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铸清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这个人古板的很,怕是容易认死理。”

崇绮被否了,太后继续说道,“刚毅倒也还可以,军机处旗人不多,一个礼王之外,就只剩下额勒和布了,刚毅还年轻,旗人里头超擢的人不少,就这个刚毅地方上做的还不错,从中枢到地方这么一路下来,各式各样的差事都干了不少,不过听说有些古板,对着洋务的事儿,不太懂。这是他的劣势。”

皇帝在静静听着,显然皇太后对着这些人如数家珍,“徐用仪之前在办钱币改革的时候,上的折子很是不错,也是干才,军机章京还有总理衙门都干过,洋务的事儿熟悉,而且还当过大理寺卿,法理上的事儿也精通。性格和气,不太和人争辩,官场上好像送了一个外号,皇帝,这是什么外号?”

皇帝笑着回道,“好像是:‘好好先生’,说他和人争辩什么,都是先说好好两字。”

“这几个人里头,若是最不合适的,我倒是觉得这个刘坤一,是最不合适的了。”皇太后淡然说道,“无论是谁,皇帝你且记着我这句话,无论是谁,都不能和洋务大计作对,反洋务不是反我这老婆子。”她手上的佛珠不急不慢的转动着,“反的是我中国!”

“刘坤一,不能说他反对洋务,只是他似乎总是对着洋务的事儿,不甚上心。”刘坤一开始担任两江总督兼上海通商大臣之后。从这时期开始,由于因为官职调升的关系,开始接触及认识西方事务,并对洋务作有限度支持。在署两江总督及两广总督任内期间整顿治安,主力清剿哥老会及海盗;在任两江总督时沿袭他在任江西巡抚的整顿财政政策,精简勇营以节省军费,将地方乡勇数裁减四分之一,又减免捐助陕西的军饷、并查办招商局贪污。

第952章 问计宁寿(二)

他在推动洋务方面,在任职两江总督期间发展海运、支持江南制造局造舰及提议各兵工厂生产专门化。然而,他又反对采煤及发展铁路,其中反对发展铁路的原因是担心铁路会令挑夫和大运河的船家失业。

这算是保守改良派,“铁路的事儿,我是绝不能同意不办的,刘坤一是以前留下来的老臣,他所担心的事儿不能算错,但是我也不乐意为了不让大运河的那些漕帮船家失业,而在两江地带停办铁路,上海松江的铁路已经算是国内第二条铁路了,可如今呢?两江有多少铁路?若不是看在他在军务整顿上还有建树,他是当不了这个两江总督的。”

皇帝连忙说道,“亲爸爸所言甚是,所幸亲爸爸之前就定下旨意,总督不可干涉地方各省政务,尤其不能够直接命令地方建设,故此,有铁道部在京中调度指挥,各省巡抚藩台在地方建设,铁路的事儿,不会因为刘坤一的一己之见而有所阻拦的。”

“两江这里,如今算不得多少重要。”太后悠然说道,“两广浙闽山东和直隶,都比这两江要发展的更好些,刘坤一若是再不奋起直追,只怕就要被这些省份甩脑后去了,我也只是看在曾国藩的份上,对着这些老臣优渥待之罢了,再不好好干。”她弹了弹护甲,“皇帝应该心里有数。”

刘坤一自然是不好入军机处当差了,皇帝连忙称是,“十月的时候既然要办万国大会,儿子会下旨,让各总督悉数进京述职,到时候当面有些话,好说一些,免得旨意下去,他们倒是觉得不痛不痒。”

“这倒罢了,这些总督都是一方诸侯,拿着中枢的命令不当回事,也是寻常。”太后笑道,“不过如今倒也无妨,大家若是都一门心思的要发展经济,也不会有什么别的心思出来。”

“是,还请亲爸爸继续说下去,儿子听着有意思呢。”皇帝钦佩地说道,“亲爸爸不出宁寿宫,却是知道天下事。”

“什么知道天下事,无非也就是知道这些人的利弊罢了。”皇太后笑道,“人尽其才就是最好,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肃顺这个人,才干是有的,但是桀骜不驯,且看不起旁人,这原本也罢了,毕竟他是文宗朝的老臣子,如今的这些军机大臣,那个不是他昔日地下看不起的小角色,这样的人也不好入军机,还是就在都察院折腾人最好。”

肃顺已经在都察院呆了差不多整整十年,十年之内功绩极大,不知道抓了多少官员,世人都觉得肃顺应该早点重新拜相,再入军机处,这样的话,大家伙不至于听到都察院就闻之色变,再者要不就让肃顺赶紧回家养老,如今都七十多岁,可以致仕了!可没想到他就牢牢占据着都察院,这也算是另外一个阎王了。

“王文韶是老臣,而且性子和缓,不会得罪人,也知兵,倒是不错,不过好像在直隶总督上都当着撒手掌柜呢?”太后说道,“北洋水师都被李鸿章给管走了,这倒也没什么,李鸿章管的不错,可在其位谋其政,这一节倒是要注意着。”

