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之乱臣贼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视农桑。农桑乃是国之根本,农桑不兴,国中无粮,朝廷若是没有粮食,一旦有朝中有急事,没有粮食,那不就是天下大乱了吗?所以农桑绝对不能出现问题。”

“老大人这话,说的倒是轻巧,只是现在老百姓都已经去经商了,去作坊劳作了,有多少人愿意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呢?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早就不愿意了,早就想着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内,赚取更多的金钱,用最简单的方式,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萧瑀不屑的说道。语气之中对裴世矩的说话很是不满,见过和稀泥的,但是在这样的大事情上,却不喜欢裴世矩也和稀泥。

“呵呵!萧老大人这话可是误会了。”裴世矩笑呵呵的说道:“老百姓之所以放弃农桑,不过是利益而已,他们种植农桑是没有利益可言,既然如此,何不种植农桑,朝廷予以补贴就是了,而且老夫以为,能经商,能进作坊的,却是很少一部分。只要有利益,天下的人都会继续经营农桑的。”

“老大人所言甚是,既然有经商的,那就有放弃耕地的,朝廷可以允许这些人租种那些不需要田地的人家,只要交上少量的租子,就能种植农桑,这也是一条道路。”韦园成也笑呵呵的说道。他现在韦氏重视商业,商业所得到的利润占据着绝大多数,一旦李信要抑商,对于韦家所产生的损失是巨大的,第一个不想李信走老路的人就是韦园成和关中的那些利益既得者。

“造成农民不喜欢种植农桑的就是农业获得的金钱太少,属下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第一,就是朝廷每年在秋收的时候进行高于市价进行收购,让老百姓赚取金钱,朝廷也能收到更多的粮食,第二就是种子,朝廷不是成立了格物院吗?丞相何不让格物院的人研究一下,能不能提高粮食的单产量呢?”裴世矩双眼一亮,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目光闪烁,盯住李信说道。

“种子?”李信点了点头说道:“南方现在都能一年三熟了,一方面是气候的缘故,但是北方若是种子好的,也能一年两熟,种子是很重要。”李信心中却是叹了口气,后世为什么能重商,那是因为天朝根本就不愁市场上没有粮食,不但天朝自己高产粮食,就算是在世界上,也是有种粮食的地方,所以才能重商,可是李信这里,想要走这条路,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六百五十章 民间'

关中沃野千里,自从前朝秦国的郑国渠横穿整个关中的时候开始,关中就成了中原有名的粮食产地,就算是到现在,关中平原还是养活了不少人,眼下已经是六月尾。许多稻田里的水稻已经茁壮成长了,因为今天的雨水比较好,所以今天的水稻看上去比前几年要好的多,在田埂之上,不时的可以看见不少的庄户佃户在伺候水稻。这是在收割前,最后一次灌溉,田边不时的传来一阵阵哈哈大笑声,这种声音是充斥着对丰收的喜悦。

因为减租减息的缘故,这些水稻有一半都会成为佃户自己所有,剩余的部分或者是国家购买,或者是交给地主。所以这些老百姓脸上都是露出了笑容。

远处飞奔而来一队骑兵,为首之人面色英俊,身披大氅,在他怀里,还抱着一个粉妆玉琢的小孩,头上也戴着一顶小毡帽,正好奇的望着眼前的一切。

“丞相,这片地是位于渭水南岸,因为今年雨水充沛,所以看上去水稻倒是成长的很不错。”在年轻人身边,还有一个中年书生正陪同在一边。能当得起如此称呼的,普天之下,也只有李信才能拥有,这一行人正是李信前来,跟在他身边的除掉杜如晦等人之外,还有李承宗,小小年纪也被李信带了出来,看看民间的辛苦。

“克明,你发现到这些水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李信从马上跳了下来,然后将李承宗抱了下来,放在地上,手中的马鞭指着身边的水稻说道。

“这个,属下对此并不熟悉。”杜如晦微微尴尬的摇摇头说道。他虽然学究天人,但是也只是对政务上,而不是对农业方面。实际上,不光是杜如晦等人,就是其他的人对农业也不是很熟悉,虽然是以农为本。可是要深入民间,了解如何种田,还是差了一些。

“父王,您知道如何种田吗?”李承宗仰着小脑袋好奇的询问道。

“我当然了解。”李信笑呵呵指着眼前的田地。说道:“虽然这些稻田种的是密密麻麻,但是这样对水稻的生长并没有什么好处,一颗水稻的茁壮成长,恩,最起码两颗水稻要有一尺的距离。保持双方的空隙,才能吸收到土壤中的肥料,嗯,克明,你看看,眼前得这种水稻生长方式是最简单的种植方式,没有采用任何肥料,基本上是靠天收。”

“这位公子,那哪里找到这种肥料呢?”远处的几个老人听见李信的交谈,虽然看着李信身着不俗。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但是还有人壮着胆子询问道。毕竟此事关系到自己来年水稻的收成,关系到一家人的饭碗,不得不壮着胆子询问道。

