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大地的永恒之声-泰戈尔及其创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民族诗体的继承者,又是新诗体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对散文诗的探索,是从1912年把自己的几部孟加拉文诗集选译成英文《吉檀迦利》开始的。翻译时,他抛弃了原文的格律,把诗译成散文,却保留了诗的情韵。它的成功促使诗人以同样的方式翻译出版了七部英文散文诗集,影响遍及世界各国。

  翻译英文散诗的巨大成功,使泰戈尔更加坚定了走一条独持的创作之路的决心。随即他便开始用孟加拉文创作散文诗,“不保留诗歌格律明显的抑扬顿挫”,“赋予孟加拉散文以诗的情韵。”

  给孟加拉文散文诗赋予美的形式、美的光彩。

  英文散文诗和孟加拉文散文诗

  1919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第二次高潮。泰戈尔开始用孟加拉文写作散文诗。诗人的一位友人曾经在回忆录中谈到,当泰戈尔听到英国军队镇压旁遮普的阿姆利则城的群众,并实行军事管制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如此之强烈,致使他病倒了。医生命令他卧床休息。有一天晚上,他叫我第二天不要去看他,可是第二天一大早我还是去了。当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我看到他正坐在桌边。原来他一夜都没有睡觉,刚刚写完给英国总督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抗议这种残酷的镇压,并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信寄出之后,泰戈尔就完全恢复了健康,而且觉得自己更加富有生气。就在那一天,他开始创作最优美的散文诗,后来都收在 《随想集》里。”

  《随想集》中的散文诗,属于诗人的最初尝试。他后来说,“他想说的东西”,“其他形式不能表达”时,就写成了散文诗。但他对最初的尝试之作,还是感到没有把握。他曾请求诗人奥婆宁·特德拉娜达也来尝试写散文诗,看了奥婆宁·特德拉娜达的散文诗后,他感到不够理想,“语言太繁复,显得不够简洁、凝练”。所以他在一九三二年再次进行创作实践,写了《再次集》。

  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坚定执着,永不满足。继《再次集》之后,诗人在三十年代又创作、出版了三部与《再次集》风格相类似的散文诗集,即 《最后的星期集》、《叶盘集》和《黑牛集》。他非常重视散文诗这种新的诗体,把它们比喻为诗歌“庭园里的鲜花”。

  泰戈尔的英文散文诗,主要是诗人自己翻译、创作或生前自己认定的八部诗集。这些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时间有一个大体范围:印度1908年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失败以后,1919年开始的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以前。这一时期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低潮时期,却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他的这八部英文诗集,都是从不同的孟加拉文格律诗中译出的,在翻译过程中,他有时把几首诗合成一首,有时又对原作作了一定程度的增删。从而使之在译成英文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表现了诗人特定的思想和感情,也体现了诗人新的艺术创造。

  1912年春夏之间,泰戈尔从自己的孟加拉文诗作中选译而成 《吉檀迦利》,并在当年于伦敦出版,这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英文散文诗集。紧接着,泰戈尔在1913年译成了《园丁集》,并在伦敦出版。再后来,泰戈尔又翻译出版了 《新月集》,该诗集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广泛兴趣,成了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

  1916年10月,诗人的又一部散文诗集《采思集》在伦敦出版,共收入八十六首诗,主要译自《妙曲集》、《歌之花环》和 《儿童集》等。它可以说是《吉檀迦利》的续篇。唱的仍然是“生命之歌”,进一步探讨了生命本质。诗中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意盎然的气息。如果说在《吉檀迦利》中诗人对前途的探索和思考有犹豫的话,那末在这部诗集中,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则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并表示要拿起号角、披上甲胄进行战斗:

  我不再沉睡——我将步行穿越阵雨般密集的利箭。

  为创作冲动激励的诗人不懈地耕耘着。1916年,他在纽约出版了《飞鸟集》,共收入三百二十五首诗,其中有译自孟加拉文的,也有一些是他直接用英文写就的。

  1918年,泰戈尔在伦敦出版了《爱者之贻》和《渡口》(《歧路》),前者收入六十首诗,后者收入七十八首诗。它们主要译自《瞬息集》、《儿童集》和《渡口集》。这两个诗集,表现了爱情和人生,探索了生命的有限和无限。它们带给情人的礼物,不是“一件抓得住的礼物”,而是一套生命的哲学。

  《游思集》共收诗九十一首,译自《心声集》、《金帆船集》、《妙曲集》和《随想集》等。1921年在伦敦出版。这部诗集标志着泰戈尔由早期创作的英文散文诗向后期的孟加拉文散文诗的过渡。诗集中第二十一、二十二首诗是直接从《随想集》的散文诗原作译出的。这就使这部诗集又有了新的艺术特色。

