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在信度河边立了一砦,派了使者去跟七城二十一国沟通,垢明到这里是为了通商贸,二十一国君主反应各不相同,只有一个叫揭罗的小国派人赶来

郭汴为之诧异,愕然道:“我大唐有人在天堑做国王?”他忽然想起新碎叶城来,道:“莫非是有一支边军流浪到此?”

何春山笑道:“不是,那是贞观年间,一位大唐将军的后代。算算到现在怕不有三百年了吧。”

“贞观年间?大著将军?”

何春山道:“是啊,当时的天堑不像现在这样混乱,基本统一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大国,其中犹以中天堑最强最大,基本统一了天堑的北部。也就在那时,太宗皇帝陛下派了一队使者大概三十人,不远万里出使天堑,不想到了天堑却出了意外,当时天堑的戒日王被一个叫阿罗顺的大臣篡个杀死,他听说大唐使节入境,心想自己刚刚篡位,大唐皇帝派来的使者肯定不是来找自己的,就在路上埋伏了几千兵马,袭击了大唐的使节队伍。”

郭汴啊了一声,微微显出怒意来,问道:“那后来呢?我们的使节怎么样了?”

“差点全军覆没了。”何春山道:“我们的人少,而且又是在别人境内,三十多人只正使节和副使逃脱了。这位正使姓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位将军好像叫王玄策,副使就不记得姓什么了。两人逃脱之后,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再说出使而使团被灭,也没法回国向皇帝交代,便誓定要灭了天堑雪恨。”

郭汴道:“他们才两个人,怎么灭天堑?”

何春山道:“说起来,这位王玄策将军真乃是不世出的英雄!当时吐蕃的国王是松赞干布,他才娶了我大唐文成公主为妻,唐蕃之间关系正好,我们这个正使者便赶赴泥婆罗(即尼泊尔),泥婆罗的公主也嫁给了松赞干布做小王后,咱们的文成公主是大王后,就像咱们元帅娶了郭夫人与福安公主一般,”他一瞥眼,就不在这事上说得太过详细,继续道:“所以算来也有些亲。经过交涉,王玄策从吐蕃处借得精兵一千五百人,从泥婆罗处借得骑兵七千人。王玄策亲自挂帅,以副使者为先锋,直奔天堑都城杀来!天些新王阿罗顺听到消息,慌忙组织了数万象兵迎战。”郭汴在宁远时就见过有商人从天堑带过去的大象,追问着:“象兵啊,那挺利害的,后来怎么样了?”

何春山笑道:“那象兵确实也有利害之处,可惜却遇到了王玄策,他用上了战国时传下来的火牛阵,以火吓象,冲得数万象兵自相践踏,那场大战是在北天堑茶博和罗城外,一战下来,天堑军差点全军覆没!那场仗将天堑人打得魂飞魄散,阿罗顺大惊之下守城不出,王玄策引兵围城月余,最后用上了火攻将茶博和罗城攻破,杀敌逾万,俘虏逾万。

“阿罗顺逃回了都城,王玄策将军派人下书,要他投降赔罪。阿罗顺口头答应,其实却暗中按罗兵马准备再战,王玄策将军窥破了他的诡计,提前兵,一场大战下来杀得对方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又将其都城攻破,俘虏军民数万人。

“阿罗顺乃弃国逃往东天堑,召集散兵残将,又向东天堑借了两万大军,准备再战。却不料他身边的人已有几个被王玄策将军收买成了细华,王玄策将军洞悉了他的所有举动,用间设计将其兵力分散,一举活捉了阿罗顺,将余众尽数坑杀,副使也攻破了阿罗顺的王后所据守的城池,远近城邦望风归降,煊赫一时的中天堑自此灭亡。”

郭汴一开始只是听得津津有味,后来不禁有些目瞪口呆:“就这样亡了?”

“是,就这样亡了。”何春山道:“中天堑当时是差点就要统一整个天堑的,经此一役后一蹶不振,整个天些四分五裂,直至今天。”

郭汴又问:“那后来呢?王玄策将军怎么样了?”

何春山道:“王玄策将军灭了中天堑以后,因东天堑不顺大唐,竟敢援助阿罗顺,便准备顺势将东天堑也灭了。东天堑的国王知道后吓得屁滚尿流,赶紧献上牛马万头、财宝无数,来向王玄策谢罪,并献上降表,表示从此臣服于大唐。王玄策将军不为已甚,这才罢了兵马,先到佛陀各处遗迹朝拜毕,然后便押解了那个天堑国王阿罗顺回长安述职去了。”

郭汴听得如痴如醉、入迷入幻,遥想王玄策当年匹马出使、借兵灭国,来得何其猛厉,走得何其潇洒!心中隐隐生出了仰慕之意,建功立业之心渐长,心想王玄策当年匹马至此也能建此大业,自己如今手头有兵有将,若是无功而返宁远,岂不愧对先贤?

