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行而上学 作者:亚里斯多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倘2算作“多”则1应将是“少”了),而这数又须另有相对的一项代表绝对的
“多”,例如10(若更无较10为大的数),或10,000。
    从这方面看来,数怎能由少与多组成,或是两者均表明这数,或是两都不该;但在
事实上,一个数只能指称两项中的这一项或另一项。

章二
    我们必须研究永恒事物可否由诸要素组成。若然,则它们将具有物质;因为一切由
要素组成之事物,均为物质与形式的复合体。于是事物虽拟之为永恒存在,若彼曾有所
组成,则无论其久已生成或现在生成,均必有所组成,而一切组合生成之事物必出于其
潜在之事物(如它原无此潜能就不得生成,也不会包含这样的诸要素),既然潜在事物
可实现亦可不实现——这虽已实现成永恒的数,但既含有物质,便当与一切含有物质要
素的事物一样,仍是可能不存在的;由兹而言,任何年代古老的数可能失其存在,生存
了一天的数也可能失其存在;那么不管其存在时间可以无限止地延长,凡可能不存在的,
就总可以失其存在。那么,它们就不能是永恒的,我们曾已有机会在别篇中说明一切可
能消失的均非永恒。我们现今所说倘普遍地是真确的——凡非实现的本体均非永恒——
假如要素为本体底层之物质,一切永恒本体之内,均不能存有这样的组成要素。
    有些人列叙与“元一”共为作用的要素是“未定之两”,并以此责难“不等”之说
引起迷惑,其所持理由可谓充分;可是他们虽因此得以解除以“不等”为关系,以“关
系”为要素所由引起的疑难,但这些思想家们用那些要素来制作数,无论这是意式数或
是数学数,还得于其它方面遭遇一样的诽议。
    许多原因使他们导向这样的解释,尤其是他们措置疑难的方式太古老了。他们认为
若不违离而且否定巴门尼德的名言,一切现存事物均应为“元一”,亦即“绝对实是”。
    “非是永不会被证明其存在为实是”他们认为事物若确乎不止于“一”,这就必须
证明非是为是;因为只有这样,诸事物才能由“实是”与“另一些事物”组合而成“多”。
    但,第一,实是若具有多项命意(因为这有时是本体,有时指某一素质,有时指某
一量,又有时指其它的范畴),而非是若被假定为不存在,则一切现存事物所成之一将
是什么一类的“一”?是否以诸本体为一,或以诸演变和相似的其它范畴为一,或各范
畴合而为一——这样,“这个”与“如此”,与“这么多”以及其它诸范畴,凡指称某
一级实是的,悉归于“一”?但这正奇怪或竟是不可能的,世上出现了单独的一物〈非
是〉竟就带出了这么多的部分,其一部分为一个现存的“这个那个”,又一部分为一个
“如此如彼”,又一部分为一个“那么大小”,又一部分为一个“此处彼处”。
    第二,事物究竟由那一类的“非是与是”来组成?因为跟着“是”一样“非是”也
有多项命意;“不是人”意指不是其一本体,“非直”意指某素质之非是,“非三肘长”
意指某一量度之非是。于是那一类的“是与非是”之结合才使事物得成众多?这一思想
家以之与“是”相结合而使现存事物得其众多性之“非是”为虚假与虚假性。这就象几
何学家将“不是一尺长”假定为一尺长,而举称这就是我们必须将一些虚假作成为假定
的理由。几何学家既不以任何虚假事物为假定(因为前提与推断不相及),事物所由创
成或化人的“非是”也不是这样命意。但因“非是”在诸范畴中为例便各有不同,而且
除此之外,虚假与潜能均属“非是”创造实际出于潛在性的非是;人由非人而潛在地是
人者生成,白由非白而潛在地是白者生成,至于所生成者为一为多殊无与乎非是。
    明白地,问题在于其命意为本体之实是怎样成为多;因为创成的数与线与体,原就
有许多。可是这正奇怪,于实是之为“什么”就可以专要考询其安得成多,却不考询实
是之为质为量者又安得成多。当然“未定之两”或“大与小”不会是白有两种,或色,
味有多种,形状有多种的原因;若说这些也出于“未定之两”或“大与小”,那么色、
味等也将成为数与单位了。但,他们若研究到其它这些范畴,也就可以明白本体的众多
性之原因何在了;各范畴诸实是的众多性之原因,正是这相同的或可相比拟的事物。在
寻取实是与元一的对反以便由此对反和实是与元一共同生成事物,他们进入相同的迷途
而指向于那个相关词项(即“不等”),“关系”并非实是与元一的对成,也不是它们
的否定,而只是象本体与素质一样,为实是之一个类别。他们应该询问这一问题,何以
相关词项有许多而不止一个。照说,他们已研究到何以在第一个1〈原一〉之外还有许
多1,却并不进而考询在这“不等”之外另有许多“不等”。然而他们迳就应用了这许
多“不等”而常说着大与小,多与少(由此制数),长与短(由此制线),阔与狭(由
此制面),深与浅(由此制体);他们还说着很多种类的关系词。这些关系事物的众多
性又由何而来呢?
