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咽塞则气不通,气不通则半日死,故宜急治。于是遂砭刺肿上紫黑血出,顷时肿势大消,遂用桔梗、甘草、连 
翘、黍粘、酒制黄芩、升麻、防风等分, 咀,每服约五钱,水煮清令热 ,冷吐去之,咽之恐伤脾胃,自利转 
甚,再服涎清肿散,声出,后以神应丸辛热之剂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湿。丸者取其不即化,则不犯上 
焦,至病所而后化,乃治主以缓也。不数服,利止痛定,后胸中闭塞,作阵而痛,思《灵枢》云∶上焦如雾, 
宣五谷味,蒸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也。今相公年高气弱,自利日久,致脾胃中生发之气不能滋养 
于心肺,故使闭塞而痛。经云∶上气不足,推之扬之。脾不足者,以甘补之。再与发散甘辛之味,温养脾胃, 
加以升麻、人参,上升以顺正气,不数服而胸中快利,痛止。《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 
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随其攸利,万举万全。又曰∶病有远近,治有缓急,无越其制。又 
曰∶急则治其标,缓即治其本。此之谓也。 
〔仲〕云∶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活人》云∶先与白虎加人参汤治热, 
次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属性:〔罗〕上热下寒治验中书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风,至元戊申末因酒病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 
后肿尤甚,胸中烦闷,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卧于床,饮食减 
少,精神困倦而体痛。命予治之。诊得脉浮数,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内经》云∶热胜则肿。又曰∶春气 
者,病在头。《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盖取其易散,故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约一杯数, 
顷时疼痛消散。又于气海中大艾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次于三里贰穴,各灸三七壮,治足 下寒, 
引导阳气下行故也。遂制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然病有高下,治有远近,无越于此。以黄芩、 
黄连苦寒,酒制为引,用泻其上热。桔梗、甘草辛甘温,升佐诸苦药,治其热。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 
阳中之阳,散发上热。连翘苦辛平,散结消肿。当归辛温,和血止痛。酒煨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烦热。 
投剂之后,肿散痛减,大便利。再服,减大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x既济解毒汤x 治上焦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卧,身半以下皆寒,足 尤甚,大便赤秘。 
大黄(酒煨,大便利不用) 连翘(酒制,炒) 黄芩(酒炒) 甘草(炙) 黄连(酒炒) 
桔梗(各贰钱) 柴胡 归身 升麻(各一钱) 
〔《脉》〕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所谓阴附阳者,腰 
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阴气上争,还得汗者生。 
〔《灵》〕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刺节真邪论 下同)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垣〕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由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 
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 
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圣人以上热下寒,是有春夏无秋冬也,当从天外引阳下降入地中。此症乃上天群阴火炽而反助六阳,不能 
衰退,先于六阳中决血络出血,使气下降三阴,虽力微,能逐六阳下行,以阴血自降故也,亦可谓老阳变阴之 
象也。故经云∶上热下寒,视其虚脉下陷于经络者取之,此所谓引而下之也。但言络脉皆是也。病大者,三棱 
针决血,去阳中之热。热者手太阳小肠中留火热之邪,致此老阳不肯退化为阴而下,故先决去手太阳之热血, 
使三阴得时之用,而下降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举藏也。乃泻老阳在天不肯退化行阴道者也。至元戊辰 
春,中书参政杨公正卿,年逾七十,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粘,时眩运如在风雾中。一日会都堂,此症 
忽来,复加目瞳不明,遂归。命予诊候,两寸脉洪大,尺脉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为高年气弱不 
任,记先师所论,凡上热譬犹鸟巢高颠,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颠前发际疾刺贰十余,出紫黑血约贰合许, 
实时头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不复作。(刺上热下寒与经旨不同也。经旨于寒处责其虚,治之能引上热下降, 
垣于热处得血,候热自里退而下降也。) 
〔《密语》〕上寒下热,上热下寒悬钟。(贰寸半。上寒下热先补后泻,上热下寒先泻后补。或分开上 
寒补悬钟五分,下热泻曲池一寸五分。)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疟寒热
属性: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已闭,发为风疟。(见生气通天论)秋善病风疟。(全文见五脏。)夏暑汗不 
出者,秋成风疟。 
〔《素》〕黄帝问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 
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对曰∶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 
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 
外皆热,则喘而渴,故饮冷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 
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 
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歧伯曰∶ 
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 
日早者,何气使然也?歧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 
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作日稍益晏也。其 
出于风府,日下一节,贰十五日(“五”一作“一”。)下至 骨,贰十六日(“六”一作“贰”,)入于脊内, 
注于伏膂(一作“伏中”。)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灵枢》经云∶疟者内簿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详“蓄积”贰字,则作一日之义明矣。始明邪气未盛,未与卫气相当,故未作,必候蓄积与卫气相当,故作焉。)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始发也,不 
当风汗,其日作者奈何?歧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 
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 
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舍,则其 
府也。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歧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 
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 
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 
以时作,名曰温疟。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 
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 
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者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 
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其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 
名曰瘅疟。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 
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 
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名曰瘅疟。帝曰∶疟未发,其应何如?歧伯曰∶ 
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 
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卫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则病休。其并于阴则寒,并于阳则热。离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已。至 
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贰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 
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以上俱疟论篇) 
帝曰∶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 
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