王玄策乃是使者,算来其实是个文官。不过大唐尚武,其臣属出将入相者不知其数,就算是文官而善打仗的也不奇怪。王玄策将印度灭国一事,除了我华夏史籍记载之外,当时的印度人还曾勒之为碑。同时用古梵文与汉语双语书写,此碑湮没千余年后出土,我们可爱的印度朋友因既认不得古梵文,又不识汉字,就拿到博物馆珍藏起来,直到有一天一批中国学者到访,他们还兴高采烈地将这块古碑拿出来炫,结果有中国学者认出其中部分文字乃是繁体汉字。便将文意翻泽了出来。当场大哗,从此印度人赶紧将此碑藏了起来,再不肯拿出来现世。“玄策破天堑碑”出土以及解读的经过,说来也算一桩传奇。

吾朝正奉行“中印友好”政策,故而教科书对这段历史避而不提,各种传媒也都尽量遮掩,果然不愧大国之风。

至于昨日承相表示对被侵之领土当从长计议,吾辈听闻之后亦不敢妄议朝政,只是于史册之前,默念今人之柔,遥想祖先之烈,空自喘嘘罢了。

引一句汉代的古诗吧:弃捐勿复道,且自求月票!

一一一(未完待续)

第四十章揭罗

“汴听了王玄策的故事以后“心里充满了崇敬。便问!旧删一咋小揭罗国的国王,是王玄策将军的后代了?”

何春山一听笑了起来,道:“谁知道是不是呢。他们这一部是从东面迁过来的,势力不大,只有六千多人。以务农为生,连城市都没有,和本地人论起阔来,就自称是王玄策将军的后代,说是当年王玄策将军在回大唐之前娶了一个公主,生下这一支王族来的。”

郭汴听了就觉得不是很靠谱,但何春山认为既然他们有心靠拢不如就权当那是真的,郭汴当下便下令接待,来的却是揭罗国的王子一在健驮罗地区,所谓的国其实甚揭罗只有六千人口,其小可知。那个王子生得面目黝黑,五官深邃,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唐人的血统。不过也不能就此便认为他是骗子一毕竟如果是真的那也传了三百年,经过在本地十几代人的同化,就算有什么唐人血统也稀释得略等于无了。

那王子眼看唐军兵甲犀利显得十分敬畏,进门之后谈吐十分热情,郭汴年纪虽幼但毕竟经常和张迈、郭洛、刘岸混在一起,看着他们与回讫、萨曼的人过招,见识自然而然便上去了,这些边远小国的人胸中城府有限,没多久便泄露了本意。

原来健驮罗地区,一条南北走向的信度河分开东西两边,西边多为荒清,东边则有许多膏腴良田,所以七城二十一国基本上都聚集在东边,而唐军经小勃律地区来到健驮罗,此刻营寨所在则在大河西岸。

揭罗国的国土也位于东岸,而且是二十一国里面最靠北的国家,其地低洼,河水泛滥时常常受灾,本来其国中却有一块高地,从两代人以前开始揭罗国的祖先就在这里立墙经营,建成了一座小城,揭罗国的祖先的想法是将这座高地小城作为粮食与物资的储备处,平时在低洼处耕作,遇到有洪水就合族撤到小城里来。

这个愿景本来也不错,虽然揭罗是个小国,但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五年前将城池建好了,城池建成之日,满族欢庆。然而他们住了不到两年,这座城池就被健驮罗地区最大的一个国家休驮国给占了,直到今天。

郭汴听揭罗王子说了这件往事后,问道:“那你今天来见我,是希望我做什么呢?”

揭罗王子说:“大唐是最主持正义的国家,我们又是王玄策将军的后代,咱们也算自己,我们希望将军能主持正义,帮忙劝一下休驮国。让他们将城池还给我们。”

郭汴心想这倒也是一件好事,就算对方其实不是王玄策的后代,帮他们一个忙也算积德,正要答应,眼看何春山给自己使眼色,就说道:“我们初来乍到,这边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请容我们将事情打听清楚。再给王子你一个答复。”这句话说得直白了,却也还算得体。

送了揭罗王子下去后,郭汴问何春山:“怎么了,这个王子在说谎么?”

何春山道:“说谎倒应该没说谎,我以前还在天堑活动时,他们确实也在建城,而且还没建好。不过那休驮国乃是健驮罗地区第一大国,拥有十几万的人口和两座城市,其王都所在,又是全健驮罗最大的城市,健驮罗地区一半的国家都唯他们马是瞻。他们占据揭罗城乃有很大的野心。不是外人一句劝就能让他们罢手的。”

郭汴问:“他们有什么野心?”

何春山道:“揭罗人相中的这块高地,确实很不错,信度河从这旁边流过,南北地势高,西北面河地势缓,可以设码头,周围环绕着的低地,如果不受涝灾的时候,是可以有很好收成的良田。在这个地方筑城,平时可以耕作,出了事情可以退守,乃是个相当不错的地方。只可惜,这咋小地方太好了,好得揭罗人不该去建城。”

“地方太好?好得揭罗人不该建城?这是什么意思?”

何春山道:“因为揭罗人太过弱根本就没能力守得住这片基业啊。”

郭汴啊一声,明白了过来,道:“所以那个什么休驮国,就凯觎这片土地?”

“是的。”何春山道:“据我所知,休驮国当初还想趁机将揭罗国给灭了,只是健驮罗境内的婆罗门怕他坐大,出面干预,所以才让揭罗人暂时免了灭国之危,但休驮人却终究不肯退出揭罗城。这座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