“人、牲畜的粪便都可以。”李信哈哈大笑道:“这才是天然的肥料,在水稻刚刚种植的时候,可以撒上一些,就有利于水稻的成长了。”

“这个?也行?”老人一阵迟疑,毕竟粪便乃是污秽之物,撒到稻田里,会不会太过于荒唐了。众人顿时一阵迟疑。

“老人家。我家公子学究天然,说的肯定是有道理。老人家明年若是种稻的话,可以试试看。”杜如晦也不知道李信说的可有道理,但是还是跟在后面认真的说道。

“老人家。那是筒车吧!”李信望着远处的筒车,这应该是比较古老的水车了,一个巨大的轮子上装着竹筒,一部分进入水中,看上去极为高大,或是用人力。或者用牛力,当然还有水的力量,带动木轮转动,吸取河水,灌溉土地。

“公子果然是精通农事的人。”几个老人相互望了一眼,忍不住说道。

“此物虽然不错,但是所耗费的力量太多,而且吸取不了多少水。我有一物,可以帮助你们吸取更多的水分,而且还不用受到地形的限制,只要有水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做到。”李信笑呵呵的说道。这就是来自后世的强大之处,知识爆炸时代,虽然不能发明枪炮,但是有些远离还是很明白的。

“快,拿纸笔来。”杜如晦心中也很惊讶,他见识过李信行军打仗,见识过李信治理天下,但是却不知道李信还会伺候农活。

“呵呵!这让我写字可以,但是让我作画却不行,克明,这样吧!我们到前面的村子里,找几个木匠,我指点他们,让他们做出来,你然后画出来,命各地发到各地去。”李信笑呵呵的拒绝道。

“是。”杜如晦心中很激动,他知道李信今天之所以来到民间,看看民间的农业,还是受到前天韦园成、萧瑀等人的争论所影响,想着增加农业收成的主意,才会亲自来到田间,寻找办法。

“几位老人家,不知道这附近谁的木匠最好?”李信笑呵呵的说道:“不如让我们共同做出一架龙骨水车来,怎么样?”

“公子真是善人,高高在上,却为我们考虑,岂能不答应,走,走,去村头,老张家的手活还不错,这方圆十几里的木工都是他打出来的。”刚才说话的那个干瘦老者拍着大腿说道。

“走,那感情好。”李信笑呵呵的牵着李承宗说道:“老人家,今年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家里有饭吃吗?”

“饭?能有口粥喝就不错了。”那个老者哈哈大笑道:“这还得托丞相的福,若是以前,连口粥都没的吃,现在餐餐都能喝碗粥,然后填充一些野菜,这日子比以前要好多了。”其余的人也都点了点头。

“这还不够啊!天天喝粥,如何能劳作啊!”李信微微有些感叹道:“看样子,朝廷对老百姓的扶持还是少了许多。”

“你这位公子,这话老汉可不敢苟同。丞相贤明,爱民如子,才会有我们今日的太平日子,以前莫说是粥,就是野菜也难得一见啊!我们能有今天,得多谢丞相,可惜的是,我们这些下人是见不得丞相,不然我老汉肯定会给丞相磕几个头。”刚才那个说话的老汉却是不满的朝李信瞪了一眼,朝还长安方向拱了拱手,大声的反驳道。

“好,好,是晚辈说错,说错了。”李信听了是哭笑不得,没想到自己说自己的不是,反而被人给教训了,这样,不过就是这样,也让他心里面舒服了很多,他来民间虽然是为了农业之事,但是也未尝没有听听民间心声的意思。

“小老儿以前没有地,嘿嘿,那个时候,哪里有什么地啊?都是别人的,现在不一样了,蒙丞相大恩,为了分了田地,这日子才有了盼头,现在每餐都有粥喝!等到明年,想着每餐都有饭吃,都有白面馒头吃,那日子才叫好呢!”老汉很得意的笑着,声音中充斥着生活的希望。

“老百姓是容易满足的,只想着每餐有馒头吃就可以了。”李信听了之后,不但没有任何喜悦之色,反而对杜如晦说道:“相反,我们有些人却没有注意到这些,锦衣玉食,相比较他们而言,我们这些人已经是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臣等惭愧。”杜如晦也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承宗,你看到了老百姓现在过的日子吗?以后多用脑子思考问题,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你才能长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你对老百姓好,老百姓是记在心里面的。”李信叮嘱李承宗说道。

“嗯。”李承宗点了点头,只是目光深处还是露出不解之色,显然对于这样高深的问题,他还是大不清楚,倒是身后的杜如晦却是叹了口气,这句话中,包含着李信的治国理念,何尝不是对下一任帝王的慰勉和期望,只是可惜的是,李承宗还是小了一些,以后能不能对得起李信的希望就不知道了。

“老人家,听说,村里有许多人都进城,加入小作坊去赚钱去了?”杜如晦忽然询问道,李信也是双眼一亮,望着老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