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我们就车与马、车的部件和马饰、战车和步行等几个问题分别叙述。舟船一项则从略。 
  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是用马牵引的。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又《雍也》:“子曰:‘赤(公西华)之适(往)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又《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兵车,当然也是用马拖的。 
  用马驾车,可能经历了用两马的阶段,但从文献上看,应该是以驾四马为常。出土的车、马也以四马一车(“驷”)为多。例如《诗经》即多次描写四牡(公马)驾车的情况: 
  《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戎车:兵车。详下。业业:壮健的样子。) 
  《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彭彭:有威仪的样子。鸾:车铃。详下。) 
  《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彭:邑名。介:马所披的甲。旁旁:同彭彭。)驾四马叫驷(sì,四),驾三马叫骖(cān,餐,)驾两马叫骈(pián,偏阳平)。 
  《小雅·采菽》:载骖载驷,君子所届。(载:始。所届:指车服的最高标准。) 
  嵇康《琴赋》:“双美并进,骈驰翼驱。”(双美:指和声的两音。翼:像翅膀那样。)骈字当驾两马讲,不见于先秦典籍,这说明当时驾两马的时候很少。但是这绝不是说根本没有两马的车。《左传·哀公十七年》:“大(太)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衷甸为一根车辕的车。两牡,指用两匹公马拉,这是诸侯的卿平时所乘的车。说两牡而不说骈,是当时还没产生专用名词。《汉书·平帝纪》:“四辅、公卿、大夫、博士、郎、吏,家属皆以礼聚,亲迎立轺(yáo,摇。小车)并马。”并即骈。 
  据说夏代以六马拉车(见《荀子》、《公羊传》、《白虎通》),但无实物证明。大约到汉代,才出现了六匹马拉的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这大概是仿古的结果而并不是从车马的实际应用考虑的。《史记·袁盎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有钱人不坐在堂边,怕瓦掉下来。垂:边),百金之子不骑衡(楼栏杆),圣主不乘危而徼(同侥)幸。今陛下骋六騑(fēi,非),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騑有时指驾在两边的马,这里的六騑则是指六匹并驾齐驱的马。又《吕后本纪》:“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即文帝)于邸。”法驾为天子所乘车的一种,应驾六马,文帝在霸陵所乘的也就是法驾。在春秋时代,乘六马还是非礼的。第一编中所引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写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而遭刖跪批评,原因之一就是驾了六匹马。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严格。《列子·周穆王》:“[王]命驾八骏之乘。”周穆王是天子,却用八马。《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翟王子羡给齐景公表演一车驾十六马,晏子说:“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双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乐之。国必众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此非御下之道也。”所谓用马数倍即按一车四马计算的。在当时制车、道路等条件限制下,四马为最实用。 
  古代的马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一般是两匹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骖马。《诗经·郑风·叔于田》:“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xún,寻。实在)美且武。”又《大叔于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两骖加两服,大叔所驾为驷。骖马类似现在牲口车的“长套”,马不用辕驾驭,而用皮条与车体相连。《左传·成公二年》写齐顷公所乘的车被晋国的韩厥追赶,“将及华泉,骖挂(同挂)于木而止”。这就是因为骖马在外,驾马的皮条较长而外露的缘故。 
  古人在室外尚左,所以如果需要解下马来另作他用就解左骖,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阳处父(晋大夫)追之(指被晋俘获又释放的秦大夫),及诸河,[秦人]则在舟中矣,[阳处父]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秦大夫)。”《史记·管晏列传》:“越石父贤,在缧绁(léixiè,雷榭。指牢狱)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这是对国家法令的尊重。《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齐]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庄贾,齐景公宠臣,因迟到被司马穰苴斩了),驰人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赶车人)、车之左驸(同拊。fù,富。夹车木)、马之左骖以徇三军。”这是对军法的尊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解左骖而盟于河。”这是为了杀马以盟,用左骖是对河神的尊重。古代驾车的驭手在车箱的正中或左边,释左骖也比较方便,不妨碍继续驾驭。 
  因为以四马为常,所以古人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马。《论语·季氏》说“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只是说他有四千匹马,也指他有一千辆车。一车为一乘,说到多少乘也就意味着多少组与之相应的马。《国语·晋语》:“秦后子来仕,其车千乘;楚公子干来仕,其车五乘。”千乘言后子富有,五乘言公了干贫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文公为公子时出亡在外,“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有二十套车也就有了相应的其他财富,因此他安于齐而不想奋斗了。又《襄公二十二年》:“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楚人患之,王将讨焉。”由于同样的理由,楚人从观起无缘无故拥有大量车马而感到了子南把持国柄培植个人势力的威胁。乘既然常与“四”这个数字相连,所以也就可以作为计数之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写秦军打算偷袭郑国,中途遇到郑国商人弦高,为了让秦军产生郑已有备的错觉,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乘韦,既四张熟牛皮。 
  古代的达官贵人都要乘车。《汉书·董仲舒传》:“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背、挑重物),小人之事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有男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者也,晏子其一焉。”有车百乘即大夫之家。同篇中还有晏子的一句话:“有车之家,是一国之权臣也。”车,已经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部分,因此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制度作出规定,任何人不得僭越。另一方面,该乘车而不乘也是为礼制和社会舆论所不允许的。《论语·先进》:“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死,颜路(颜渊之父)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外棺)。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孔子的儿子)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从大夫之后”是谦辞,孔子这时正作鲁大夫,大夫就必须乘车。《史记·范睢列传》:“范睢曰:‘……睢请为见君于张君(张禄,范睢自己的化名)。’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睢曰:‘愿为君借大车驷马于主人翁。’”“固不出”即“当然不能出门”,不是须贾的双足不肯沾地,而是身份的限制,他这位魏国的大使不能丢魏国的面子。 

  二、车的部件和马饰 

  1.车的部件 

  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木板或栏杆可以凭倚,叫荩▂ǐ,乙)。前边的横木可以手扶,叫式,通常写作轼。行车途中对所遇见的人表示敬意就扶轼低头,这个动作也叫轼。《论语·乡党》:“见冕者与瞽者(盲人)虽亵(熟悉)必以貌(以表情致礼),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版:指国家档案)。”《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再进一步,对所尊敬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也要轼,《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客段干木,过其闾(lǚ,驴。里巷的大门),未尝不轼也。”《礼记·曲礼上》:“式路马。”路马是天子的马的专称。敬君兼及其牲畜,未免太过分了。《万石君列传》:“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万石君以敬慎事上著称,但见到主子的马而“式”,被作为恭谨过人的例证写出来,说明别的臣子并不都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