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象征主义的文学主张。法国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1811—1872)在《〈阿 

  贝杜斯〉序言》(1832)和《<莫班小姐>序言》中明确反对“为人生而艺 

  术”,声称艺术本身就是目的,甚至认为“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就不再 

                                                                   ① 

  是美的了”;“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真正称得上是美的” 。美国作家爱 

  伦·坡 (1809—1849)在《创作哲学》(1846)和《诗的原理》(1848)中 

  极力强调诗歌不属于现实而属于“彼岸”的“神圣美”,认为表现它主要只 

  能用文字的含义、音调和暗喻,“它对于道义或对于真理,都没有任何牵连” 

  ②。英国美学家约翰·罗斯金(1819—1900)在《现代画家》第一卷(1842) 

  及其他美学论著中,更集中探究了艺术和美的问题,认为美是改造世界的伟 

  大力量,他自己更被人称作是“美”的使者。 

       不过,作为一个有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和代表性刊物的文学运动,唯美 

  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繁荣兴盛期则都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90 

  年代末,出现了以英国作家温伯恩、佩特、王尔德为代表的后期唯美主义文 

  学。同时期,还出现了以法国作家魏尔伦、兰波、马拉尔美为代表的前期象 

  征主义文学。20世纪20—30年代又出现了以爱尔兰诗人叶芝、法国诗人瓦 

  雷里和美国诗人艾略特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前,在 

  英国先拉斐尔派的推动下,欧洲虽于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前期唯美主义文学运 

  动,并产生了英国作家但丁·迦百列·罗塞蒂(1828—1882)的长诗《神女》 

   (1850)和法国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的诗集《珐琅和雕玉》(1852)等唯 

  美主义诗作——前者描写诗人的亡妻在天堂眷恋人寰,充满神幻和灵肉合致 

  色彩;后者专注写景咏物,只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作脱离社会时代的抽象赞叹 

  ——但声势、影响都不够大。至于象征主义文学,这时期尽管也出现了美国 

  作家爱伦·坡的充满恐怖、忧郁和象征色彩的作品 (如小说《黑猫》1843、 

  名诗《乌鸦》1845)及法国帕尔纳斯派作家勒孔特·德·李勒(1818—1894) 