“李鸿藻也是老干部了。”太后说道,皇帝这时候屏气聚精会神起来,“三朝老臣,两代帝师,资历阅历是绝对够了,而且道德文章极好,又是给皇帝你授书的,论理应该早就入阁,可之前因为被恭亲王的事儿连累了,又两次丁忧,就给耽误了下来,无论如何是要给李鸿藻这个体面的。”皇太后说了这么一会,倒是有些渴了,守在边上的李莲英捧了蜜水上来,太后呷了一口,“论理,我也不该多说什么,毕竟你这个师傅,也是我定的,只是我还是那句话,李鸿藻入阁没话说,只要,他知道事情轻重,别做拦着洋务大计的事儿。”

皇帝点头,“这件事儿,儿子也和李师傅说过,李师傅倒也不是什么迂腐之人,洋务三十年,谁还不知道这洋务如何振奋国家?亲爸爸时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李师傅纵然是再固执,也不会不知道,洋务的好处。他只是觉得,不能够废了五千年来的道德文章。”

“本来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太后说道,她的眼神一闪,“李鸿藻的观点也不能算全错。”

“亲爸爸明见万里。”光绪皇帝说道,“儿子以为,就算是李师傅入军机处,儿子也知道轻重,不会把事关重大的差事交给李师傅。”

太后显然是知道皇帝要什么,皇帝也说了自己想说的话,他到底是想要李鸿藻入军机的,“军机处举荐的几个人各有利弊。”太后笑道,“都还不错,也都有不足之处,你看着选就是了。”

皇帝又请太后圣裁,太后这时候却是不肯了,“你自己拿主意,我就是参谋参谋。”

皇帝见到太后执意不肯,于是也知道说道,“儿子以为,那就选刚毅、王文韶和李师傅三人入军机处当差。”

“好的很啊。”太后点头说道,“那就赶紧着下旨吧。”

边上伺候的庞德禄连忙弯腰退出,去内奏事处传旨了,太后见到庞德禄出去,笑着对光绪皇帝说道,“你还有一个师傅呢,怎么把翁师傅给忘了?他当差也不少日子了,应该要提一提。”

“是。”光绪皇帝温和地说道,“李师傅入阁之后,儿子想着把翰林院交给翁师傅管。”

“翰林院之前的《英宗实录》编撰的不错,我瞧过了,写的真实,皇帝得空了也瞧一瞧,这同光中兴同光中兴,到底是肇于同治朝的,许多难事苦事儿,都是从同治朝开始办,才慢慢的变成好事儿的。这一点可千万不能忘了咯。”

“是,儿子一定时刻通读。”皇帝说道。同治朝是难,可和英宗皇帝没什么关系,到底同治皇帝不过是亲政一年有余罢了,所谓的艰难都是慈禧太后的辛苦,皇帝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继续说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儿子是不敢忘亲爸爸的辛苦的。”

皇帝用《六国论》的原句来形容慈禧太后的呕心沥血,果然太后十分满意,“翁同龢管着翰林院也是好事儿。”太后点头笑着说道,“外头西洋传过来的文字典籍都不少,翰林院的人也不能闲着,多少要办点事儿出来,写写书,最合适不过了。翰林院若是文字上的功夫都不愿意下,就一天到晚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上火跳脚,这可算是舍本逐末,不干分内之事了。”

“是。”皇帝回道,“翰林院预备在收集高宗朝到如今国内出版的典籍诗集策论等,仿照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例子,总是要国朝的文典做的好些才是,另外因为洋务以来,部院新设以及旧有部院职务转化甚多,之前的《大清会典》就有些不合时宜了,故此想着重修《会典》,把这事儿也要办好。”

《大清会典》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可以把会典理解成行政法,就是规定了各个部院衙门职权的法律,这个倒是个好事儿,太后点头,“这事儿做好了。翰林院是大功一件。”

反正天家虽然是母子也不会就谈家长里短之事,皇帝又说道,“儿子还有件事儿要麻烦亲爸爸,就是这户部尚书的任命。”

“阎敬铭算起时间,也差不多该到任了。”太后点点头,“你看中了什么人啊?”

“军机处举荐了几个人,都不算差。”皇帝说到了这个户部尚书的人选,不知怎地,似乎多了一点自信,几分从容,“岑毓英、张之洞、高心夔都是极佳的人选,可儿子心里已经有了一位更好的人选。”

“既然有了主意,去做就是。”太后说道,“怎么还在这里犹豫不决呢?”

“总是要请示亲爸爸。”

“你自己个定夺就是,何须来请示我。”太后淡然说道。

“儿子觉得王恺运极好。”光绪皇帝说道,“他是昔日亲爸爸得用的人,虽然是年纪不大,可参赞政务地方为官都很是不错,在毓庆宫教书,讲起史书来通透的很,故此,想让王恺运当这个户部尚书。”

皇太后微微吃惊,她是真没想到,皇帝居然会选王恺运当这个户部尚书,其实在皇太后的印象里面,只要某人不要去插手户部的事务就足够了,谁来当其实是一样的,除非是个性十分鲜明手腕厉害的官员担任主官之外,体系的固定化是很难让人把一整个已经行之有效的运转发生剧烈的变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