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的到来。
温故而知新,不要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历史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今天容颜的美丑。昨天的昏庸腐败,便是今天贪官的祖师,世界上没有新鲜事,所有的不过是历史的重复。昨天变法的阵痛,强国的血祭,依然留存于今天中国的改革之中,呼唤着英雄豪杰。
作品相关 烟蓑雨笠我独行
烟蓑雨笠我独行-读石之轩《黄花赋》
作者:闲云牧鹤
自鸦片战争后,泱泱大国的雄风如昨日黄花,帝国如同垂死的巨人,虽做着无济于事的挣扎,但无法挣脱末日来临前的动乱,有为的国人,乱世的无赖都想在这个历史的交错处,竟欲探险,寻找未来中国的道路。作者就是贯穿了这段历史后,在阅读了大量近代人物的文集、奏疏、日记、书信、行状、年表、家谱,以及形形色色的晚清稗官野史、笔记杂谈中,穷首皓经,不吝精力开始了《黄花赋》的艰难创作过程。他像一个跋涉在沙漠中的独行客,不断穿越一座座无尽头的沙丘,寂寞和空寥让他窒息;但沙漠中的一汪汪绿洲也让他欣慰,促使他在稿纸中编织着梦想。殚精竭虑耗时两年完成了历史小说《黄花赋》,几经周折终于在2006年付梓出版了。
《黄花赋》场面宏阔,全景式展示了甲午战争到共和前夜社会不同阶层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风云变幻;多角度演绎了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等形形色色人物的抗争和感情纠葛;揭示了共和与封建,维新与保守的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沉浸其中不醒,常常有身处一百多年前的时空幻觉。其雄浑的气势,疏朗的线条,令人不由想起三国演义。
《黄花赋》作为历史小说不仅仅是向人们重述一段过往的历史,也不仅仅是为某个历史人物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而是要写出历史的真谛,为古人画像,让今人照镜。使今人从作品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氛围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从中更多地领略传统文化的精粹。
《黄花赋》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虽然场景宏大,波澜壮阔,但细微处并没一笔带过,而是通过研读史料笔记等方式,在熟悉和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情等的基础上,对人物场景的细节进行周密的设计,细微处依旧逼真,栩栩如生。
《黄花赋》有鲜明性格形象的人物就有近100多个,其他的小人物更数不胜数了,无论是作为小说主干人物的帝王将相,共和英雄,才子佳人,还是名不经传的贩夫走卒,推车卖浆者,都被作者赋予了符合人物身份的场景和语言,游刃有余地把他们的全部情感和内心世界披露给读者,从深层次上展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人们不甘寂寞,努力进取,意欲在险恶的历史舞台上一展丰姿,力图在历史的狂澜中立稳脚跟的历史画卷,把动乱时代国人的不同心态浓墨重彩地描摹出来,让人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思考,并拷量自己的灵魂。
历史小说该怎么写才好,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是更偏重历史还是偏重文学?作者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后,定位为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大的方面,尤其是牵扯到历史的本质、基调上不能有悖于历史。依仗丰富的原汁原味的原始素材,酿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把历史小说的沧桑感,凝重感把握的恰如其分。与此同时作者还注重把枯燥乏味的史料,原本僵卧的文字,用鲜活的语言,让它们一个个地站立起来,汇合成一幕幕生动热闹的舞台剧。通过对历史的再创作,给史料注入精气神。读史者可以找到自己的所需,读小说者也可以在此其乐融融道古今。
《黄花赋》底蕴厚重,场景恢弘,怎奈笔力不逮,只有些粗浅的感性认识,作者读者故妄听之也罢了。
作品相关 呕心沥血为哪般
呕心沥血为哪般——也说《黄花赋》
转自:218。77。75。134/ghnc/dispbbs。asp?boardID=134&ID=38762&page=1
作者:箫古
《黄花赋》还没有读完,只读到前二章。第一次,读了小说之后不知说些什么,因为心中装满了感慨。大凡在论坛写字的人,都是热爱文字的。但是,能够潜下心来,写一部洋洋几十万言的历史小说,却绝不是简单的热爱文字的事情。
近代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其间事件及人物多为人们所熟悉,可是把这些人和事用小说的形式串起来,让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风貌,却绝非易事,而且极易费力不讨好。历史上已有定论的事件,如何突破?已有定形的人物,如何刻划才丰满可感?读历史小说,读者希望的是既读出真实的历史,又读出文字中的文学趣味。所以非有大的气魄,不敢作此尝试。
石之轩的气魄,让我佩服。读过之后,不仅为这部作品体现的历史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结合而折服,其中的人物,通常是寥寥几笔,就刻划得形神兼备。那些历史人物的语言,都各具特色,并符合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
其中有一段,是康有为的话:“……唉,群臣既是奴才,大清的存亡与否又何必操心,大不了换个主子照样当奴才;百姓既是草芥,任人践踏,自己的生死尚且顾不了,又岂能与践踏自己的人一心,共保大清?”我不知道这段是康的原话,还是作者的创作。如果是原话,难为石之轩能找到,它极为有力地说明了康有为见识的先驱性。如果是作者的原创,那么,作者是深谙封建痼疾和康有为思想的人,当得写近代历史小说之任。
近日事多,小说没有看完,还请石之轩见谅。草就这些浅见,但愿没有损害了作品的风采。
正文 引子 泪眼望江山,哭罢依然
一八九五年四月二十日,赴日议和的全权代表,七十三岁的李鸿章从日本议和归来,乘轮船驶入天津大沽码头。大沽炮台上炮声隆隆,向他致敬。岸上,直隶的官员列队迎接,军兵如林,举枪敬礼。李鸿章头骨中还嵌着日本浪人的枪弹,脸上裹着绷带。听见礼炮声,看见岸上恭迎的人众,他满面羞惭,低头长叹说:“一世勋名,至此扫地矣!这是我此生的奇耻大辱,永世难忘!”随行的长子李经方问:“爸爸,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何我们竟打不过小小的日本?”李鸿章仰天无语,半晌方摇头说道:“几十年来,文娱武嬉,荒唐奢靡,又以大国自居,轻于一掷,如此焉得不败!”