  的某些悲观、虚幻诗作(如《古诗集》1852、《蛮诗集》1862),但还处于 

  萌芽状态,没正式形成一个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在欧洲,这时期这类文学的 

  主要代表,是作为象征主义文学先驱的法国诗人查理·波德莱尔(1821— 

  1867)及其诗集《恶之花》(1857)。 



① 赵澧、徐京安主编: 《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6、44 页。 

② 伍蠡甫主编: 《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501 页。 


… Page 60…

     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是这时期部分作家的创新意识和忧郁情绪的 

艺术体现。它们都否定文学的思想性和理性思维,而看重文学的艺术方法和 

表现形式。但唯美主义因强调“艺术至上”,认为艺术应完全脱离或超越社 

会人生,故其作品多一味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专事文字雕琢,耽于美感 

享受,常流于纯形式主义的窠臼。而象征主义文学因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 

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表现存在于意识与下意识之间的“理想世界”, 

故其作品重暗示启发而轻客观描写,常用象征、隐喻和自由联想等手法,借 

主观的某种客观“对应物”来显示作品的主题思想,以致往往更带朦胧神秘 

的色彩。 


… Page 61…

                                    2。波特莱尔 



       法国诗人查理·波特莱尔 (1821—1867)是既有艺术理论又有艺术实践 

  的欧洲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生于巴黎,幼年即父死母改嫁,由具有专制 

  作风的继父欧皮克将军养大,从小便憎恶资产阶级的传统道德观念,追索抒 

  情诗般的梦幻境界。他青年时期即才华出众,跟作家、艺术家交往甚密,但 

  又一直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早年热心政治, 

  曾参加过1848年二月革命的街垒战,但对革命的意义并不理解,1851年路 

  易·波拿巴政变后,便完全脱离政治,声言“从此不介入人类的任何论争”。 

  他从50年代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恶之花》(1857)、散文诗集《巴 

  黎的忧郁》(1869)、论著《人为的天堂》(1860)、美学论集《美学管窥》、 

   《浪漫派艺术》(1868),以及爱伦·坡作品翻译五卷。他因出版《恶之花》 

  和泰奥菲尔·戈蒂耶的专论而蜚声文坛,但健康状态却每况愈下,生活状况 

  也日益穷困潦倒,常破衣滥衫彷徨于巴黎街头,借鸦片和大麻以麻醉自己, 

  终于在1866年昏倒失语,翌年病逝。 

       波特莱尔生活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发展的时代,他厌恶传统,不满现 

  状,但又浪荡不羁,找不到正确出路,始终处于苦闷、彷徨、落拓、绝望的 

  境地。因而他只能用忧郁、悲愤、甚至是病态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和反映 

                                                                             ① 

  现实。他自称是“悲哀的炼金术士”,其写作任务在“发掘恶中之美”。其 

  作品,实际也都是悲愤的记录,社会丑恶的记录或个人生活失败的记录,被 

  认为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之花”或“丑恶之花”。他的代表作《恶 

  之花》在当时虽招致了保守评论界的众多贬抑,但进步评论界却始终给它以 

  高度肯定——朗松称作者为“强有力的艺术家”,雨果说这些诗篇是“高空 

  中闪耀的星星”,高尔基说波特莱尔“生活在邪恶中却热爱着善良”。 

        《恶之花》共分六部。第一部《忧郁与理想》描写诗人想从美的追求和 

  爱的陶醉中消除精神上的忧郁和痛苦,结果归于失败。第二部分《巴黎风光》 

  写诗人转向社会现实,但欺凌、孤苦、麻木、淫乱、黑暗、罪恶的“巴黎风 

  光”,却使他更加忧郁和痛苦。他再转而在第三部《酒》中去寻求慰藉。然 

  而这醉酒世界不过是短暂的“梦的乐园”和“幻境”。于是,他便在第四部 

   《恶之花》中,再转而到罪恶中去体验生活。他审视过种种卑劣情欲、罪恶 

  诱惑、变态性爱、放纵淫欲……,对生活更进而感到绝望。在第五部《叛逆》 

  中,他曾向上帝呼吁给他以“力量和勇气”,但上帝竟也无动于衷。于是他 

  诅咒上帝不公,颂扬撒旦扶弱锄强,并表示愿与这个反叛的天使一道怜悯穷 

  苦,秉公处事。最后,疲惫不堪的诗人只得在第六部《死亡》中向“死亡” 

  寻求解脱——遁入另一世界去继续探索理想世界。 

       诗集给人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城市赤裸裸的丑恶图像,同时也展示了 

  一个生活在这一城市中的诗人的热爱着善良的灵魂。它是一部对资本主义社 

  会丑恶进行深层揭露的作品,又是一部因找不到出路而只得带着虚妄和颓伤 

  情调转向盲目抗议、沉醉和死亡的“不断探求”的心灵记录。诗人从基督教 

  的“原罪”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美好、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作 

  恶为非,原是不费力、极自然、而又不能自己的;只有善却始终是人为的产 



① 转引自本间久雄:《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开明书店1928 年版,第292 页。 


… Page 62…

       ① 

  物”。从而否定以善为内容的诗,要求发掘“恶中之美”,写作以恶为内容, 

  并从中引出道德教训的诗。这样,他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层揭发、绝望 

  反抗和对劳苦大众表示由衷同情的同时,不仅能一反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 

  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去描写一具腐烂恶臭的“兽尸”,或把爱情 

  追逐形容为“蛆虫围住一具尸体”;且能从潦倒、沉沦、不幸者身上,发掘 

  出常被人们遗忘了的道德“美”(见《赠赭发女丐》、《七老人》、《亚伯 

  与该隐》、《告撒旦文》……诸篇)。不过,由于作者崇信世间万物多存在 

  着内在的呼应关系,惯于把客观世界看成是内心主观世界的隐喻和象征,致 

  使作品常集中去描写主观的客观“对应物”,显得唯心、神秘而晦涩。 

       总之,波特莱尔给西方现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指导思想、表 

  现手法和题材范围方面,他的诗歌都成了法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分界 

  石。他不仅是欧洲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而且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鼻祖之一。 



① 伍蠡甫主编: 《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226 页。 


… Page 63…

                   3。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源流和特征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先后在英、法、德等国开展,工业 

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工人运动逐步从经济斗争变为政治斗争,从破坏机器发 

展到举行罢工、示威游行、武装起义,以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一种 

反映和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文学,也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开展了罢工斗争。1844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