  泰戈尔的孟加拉文散文诗,不仅写作时间不同,而且,思想心态也不一样。随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在1930年访问苏联以后,诗人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提高,批判了自己的“爱一切人”的观点,对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有了认识。因此他的孟加拉文散文诗作品中的思想倾向与英文散文诗有明显的不同。虽然他在诗中仍体现生命的哲学,但对生命本体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很少与“神”联系起来,他已不再热衷于追求人与神的和谐合一,而是更多地关注着印度全民族的命运和世界风云的变化。所以,他的孟加拉文散文诗的思想倾向比较明确,也极少有宗教的神秘色彩。

  《随想集》又译《书简集》、《精品集》,1922年出版。共有三十九篇作品,其中散文诗十七首,余下的都是一些寓言、童话和讽刺小品等。我们这里所说的 《随想集》,实际上是指由十七首散文诗组成的诗集。其主要内容是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真理。

  《再次集》共收诗五十首,出版于1932年。它比《随想集》更注重诗的韵律,更具有明显的节奏感,题材也更为广泛。诗集中有一首是诗人的英文译作,即艾略特的《朝圣者的旅程》,译名为《朝觐者》。

  《最后的星期集》,又译《最后的旋律》,共四十六首,发表于1935年,诗集中,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有一时的感兴。其中有一首《致阿米亚昌德拉·查克巴迪的信》,是写自己生日的诗,以真切的感性和深刻的哲理著称。

  《叶盘集》中的诗,先在各杂志和文学刊物上发表,1936年成集出初版,以后出版时又收入1937到1939年的诗作,共十八首。诗集中的诗,有很强的时代意识,表现了诗人对世界风云的关注,其中的《非洲》、《射向中国武力之箭》、《地球》等诗是他晚年的力作。

  《黑牛集》是以诗人晚年住的泥屋的名字命名的。该集共收诗二十首,发表于1936年。这些诗,主要写人生、时空和自然,还有一些是怀念他的嫂子伽登帕莉·黛维的。她是诗人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二十五岁那年突然自杀身亡。泰戈尔曾充满感情地说:“不管世界如何将她遗忘,我却永远不会忘记她。”

  爱的献歌——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曾经在世界各地流传。它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英文散文诗集,并为泰戈尔赢得了世界诗人的声誉。诗集的名字“吉檀迦利”是献歌的意思。诗里那些“你”、“主”、“主人”、“父”、“父母”、“上帝”等等,都是献歌的对象。泰戈尔曾经说,《吉檀迦利》里有“一系列的宗教诗”。这部诗集是用颂神的形式,以纷繁奇特的想象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而贯串整部诗集的思想可用一个“爱”字来概括,所以它是一部爱的献歌。

  《吉檀迦利》的英译本选自《奉献集》、《渡船》和《歌之花环》里的诗歌。事实上,《吉檀迦利》是《渡船》的主题的继续。诗集中的大多数诗歌写的是离别的甜蜜的忧伤,而不是团圆的欢乐。

  《吉檀迦利》承受住了来自各层次读者的反复阅读。它的出版,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西方读者在这部诗集的诗行中看到了一位站在无限面前完全真实的诗人,他既具有孩童的纯真,又具有圣徒的高洁,他奉献了他的全身心,而不只是他本人的智慧与艺术才能。诗集之所以取得如此强烈的的反响,正如一位评论家指出的,是因为这些诗歌“预示了一类在英国也完全可能写得出来的诗作,如果我们的诗人能够作到使激情与思想同样和谐的话。”

  瑞典著名诗人凡尔纳·冯·海顿斯特拉姆在读到《吉檀迦利》时说,“就象饮了一口清澈凉爽的泉水。”冰岛著名作家哈多尔·拉克斯内斯在谈到集中的诗歌在他思想上产生的影响时,这样说到:“……《吉檀迦利》的形式和韵味都给人以一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花异葩的印象……那位伟大的朋友,那个可爱的恋人,那个泛舟河上弹奏琵琶的陌生人——泰戈尔的神是多么令人敬慕啊!”

  对印度读者来说,《吉檀迦利》并不象对西方读者那样代表着“一个崭新的诗歌体系”。他们更多地为这个诗集里包括的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所吸引。《吉檀迦利》中有泰戈尔对大自然的最精彩的描述,有大量绚丽的画面;春天,雨季,月明如洗的夜晚,阳光灿烂的白昼,在这些画面中,神仅仅是为了表现大自然之美的“临时角色”。在一些诗里,神谦虚地站在一旁,让诗人自由自在地与大自然友好交往。

  《吉檀迦利》全集共收有一百零三首诗歌,可分为序歌、主歌和尾声。诗作中有五十余首译自孟加拉文集《吉檀迦利》,其余译自《奉献集》、《献祭集》、 《怀念集》、《儿童集》、《渡口集》、《歌之花环》等,此外尚有几首是从《收获集》、《梦幻集》及剧本《顽固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