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江南世家们真是忠义之臣啊,怪不得都说衣冠南渡,继承了汉室衣冠呢。

后来他在辽东征战,又一次接触到了江南世家。那时他得到的答案是,杨坚因要在江南推行均田制,惹到了世家们的利益,所以世家们才反。而杨坚因轻视了江南世家们的实力,所以才会弄的江南尽反,损失惨重。那个时候,他觉得原来一向政治手腕无双的杨广,与开隋三驾马车的高颖、李德林,苏威三名相,原来也有搞砸的时候。

不过当他收复河北大部份地区,并因缺粮,四处谋划,最后把主意打到了世家身上时,他突然明白。原来他以前所知道的江南叛乱的原因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就是杨坚是个老狐狸,江南的反叛都是他一手导演的。

就如现在一般,坐在殿中,陈克复安静的听着调查司对河北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大型寺庙道观的监视报告。听到李忘生没有感情的语气告诉他,如果再不对世家豪强们进行安抚,这些河北的世家豪强、甚至原先的官僚们,就有可能会在近期作乱之时,陈克复非但没有半点惊讶之sè。

相反的,听到世家们终于沉不住气,开始不断的在串连,密谋之时,他反而lù出了一丝微笑。

“殿下,调查司已经掌握了大半分正密谋串连的世家、豪强、及原官员们的名单。另外,河北有不少大寺庙也有些隐隐燥动,目前我们已经派出了大量人手监视他们。我请求出去警察司出动人马抓捕他们,不然,再等下去,只怕到时乱势一起,会控制不住。”

调查司的对内监察权很大,所有人都在他们的监察范围之内,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不过相应的,他们只有监视督察权,却没有抓捕、审讯权。不过他们得到了什么证据,他们也无权抓人,必须上报,最后由警察司根本他们的证据抓捕、审讯。

陈克复摇了摇头,淡然道,“人手如有不够,我可以给你手令,让宪兵司与破军讲武堂的学员中抽调人手给你,增加监察力量。但是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打草惊蛇。”

李忘生目光中有些疑huò,但依然没有半分犹豫的点头:“属于遵命!”

“好,随时把监察情况向我汇报既可,去吧。”

“属下告退!”

等李忘生走后,陈克复嘴角的微笑已经变成了一丝残酷的冷笑。

这次向世家豪强们平价买粮,不过是一个契机罢了。事实上,自陈克复进入河北之后,他就已经一直在打这些世家豪强们的主意了。辽东是平定了高句丽后由移民与一些原住民组成,这个才只有几年时间的广大地方,还没有世家豪强的出现。所以辽东军当初对辽东的管理与统治十分顺手,但是入了河北之后,他却敏感的查觉,河北虽然归顺于他,他也调动任何了各地的新官职。但是那些世家豪强,却十分的强大,隐隐有土皇帝的感觉。

他们兼并土地,拥有大量的田庄,甚至隐匿了大量的佃农。既减少了朝廷税收,又隐匿了人口,更兼他们有钱有粮有人,更有武器器械,完全就是动乱隐患。

陈克复当然不允许这群人的存在,可要是强来,却也不行。思来想去,最后陈克复干脆借助这次借粮,准备直接把这些人逼反,到时就和当年杨坚一样。先逼反,再狠狠的镇压。等到把大部份世家豪强消灭之后,再来安抚,如此一来,世家豪强可除,地方可重归朝廷。

而他,不但可以借着平乱,师出有名,也能把这些世家豪强的庄园土地奴仆通通收回。甚至最后,地方的百姓还不会有人同情那些世家豪强,站到他们那一边去。

就如春秋战国时晋国有位国君对付他弟弟一般,明明恨他弟弟入骨,可却是从来有求必应,最后把弟弟的养的再难填平,引得他走上谋反之乱,然后国君名正言顺,仁至义尽的把他弟弟杀了。还赢得上下称赞,人人说他仁至义尽。

yù先取之,必先予之。

这就是陈克复的计划,引蛇出洞,最后再来一招雷霆万钧,再最后,扔两棵甜枣,即铲除了世家豪强,又不失民心,一举数得。

现在一切都已经准备好,就等着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河北世家豪强们跳起来表演了。!。

第549章改元共和

北方连续下了几场雪之后,大业十一年也终于要走到了尽头。

按照朝廷颁发的诏书,过完这个寒冷的腊月,明年朝廷就要改元共和,是为共和元年。对于百姓来说,改元不改元倒没多大关系,但是看到多灾多难的大业终于要过去,百姓们还是心头感到一阵轻松。

大业终于远去,虽然共和这个年号他们并不太明白,不过也有穷经文士,向人解释说,共和始于周朝。道西周之时,周历王暴虐侈傲,宠幸佞臣,滥杀无辜。国人对厉王不满“谤王”而周历王却让人监视全国,有谤王者杀。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这句名言就是大臣召穆公的劝谏。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国人愤而起义,攻袭厉王,厉王出逃。厉王出奔后1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前凹门,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至周历王死,太子继位才改元。