上岸之后,李鸿章称病躲入天津寓所,却将自己画了押的《马关条约》让随行参赞伍廷芳带往北京,呈光绪帝签字用玺。伍廷芳乘火车进京,将条约经军机处呈入宫中。年轻的光绪皇帝见了条约,泪流如雨,哭倒在御案之上。时恭亲王奕祁,帝师翁同龢在侧,也一齐下泪,痛哭失声。
《马关条约》共21款,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2。中国割让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准日本人在此设立领事馆。5。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6中国政府不许逮捕为日本军队在情报等方面服务的中国人。
因为甲午之战大清的惨败,所以才有了《马关条约》。李鸿章在日本时,已将条约全文电传北京呈皇帝御览,但光绪此次展开条约文本,还是禁不住悲从中来,心如刀割。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地大物博、四万万国民的大清竟然打不过弹丸岛国日本,陆军惨败、海军惨败,日军横行直进,大清的军队节节败退。泱泱中华上国,因甲午之战而颜面扫尽,其自上而下的腐败怯弱愚顽颟顸等等毫无遮拦的暴露在世人面前。但二十四岁的光绪皇帝正年轻气盛,怎甘心就如此签了这一纸屈辱的条约,他将条约掷到一边,传令发电给天津的李鸿章,命他再与日本协商赔偿金额。白银两亿两,这个数字是大清年总收入的三倍,如此巨大的金额从何处去筹措!
但李鸿章拒不听命,回电说:“如此时仍犹豫延宕只会导致与日本的决裂。而且一人口中难说两样话,反复不定,徒惹外人耻笑。”
光绪无法可施,仰天呜咽,泪流满面。
此时马关条约的内容已传了出去,反对签约的电报雪片一样从各地飞往北京。两湖总督张之洞急发密电,主张立刻与英国或俄国订立盟约,共抗日本。两江总督刘坤一则坚决要求与日本死拼到底,哪怕苦战十年、二十年,决不能屈服认输。此外,侍读学士文廷式、冯文蔚、户部主事梁题确、山东巡抚李秉衡、吏部主事王荣光、刑部主事徐鸣泰,贝勒载洵等数百大小官吏,也纷纷上折子反对割台、辽之地。而台湾、辽南的人民聚众惊骇,哭声达于四野,发誓决不屈从倭贼。台湾的官吏驻军一齐通电,说朝廷若决意割台,则全台军民唯有与倭贼血战到底,誓不从贼。与此同时,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齐声痛骂李鸿章卖国,要朝廷立杀李鸿章以谢国人。大家不能骂皇帝,更不能骂太后,便大骂李鸿章,说他畏敌怕死,卖国求荣,和秦桧蔡京之类奸臣一样,卑鄙无耻之尤,偷安避战,导致军无斗志,让倭贼得势猖狂,致使我堂堂中华受辱于倭人小邦。
李鸿章在天津的寓所里,听见天下滔滔不绝,皆是斥骂之声,冲冠大怒,拍案而起,大声叫道:“我以一人之力而战一国,虽败犹荣!只可惜在广岛未能死于日本浪人的枪弹,遂为无知竖子所辱。但李鸿章岂是惧骂之人,天下愚夫愚妇的舌头,便能骂死我李鸿章吗!”
恰如给李鸿章的话做注脚一般,此时大清的两广总督衙门给日本国行文,索要日军在战时拖走的“广丙号”战舰,说此舰系广东所有,甲午之战广东并未参与,因此不得以广东舰为战利品。日本人接文后哈哈大笑,将文书扔在一旁,置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