    于是,在我们来说,这必须为每一有所是的事物预拟其各有所潜在;持有了这样主
张的人还须宣称那个潜在地是一个“这个”,也潜在地是一个本体的,却并不由本身而
成为实是——例如说这是“那个关系”(犹如说“那个质”),这既非潜在地为元一或
实是,也不是元一与实是的否定,而仅是诸是中的一是。照我们已说过的意见,他若要
考询实是之何以有许多,不必更考询同范畴中实是之成多——何以有许多本体,何以有
许多素质——他应该考询全部的实是何以有许多;
    有些实是为诸本体,有些为诸演变;有些为诸关系。在本体以外各范畴,还有另一
问题涵存于众多性中。因为其它范畴不能脱离诸本体,正因为它们的底层为多,所以质
与量也成为多;于每一级实是这就该具有某一些物质;只是这物质不能脱离本体。如果
不将一事物看作一个“个体”又看作一般性格,这可能在各个个别本体上解释明白“个
体”之何以成多。诸本体何以不止是一而确乎为多,从这问题上所引起的困惑就在这里。
    但,又,个体与量若有所不同,我们还没有知道现存事物如何成多以及为何成多,
他们只说了量是怎么的多。因为一切“数”意指于量,一除了作为计量,或在量上为不
可区分以外,其义亦为数。于是,假如那个量与“什么”〈本体〉各不相同,谁也还没
有把那个“什么”何由成多与如何成多的问题向我们交代清楚;而若说那个“什么”与
量相同,那么他又得面对许多不符事实之处了。
    关于数,他们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这问题上,相信了这些是存在的,这有何价值。
对于信奉意式的人,这提供了对某些种类现存事物的原因,因为每一数均为一意式,意
式总是别事物成为实是之原因;让他们据有这样的假设。但因有鉴于意式论内涵的违碍
之外而并不执持意式的人(所以他并不以意式论数),他所讨论的只是数学之数;我们
又何必相信他的陈述而承认意式数的存在,这样的数对于别的事物又有什么作用?说这
样的数存在的人,既未主张这是任何事物的原因,我们确也未观察到它曾是任何事物的
原因(他宁说这是一个只为自己而存在的独立实是);至于算术家的诸定理,则我们前
曾说过,即便应用于可感觉事物也全部合适。

章三
    至于那些人设想了意式之存在,并照他们的假定以意式为数——由于脱离实例而抽
象设词的方法——他们假定了各普遍词项的一致性,进而解释数之必须存在。可是,他
们的理由既不充实亦非可能,人们必不因为这些理由而相信数之存在为独立实是。再者,
毕达哥拉斯学派看到许多可感觉事物具有数的属性,便设想实事实物均为数,——不是
说事物可用数来为之计算,而说事物就是数所组成。其故何在?在乐律,在天体,在其
它事物上均见有数的属性。那些说只有数学之数存在的人,照他们自己的立论,本不该
讲这一类道理,可是他们却常说这些可感觉事物不能作学术的主题。照我们前曾说过的,
我们确认这些就是学术的主题。数学对象显然不能离可感觉事物而独立存在;如果独在,
则实体之中就见不到它们的属性了。在这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并不引人反对;该被批
评的只是他们用数来构成自然体,用无轻无重的事物构成有轻有重的事物,他们所说的
天体,以及其它实物,不象是这个可感觉世界的事物。但那些以数为可分离的人,常认
为“可感觉事物非真实”,而“数式才是真实的公理”,并诉之于性灵以指陈数必须存
在也必须独立于事物之外;于几何对象亦复相似。于是,这是明显的,与此相抗衡的数
论,其说既与之相背,我们现在也正要提出疑问,数若不存在于可感觉事物之内,何以
可感觉事物表现有数的属性,执持数为独在的人们均应该解答这个疑问。
    有些人看到点为线之端亦为线之限,线之于面,面之于体亦然,因而认为这些必是
一类实物。所以,我们必须加以察核,其理由或甚薄弱。因为(一)极端只为这些事物
的限度,自身并非本体。步行或运动一般地必有所终止,照他们的立论,这些也将各成
为一“这个”,为一本体了。这是荒谬的。(二)就算这些也是本体,它们也应是这感
觉世界上的本体;而他们的立论却正在想脱离这感觉世界。它们怎么能分离而得自在?
    又,关于一切数与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