也有人说,因周王逃后,国家是由诸侯所推之共伯和代天子事,所以年号共和。

不论是召穆公与周定公的共和执政,还是共伯和的代天子事,都是以臣代天子执政。于是河北诸多文人,都暗中猜测,朝廷改元共和,定然也是因自己代天子行事。而且立共和为年号,无疑是向天下隐晦的宣示着这一点。

不过大业也罢,共和也好,百姓却也是管不了这些。

眼看已经到了腊月,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临,虽然说这一年百姓的生活依然水深火热,但是河北的百姓比起往年来,却是又已经不知好了多少倍。

特别是自陈王入关以来,迎太子继位,建北京朝廷。平定河北乱局,剿灭各地盗匪,地方官府重新恢复,百姓们也终于不必四处流离。

再没有人饿死在道边田野,也没有人在冻死寒夜。

不但如此,经过这段时间的忙活,河北北部的这些百姓们,人人都重又回到了乡里,重新均田分地,那实打实的田地到手,虽然还是一片荒芜,等着来年的耕种,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了地,就有了一切。

虽然朝廷还在打仗,可却不再强拉他们从军,也不再来收缴他们最后的一点粮食,强拉他们去运粮服徭役。虽然听说朝廷也缺粮,可是天天都不能吃到混搭着野菜鱼虾的稀饭充饥,每天晚上在寒夜中,能睡在重新搭建起来的小屋中过夜,这对他们来说,生活重又充满了奔头,菜sè的面庞上,展lù出了久违的笑容。

刘炭头是一个刚刚三十出头的汉子,长的如传说中的昆仑奴一般的黑。刘炭头打小就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才长大。八九岁开始,他就靠每天上山打柴维持生活,等到十几岁时,他开始在山上打柴自己烧炭卖。从十余岁,烧到了快三十岁,大家也早忘记了他的本名,人人叫他刘炭头。

刘炭头早年因府兵不足,被征参加过三次征辽,每次都是大难不死。可打了几年仗,除了身上留下的无数刀疤剑痕,他什么也没得到。既没有得到上司赏识,提拨个伙长队副,也没有因作战勇给予财物赏赐。他没有如现在辽东军的那些弟兄们的命好,鼻年他不是陈破军的部下,也没有留在辽东。

他碰上的上司,是个贪冒手下军功,克制部下赏赐的世族出身军官。在他的手下吃粮,能活着回来已经是命大了。从辽东回来后,他的军功赏赐都被上司领了,而一身伤痕的他则被清出了队伍,也许这算的上是那上司唯一对他的好了。

带着一身的伤痕他又回到了老家博陵郡,重新干起了老本行,上山打柴烧炭。回乡后没多久,博陵因皇帝临时驻跸,而被改称为高阳郡。不过这对他的生活并没有半点改变,他依然是个烧炭者。

原本他以为,三征辽东,军功赏赐被上司冒领,这应当算是他遇过最让人愤怒的事情了。可实际上,那却并不是。大业九年,皇帝终于从高阳回了洛阳,原本他以为生活能恢复平静些。可随之而来的是河北的大动乱,高阳郡处在河北的中间位置,不管是河北哪里的盗匪四出劫掠,他们这里总是要被顺带上一二回。

来来去去,他连烧炭也做不成了,他不想自己到死时是一个乱匪,带了砍柴的斧子,他和那些乡亲们四处流离,一年又一年,眼看着河北的土地荒芜,一起逃难的乡亲们不断的饿死、冻死,他也只能无助的伤心。

原以为,他会如那些死去的乡亲们一般,最后再也支撑不住。就倒毙在路边的荒野之中,又或者在某个寒冷的夜晚,就那样无声无息的在梦中死去。

可是没有,也许是参加过三次征辽,也许是因为多年的山中伐柴烧炭,他的身体比大多数人都好。甚至凭着敏捷的身手,他还能不时的打到一两只猎物,大家一起熬汤喝。

辽东军来了,可在最初的恐慌过后,他发现,他们并没有如那些在一个个坞堡中的世族、地主豪强们,所传播的那般。他们不但不是来毁灭河北,反而是给河北人带来了希望。辽东军兵马强壮,铠甲精良,甚至粮食丰富。

他们不像那些坞堡中的世家、豪强们一般的讨厌驱赶他们这些流民,反而聚拢安抚他们。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吃,还给他们田地,让他们互相帮助重新搭建房屋。

已经三十的炭头,这些年本来一直是一个光棍。这几年流离之时,与他一起的那些乡亲中,很多人都是靠着他才活了下来。当初就有不少年青未嫁的姑娘,想要与他一起在这乱世中搭伙过日子。可他总觉得生活无望,不愿意接纳。

等到终于又回到乡里,他也如大家一般,分到了从没有过的田地。

甚至他的房屋,也不是普通的草屋,而是由那些感jī他的乡亲们合力帮他搭建的大木屋。有田有屋,缺的只是一个女人和孩子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