱怨声也就越来越刺耳。

二十七日下午,以军继续向北推进,并且在傍晚的时候到达了伊兹拉南面,只是以军没能及时攻占伊兹拉。

当时,守卫伊兹拉的主力是一个叙军步兵师与一个叙军步兵旅。

重要的是,在当天上午,蒋博文少将把两支部署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突击集群派往了伊兹拉。

当时,蒋博文并不是在帮鲁立毅的忙,而是不想让放在南面的主力被以军包围。

结果就是,以军在攻打伊兹拉的时候,遭到了非常猛烈的抵抗。

虽然推进速度慢了下来,但是在巴拉姆看来,这不见得是好事。

别忘了,他在左翼只放了十个旅,而且只有两个装甲旅。如果攻打伊兹拉损失太大,不但将失去推进能力,还很有可能被中国军队的反击击溃。在巴拉姆的战术中,左翼崩溃产生的灾难不比右翼遭到包抄差多少。更要命的是,如果巴拉姆想避免左翼崩溃,就得从右翼抽调兵力加强左翼,从而使他留在右翼的反包围力量大大降低,等于提高了右翼的风险,也使他的战术遇到了麻烦。

得知中国军队出现在伊兹拉后,巴拉姆果断命令停止进攻。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军队发起反击的信号,因为中国军队要想发动反击,首先就得在左翼挡住以军。

这下,巴拉姆与罗林森的矛盾再也掩盖不住了。

在得知巴拉姆下令停止进攻的消息后,罗林森气得抓狂,当场就给留在戈兰高地后方的第四步兵师下令,让其驰援霍姆斯。

显然,罗林森气昏头了。

只是,第四步兵师师长多姆诺准将没有昏头,也就没有立即执行这道命令,因为按照战前的分配,他听从巴拉姆指挥。

第八十六章胶着

第八十六章胶着

中叙军团这边,问题也很严重,不仅是中叙两军的矛盾,还有中国军队的内部矛盾。

最先叫苦的,正是叙利亚国防军。

只是,叙军担心的不是霍姆斯,因为到二十七日夜间,霍姆斯方向上的防线依然牢不可破。真正让叙军担心的,是戈兰高地方向上,因为向北突击的以军已经到达伊兹拉,威胁到了从大马士革到戈兰高地的公路线,而叙军部署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三十万大军,全部依赖这条公路线。

显然,叙军担心以军进攻大马士革是假,围歼戈兰高地守军是真。

当天晚上,叙军总参谋长就找到虞世辉,让他立即发起反击,尽快解决戈兰高地守军左翼遭受到的威胁。随后,阿萨德也给虞世辉打了电话,名义上询问战斗情况,实际上在向虞世辉施压。

问题是,虞世辉并不认为戈兰高地受到了威胁。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近两个月里,中叙军团除了向戈兰高地运送了大量作战物资,还把第十三集团军的十支突击集群派了过去,而且始终让六支突击集群在后方待命,充当该方向上的预备队。

按照虞世辉掌握的信息,戈兰高地方向上的守军储备了数个月的作战物资。

更重要的是,蒋博文已经对部署做出调整,利用充当预备队的突击集群在后方建立了机动防线。

除此之外,虞世辉对战局的判断也很重要。

虽然当时虞世辉对以军的具体部署情况,特别是以军主力的动向也不大清楚,他还不能肯定巴拉姆把主力集中到了右翼,但是从前线反馈的战报,让虞世辉相信,以军确实把主力放在右翼。

当时,最主要的一个迹象就是,以军确实没有攻击戈兰高地守军的侧翼。

要知道,已经有情报表明,巴拉姆动员了五十个旅的兵力,如果主力在左翼,以军早就向西推进了。

虞世辉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该方向上的防御并不值得担心。

当时,虞世辉真正需要担心的,还是霍姆斯方向上的战斗。

二十七日凌晨,蒋博文就发出警告,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支援,比如让他从戈兰高地方向上抽调突击集群,就很难守住霍姆斯。虽然到了二十七日上午,蒋博文改变了看法,觉得不应该从戈兰高地方向上抽调兵力,特别是到了当天下午,随着以军逼近伊兹拉,蒋博文更加坚定了这个判断,但是他依然认为应该向霍姆斯增兵,即从第二十七集团军抽调部队,加强霍姆斯的防御。

显然,这与虞世辉的目的背道而驰。

在与蒋博文通了电话后,虞世辉在当天上午,制订两个火力支援集群专门为霍姆斯方向上的战斗提供支援。

虽然这个调整,对当天上午的战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蒋博文以非常微弱的代价挡住了第一装甲师的最后三轮进攻,但是到了下午,蒋博文还在请求支援,因为美军第三步兵师已经开了上来。

必须承认,蒋博文此时的做法,有对的地方,也有错的地方。

对的是,他手里的兵力确实不够。经过一天半的战斗,霍姆斯方向上的八支突击集群的战斗力已经下降了很大一截,而且持续的高强度作战行动,让蒋博文只能保证有四支突击集群在前线活动,另外四支突击集群必须撤下来补充电能与弹药,顺带让疲惫不堪的官兵休息几个小时。如此一来,蒋博文放在前线的兵力只有六千左右,而美军两个师有三万多人,第三步兵师就有一万八千人。更重要的是,叙军帮不上什么忙,只有几个精锐旅还能多多少少发挥点作用,其他的部队基本上就是摆设。打到最激烈的时候,蒋博文甚至得把形成整体的突击集群拆散使用,去加强叙军的防线。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蒋博文不这么做,叙军早就崩溃了。更要命的是,美军身后有十个以军旅,而且有三个是常备装甲旅,战斗力不比美军差。

可以说,霍姆斯方向上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蒋博文指挥的第十三集团军能够守住,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地面战平台在火力、机动能力、持续作战能力等各方面都比敌人的主战装备突出。比如在阵地防御战中,反装甲平台能够持续作战八个小时以上,而且备弹量高达两百发,而美军与以军的主战坦克最多只能持续战斗四个小时,备弹量不到五十发。除此之外,官兵的素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要合理利用防御的有利条件,一辆反装甲平台能在阵地战中对抗五辆主战坦克,而且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取胜。

错的是,蒋博文错误估计了形势。

当时,他不但认为美军投入了第一装甲师与第三步兵师,还认为第四步兵师也在这个方向上,随时有可能杀出来。

果真如此的话,蒋博文的军队最多只能坚持到二十八日天亮。

当时,蒋博文提出支援,主要就是担心第四步兵师跟在后面。

所幸的是,这个担心很快就可以放下了。

二十七日夜间,罗林森与巴拉姆的矛盾全面爆发,关键就是第四步兵师,即第四步兵师应该放在哪里?

根据美军的战报,罗林森在二十七日夜间发现,中叙军团在霍姆斯方向上的防御力度已经大大降低。虽然这是个错觉,即当天晚上,蒋博文从前线撤了两支突击集群下来,以便迎接二十八日凌晨的激战,因为按照他的判断,如果第四步兵师在这边,二十八日凌晨就免不了打一场大决战。当然,蒋博文这么做也冒了很大的风险,即他留下的两支突击集群很有可能被美军击溃。但是对罗林森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即非常值得在霍姆斯方向上加强进攻,按照他的判断,如果第四步兵师能在二十八日赶到,他就有绝对的把握突破中叙军团的防线。显然,实际情况肯定没有这么理想,因为第四步兵师最快能在二十八日清晨赶到,美军在二十七日夜间与二十八日凌晨并没发动有效进攻,所以到时候,蒋博文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