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60-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屑旱睦Γ佳樵疾纳系垡仓皇窃谑欠窬云痛佑谒娜ㄍ亩钪凶髁硪恢掷Φ募平稀C挥猩竦某牡酪甯校悴豢赡苡腥说某淖锒窀校梢桓龅酪甯须实纳系鄱匀死嗟淖锒袷┮员┝Φ某头#獬头S牍畔@罢苎Ъ野⒛强宋髀滤健巴蛭镌谑奔涞闹刃蛑胁还允艿匠头!钡哪侵帧俺头!辈⒚挥惺抵市圆钜欤⒛强宋髀率窃谟伞笆蓟碧嘎邸懊恕笔彼档匠头5摹!   
    在较晚些时候出现的先知书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旧约》的《阿摩司书》传达了上帝的另一种声音,他说:“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同样,在《何西阿书》中,神作了这样的训示:“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 甚至,差不多同时的《耶利米书》对神人可能重新立约的消息也作了预告,其中写着:“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 这一切,都是一种酝酿,它意味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宗教改革即将发生。    
    当耶稣作为“神的像”来到世间时,上帝对于人类说来已经是一位“慈悲的父”。先前,神与人是主仆关系;现在,神、人的关系可以相喻为父子。神赐福给尘世,更把他的“道”诲示给能够分辨善恶的生灵。这“道”是虚灵的Good,它涵盖了“智慧、公义、圣洁、救赎” 。神对人的罪孽由惩罚代之以救赎,这时,“救赎”本身即是对被救赎者的一种价值引导。律令并没有就此解除,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 。人的因“信”称“义”,是因为神的因“爱”称“义”;有了可称之为“义”的神,也才有了由“信”神而可以“义”相称的人。惩罚还只是在功利的尺度下对世俗的善恶作一种分别,与救赎关联着的爱却超越世俗的善恶之辨,以无对待的“至善”为“道”的慧眼。从《旧约》到《新约》,上帝由全能全知进到全能全知全善,而对上帝信仰的主导内涵也从“命运”期待转向“境界”追求。《旧约》中的神只是“命运”之神,《新约》中的神固然也主宰人的“命运”,但这神也以其至高的“境界”启示他的造物提升自己的“境界”。“境界”笼罩了“命运”,“命运”在这里是以“境界”为转移的——“末日审判”的善恶分辨,意味着万能的神以其“道”的正义使不同的人获得其应有的遭际:他有怎样的“境界”决定了他将有怎样的“命运”。    
    大约比古希腊出现苏格拉底早一个世纪而比耶稣降生于人间早五百多年,中国古代出现了老子和孔子。正像苏格拉底前后的哲学运思和耶稣前后的宗教信念历经了从“命运”到“境界”的变化,老子、孔子前后古代中国人的终极眷注发生了由“命”而“道”的推移。孔、老不是耶稣那样的教主,他们的学说也不是苏格拉底那样的以“辩证”方式演述的哲学,但他们所确立的被称作儒教或道家之教的“教化”,却起着与典型的宗教和典型的哲学一样的陶染灵魂的作用。不用说,我在这里所作的当然可以说是一种把视野拓展到东西方的文化比较,不过,作这种比较主要是为了开出一条研究中国先秦诸子学说的路径。因此,出于让中心论题更突出的考虑,尽管孔、老前后的古代中国学术仍属于“世界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我还是打算为这部分内容另设一个题目。它可以按中国古代的语式称作:    
    卜“命”与致“道”


第一讲  绪论:中国的“轴心时代”卜“命”与致“道”(一)

    如果说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终极性思考,终究在于从经验的“多”中去领会某种虚灵的“一”,那末,可以断言,这种“一”在中国先民那里很早就开始酝酿了。从甲骨卜辞可知,至少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已经有了相当确定的“帝”崇拜意识。“帝”是当时人们信奉的至上神,“帝”字的写法在甲骨文中也已大体定形。清人吴大澂在他的著述《字说》中,曾这样说“帝”字:帝,“像花蒂之形。……蒂落所而成果,即草木之所由生,枝叶之所由发。生物之始,与天合德,故帝足以配天。” 这是对先民们的“帝”崇拜这一千古之谜的道破。先民们心目中的至上神“帝”由神化花蒂而来,花蒂却又是植物结果、生籽以繁衍后代的生机所在。“帝”崇拜,说到底是对生命的崇拜;在这种崇拜中,寄托了崇拜者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命的秘密的眷注。花蒂是“一”,由花蒂结果所生出的种子是“多”,这可感的经验作为一种隐喻深藏在初民们的心中,悄悄地催动着那种对事关世界、人生究竟的“一”与“多”的关系的求索。    
