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一到无穷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的微粒,叫做中微子。事实上,根据巳知的高速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事实,我们可以断定,这种不带电的轻粒子不能为现有的一切物理仪器所察觉,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任何物质中穿过极远的距离。对于可见光来说,只消薄薄一层金属膜即可把它完全挡住:穿透力很强的X光和γ射线在穿过几英寸厚的铅块后,强度也会显著减低;而一束中微子可以悠哉游哉地穿过几光年厚的铅!无怪乎用任何方法也观测不出中微子,只能靠它们所造成的能量赤字来发现它们!
  中微子一旦离开原子核,就再也无法捕捉到它了。可是,我们有办法间接地观测到它离开原子核时所引起的效应。当你用步枪射击时,枪身会向后坐而顶撞你的肩膀;大炮在发射重型炮弹时,炮身也会向后坐。力学上的这种反冲效应也应该在原子核发射高速粒子时发生。事实上,我们确实发现,原子核在β衰变时,会在与电子运动相反的方向上获得一定的速度。但是事实证明,它有一个特点:无论电子射出的速度是高是低,原子核的反冲速度总是一样(图61)。这可就有点奇怪了,因为我们本来认为,一个快速的抛射体所产生的反冲会比慢速抛射体强烈。这个谜的解答在于,原子核在射出电子时,总是陪送一个中微子,以保持应有的能量平衡。如果电子速度大、带的能量多,中微子就慢一些、能量小一些,反之亦然。这样,原子核就会在两个微位的共同作用下,保持较大的反冲。如果这个效应还不足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恐怕就没有什么能够证明它啦!
  现在,让我们把前面讲过的内容总结一下,提出一个物质结构的基本粒子表,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列入的是物质的基本粒子一一核子。目前所知道的核子或者是中性的,或者是带正电的;但也可能有带负电的核子存在。
  其次是电子。它们是自由电荷,或带正电,或带负电。
  还有神秘的中微子。它不带电荷,大概是比电子轻得多的。
  最后还有电磁波。它们在空间中传播电磁力。物理世界的所有这些基本成分是互相依赖,并以各种方式结合的。中子可变成质子并发射出负电子和中微子(中子一→质子+负电子+中微子);质子又可发射出正电子和中微子而回复为中子(质子一→中子+正电子+中微子)。符号相反的两个电子可转变为电磁辐射(正电子+负电子一→辐射),也可反过来由辐射产生(辐射一→正电子+负电子)。最后,中微子可以与电子相结合,成为不稳定的粒子,在宇宙射线中出现。这种微粒称做介子(中微子+正电子一→正介子);(中微子+负电子一→负介子);(中微子+正电子+负电子一→中性介子)。也有人把介子称为“重电子”,但这种叫法不太恰当。
  结合在一起的中微子和电子带有大量的内能,因此,结合体的质量比这两种粒子各自的质量之和大一百倍左右。
  图62 是组成宇宙中各种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概图。
  大家可能会问:“这一回到头了吗?!”“凭什么认为核子、电子和中微子真是基本粒子,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子呢?只不过在半个世纪以前,人们不还是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吗? 而今天的原子表现出多么复杂的结构啊!”对这个问题,我们得这样回答:现在确实无法预测物质结构科学的发展前景,不过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可以相信,这些粒子的确就是物质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理由是:各种原来被认为是不可分的原子表现出彼此不同的、极为复杂的化学性质、光学性质和其它性质。而现代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的性质是极为简单的,简单得可以与几何点的性质相比。还有,同古典物理学中为数不少的“不可分原子”相比,我们现在只有三种不同的实体:核子、电子和中微子。而且,无论我们如何希望,怎么把万物还原为最简单的形式,总不能把万物化成一无所有吧!所以,看来我们对物质组成的探讨已经刨到根,摸到底了。
  2。 原子的心脏
  我们既然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本性和性质已有全面的了解,现在就可以再来仔细研究一下原子的心脏――原子核。原子的外层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比作一个缩小的行星系统,但原子核本身却全然是另一种情景了。首先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使原子核本身保持为一个整体的力不可能是静电力,因为原子核内有一半粒子(中子)不带电,另一半(质子)带正电,因而会互相排斥。如果一群粒子间只存在斥力,怎么能存在稳定的粒子群呢!
