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由气之所感也。上下三等。谓天地人三部之相等也。 



卷四

决气第三十

属性: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辩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此篇论精气津液血脉。生于后天而本于先天也。本于先天。总属一气。成于后天。辩为六名。 
故帝意以为一而伯分为六焉。 、分也。 而和。故篇名决气。谓气之分判为六。而和合为一也。 
岐伯曰。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 
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 
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吴氏曰。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又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两神者。一本于天 
一之精。一生于水 
谷之精。两神相抟。合而成此形也。所生之来谓之精。故常先身生。谓未成形而先生此精也。上焦之 
气。宣发五谷之精微。充肤热肉。润泽皮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者。肌肉之纹理。本经曰。 
水谷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 
不行者为液。是以发泄于腠理。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使骨属屈伸。泄泽。从 
髓空而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水谷之精气。济泌别汁。奉心神变化而赤。是谓血。壅、 
培助也。遏、遮蔽也。避、违避也。言经脉壅蔽营气。行于脉中。昼夜环转。无所违逆。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 
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 耳 
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营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精血津液。皆本于气之生化。故谓之六气。清浊者。营卫之气也。 
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故精脱者耳聋。目之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故气脱者目不明。津发于腠理。 
故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淖泽于骨。补益脑髓。故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不能润泽皮肤。故 
毛色夭焦也。肾主骨。而骨髓上通于脑。故脑髓消而胫 耳鸣。心主血。心之合脉也。其营色也。 
是以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 
胃。为大海也。 
夫子曰。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谓居上者为尊贵。居下者为卑贱。言此六气。主于心肾。而生于 
胃海也。各有部 
主者。谓精之藏于肾。血之主于心。气之主于皮肤。津之发于腠理。液之淖于骨。资于脑。脉之循 
于脏腑形身。各有所主之部。然以心肾为常主。五谷与胃为大海。津液血气。乃胃海之所生也。夫心 
为君主之官而居上。水性润下而居下。火之精为血。水之精为精。水性柔善。火性猛恶。其贵贱善恶。 
可为六气之常主也。盖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谓六气辩为六名。然总归阴阳之一气。 



卷四

肠胃第三十一

属性: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 
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 
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 
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 
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 
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此言有生之后。总藉水谷之所生养。故专论其肠胃。胃主受纳水谷。肠主传导变化。其精液血 
气。由此而生焉。越人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 
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盖 
唇齿乃始受水谷之门。故先论唇齿之广长。舌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舌和而后能知五味。会厌者。 
喉之上套。所以分别咽喉。咽乃胃之门。主受纳水谷。喉乃肺之窍。以司呼吸者也。 



卷四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属性: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 
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 悍 
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 
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 
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 
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 
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 
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 
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此论人之脏腑形骸。精神气血。皆藉水谷之所资生。水谷绝。则形与气俱绝矣。六节藏象论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谷之精 
气也。平人不然者。谓平常无病之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日夜消化。只留三斗五升。无有 
如此之留积也。是以不饮食七日。则所留 
之水谷尽矣。水谷尽。则精气津液皆尽矣。王芳侯曰。病患不饮食七日不死者。水谷留积故也。盖留 
积则为病矣。 



卷四

海论第三十三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 
脏。外络于支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 
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 
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答 
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荣输所在。四海定矣。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 
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 
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膻叶袒) 
夫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是以人之形身。应地之四海。十二经水。然水天之气。上下相通。是 
以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经气上下之出入也。故合人于天地四海。必先明知 
阴阳表里。荣输之所在。四海定矣。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下至足 
之三里。是水谷之海。上通于天气。而下通于经水也。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太阳之 
大杼。下至巨虚之上下廉。而出于胫气之街。是冲脉之外通于天气。而内通于经水也。膻中者。为 
气之海。在膺胸之内。宗气之所聚也。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 
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故其输上在背之天柱。前在膺胸之人迎。是 
气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经水也。脑为髓之海。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故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督 
脉之风府。是髓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经水也。是十二经脉。应地之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 
海。海有东西南北。而海之云气。上通于天。是以人之所以合天地四海也。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 
调者害。 
姚氏曰。人合天地四海。升降出入。营运无息。故得顺而和者。则生利无穷。逆而不调。则败 
害至矣。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 
不足以言。 
吴氏曰。天地阴阳之道。更相和平者也。故有余不足。皆为之逆。膻中者。宗气之所居。上出于 
喉以司呼吸。故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气息 乱。气上逆故面赤也。气海不足。则气少。气少故 
不足于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吴氏曰。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于皮 
肤之间。是冲脉之血。充实于周身。故有余则觉其身大。不足则觉其身小。怫然狭然。不知其为何 
病也。王芳侯曰血以应水。故有余常想其大。不足则觉其为小矣。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姚氏曰。胃气有余。故腹胀满。胃气不足。故饥而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眩冒。目无所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