    武王伐纣,周取代殷商而王天下。殷人对至上神“帝”的崇奉被周人继承了下来,但周人也奉“天”为至尊而并称“天”、“帝”,甚至也单独称“天”,以“天”代“帝”。因此,可确信为西周至春秋中叶文献的《诗经》中,就既有“皇矣上帝” 、“明昭上帝” 、“帝命率育” 、“帝命不违” 一类单称“帝”或“上帝”的句子,也有“昊天上帝,则不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一类“天”、“帝”并称的句子,然而,更多地还有另一类全然以“天”为尊、称“天”而叹的诗句,例如:“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天命降临,下民有严” 等。不过,无论如何,周人尊“天”依然涵养了殷人崇“帝”的那种生命崇拜意识,这可以从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所贯穿的“生生之谓易” 的幽趣去体会。《周易》把殷人“帝”崇拜意识中关联着生命机运的“一”与“多”的隐喻转换为一种象征,这象征见证着古代中国人在大约三千年前就曾达到怎样的思维深度。    
    相传《周易》之前曾有更古老的“易”书《连山》和《归藏》,《周礼•;春官宗伯•;太卜》就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的说法。这种传说由来已久,却无从考实,但由《连山》、《归藏》的传说把《周易》从发生到定型理解为一个相对长的过程应该是合于逻辑的。从《易传》所谓“《易》之兴,其于中古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推测,《周易》的孕育可能在殷商末年,而就它的某些卦爻辞的内容看,它的最后编定可能在西周中期甚至后期。《周易》原是周人用于占筮的,占筮是以一定的规则对数目确定的蓍草作分、合有序的处理,按蓍草数目的变化布出卦象以预测人事的吉凶。这部以占筮为务的典籍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构成,而真正在整体上起脉络贯通作用的是见于六十四卦卦象变换的所谓“阴”、“阳”消长。《周易》卦辞、爻辞中找不到一个阳字,阴字倒是有一个,不过这个出现在“中孚”卦“九三”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中的阴字与“荫”相通,并没有什么更普遍的意味。但《周易》中确有两种动势由“  ”和“  ”默示着,它们没有阴、阳之名,却已隐涵了只是在后来才明确起来的“阴”、“阳”两范畴的全部精义和神韵。“  ”、“  ”的出现可能受到明暗、昼夜、暑寒、燥湿……一类两两相反相成的自然境象的启示,然而从中国古人与“帝”崇拜关联着的生命崇拜心理看,它们所体现的那种将事物、情态尽分于二的智慧,可能受动植物的雌雄之分和人的男女之别的诱发更大些。将事物依其自然或本然界限尽分于“二”,曾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依据同一律为事物下定义的方法。它是这样一种“一分为二”:被分成的两个部分尽分那被分者,就是说,除这两部分外,被分的事物不再有所剩余;此外,这被分的两部分决不是随机的,它们一定是极自然的两个“种”。柏拉图举例说:“人”不应该被二分为“雅典人”(其自称“文明人”)和“非雅典人”(被雅典人称做“野蛮人”),“数”不应该被二分为某个极大的数和其余的数。“比较好、比较正确而合理的分类在于把数分为奇数和偶数,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 这种“一分为二”或尽分于“二”,虽是人自觉地去做的,却有着世界的本然依据。中国古昔的画卦者对这一定则的运用比西方哲人早了五、六个世纪,体现了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某种心灵相通。把一种事物尽分于“二”的理则在画卦上的贯彻,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卦数系统的生成,整个系列表现为一种几何级数或等比数列,这几何级数的公比是“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生的过程也是依次把“太极”、“两仪”、“四象”按“阴”、“阳”两种动势尽分于二的过程。“太极”作为1,可以用20表示,它意味着阴、阳未分或“零”分,因此“太极”又可说是“零”极或“无极”——由此,在宋儒那里一度争论不休的“无极而太极”之说可以得到一种谛当的理解。如果“太极”或“无极”可示意为20=1(阴阳未分或“零”分),那末,“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数的逻辑就可以分别表示为:21=2、22=4、23=8、26=(23)2=64。“两仪”即是阴(  )、阳(  )两种动势,“四象”即是对“两仪”按阴、阳两种动势再度两分后所得到的老阳(  )、少阳(  )、少阴(  )、老阴(  )四种势象,“八卦”即是对“四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