  因此,为了理解原子核的各个组成部分保持在一起的原因,必须设想它们之间存在着另一种力,它是一种吸引力,既作用在不带电的粒子之间,也作用在带电的粒子之间,与粒子本身的种类无关。这种使它们聚集在一起的力通常被称为“内聚力”。这种力在其他地方也能遇到,例如在一般液体中就存在内聚力,这种力阻止各个分子向四面八方分散。
  在原子核内部,各个核子间就存在这种内聚力。这样,原子核本身非但不致在质子间静电斥力的作用下分裂开来,而且这许多核子还能象罐头盒里的沙丁鱼一样紧紧挨在一起,相比之下,处于原子核外各原子壳层上的电子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运动。作者本人最先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可以认为原子核内物质的结构方式是与普通液体相类似的。原子核也象一般液体一样有表面张力。大家想必还记得,表面张力这一重要现象在液体中是这样产生的:位于内部的粒子被相邻的粒子向各个方向以相等的力拉牵,而位于表面的粒子只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图 63)。
  这种张力使不受外力作用的一切液滴具有保持球形的倾向,因为在体积相同的一切几何形体当中,球体的表面积最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可以简单地看作由同一类“核液体”组成的大小不同的液滴。不过可不要忘记,虽然定性地说,这种核液体与一般液体很相象,但定量地说,两者却大不相同,因为核液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240;000;000;000;000倍,表面张力也比水大1;000;000;000;000; 000;000倍。为了便于理解,可用下面的例子说明。如果有一个用金属丝弯成的倒U字形框架,大小约二英寸见方,下边横搭一根直丝,如图64画出的样子。现在给框内充入一层肥皂膜,这层膜的表面张为会把横丝向上拉。在丝下悬一小重物,可以把这个张力平衡掉。如果这层膜是普通的肥皂水,它的厚度为0。01毫米时自重1/4克,能支持3/4克的重物。
  假如我们有办法制成一层核液体薄膜,并把它张在这付框架上,这层膜的重量就会有五千万吨(相当于一千艘海轮),横丝上则能悬挂一万亿吨的东西,这相当于火星的第二颗卫星“火卫二”的重量!要在核液体里吹出这样一个泡来,得有多强壮的肺脏才行啊!
  在把原子核看成小液滴时,一定不要忽略它们是带电的这一要点,因为有一半核子是质子。因此,核内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力:一种是把各个核子约束在一起的表面张力,一种是核内各带电部分间倾向于把原子核分成好几块的斥力。这就是原子核不稳定的首要原因。如果表面张力占优势,原子核就不会自行分裂,而两个这样的原子核在互相接触时,就会象普通的两滴液体那样具有聚合在一起的趋势。
  与此相反,如果排斥的电力抢了上风,原子核就会有自行分裂为两块或多块高速飞离的碎块的趋势。这种分裂过程通常称为“裂变”。
  玻尔和威勒(John Archilbald wheeler )在 1939 年对不同原子核的表面张力和静电斥力的平衡问题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他们得出一个极重要的结论说,元素周期表中前一半元素(到银为止)是表面张力占优势,而重元素则是斥力居上风。因此,所有比银重的元素在原则上都是不稳定的,当受到来自外部的足够强烈的轰击时,就会裂开为两块或多块,并释放出相当多的内部核能(图65b) 。与此相反,当总重量不超过银原子的两个轻原子核相接近时,就有自行发生聚变的希望(图65a)。不过我们要记住;两个轻原子核的聚变也好,一个重原子核的裂变也好,除非我们施加影响,一般是不会发生的。事实上,要使轻原子核发生聚变,我们就得克服两个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才能使它们靠近;而要强令一个重原子核进行裂变就必须强烈地轰击它,使它进行大幅度的振动。
  这一类必须有起始的激发才能导致某一物理过程的状态,在科学上叫做亚稳态。立在悬崖顶上的岩石、一盒火柴、炸弹里的TNT火药,都是物质处于亚稳态的例子。在这每一个例子中,都有大量的能量在等待得到释放。但是不踢岩石,岩石不会滚下;不划或不加热火柴,火柴不会燃着;不用雷管给TNT引爆,炸药不会爆炸。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除了银块外都是潜在的核爆炸物质。但是,我们并没有被炸得粉身碎骨,就是因为核反应的发生是极端困难的,说得更科学一点,是因为需要用极大的激发能才能使原子核发生变化。
  在核能的领域内,我们所处的地位(更确切地说,是不久前所处的地位)很象这样一个爱斯基摩人。这个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中,接触到的唯一固体是冰,唯一液体是酒精。这样,他不会知道火为何物,因为用两块冰进行摩擦是不能生出火来的;他也只把酒精看成令人愉快的饮料,因为他无法把它升温到燃点。
  现在,当人类由最近的发明,得知原子内部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可供释放时,他们的惊讶多么象这个不知火为何物的爱斯基摩人第一次看到酒精灯时的心情啊!
  一旦克服了使核反应开始进行的困难,所引起的一切麻烦就都大大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