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里斯多德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材料〉底层并非一律,〈所以不能属对,也不能为两者找一 
间体〉。 
  
章 六 
   我们于 “ 一与多 ” 也可以提出相似的问题。假如 “ 多 ” 绝 
对相反于 “ 一 ” ,这将导致某些不可能的结论。 “ 一 ” 将成为 
“ 少 ” 或 “ 少些 ” ,因为 “ 少 ” 恰正也相反于 “ 多 ” 。又,因 
为 “ 倍 ” 是由二得其命意的乘数,倍既为多, “ 二 ” 亦当为 
“ 多 ” ;于是 “ 一 ” 就必须是 “ 少 ” ,除了一以外,各数与 
“ 二 ” 相比时又谁能作为 “ 少 ” 而与 “ 二 ” 相对呢?没有更比 
“ 二 ” 为 “ 少 ” 的了。又如长与短为同出于长度一样,若以 
“ 好多与少些 ” 为同出于 “ 众 ” ,而所谓 “ 好多 ” 原也与 
“ 多 ” 相同(只在无定界延续体上这两字有些分别),这里 
“ 少些 ” 或 “ 少 ” 均将成为众。因此,倘以二为多, “ 一 ” 恰 
正成了少;而 “ 一 ” 若作为 “ 少 ” ,也就可转成为 “ 众 ” 。只 
是说 “ 多 ” 与 “ 好多 ” 为义相同时,也得注意到一点分别;例 
如水,只能是 “ 好多 ” 不能说 “ 多 ” 数。 “ 多 ” 应用于可区分 
的事物; “ 多 ” 之一义即为众,那是绝对的或相较的有所超逾 
(至于 “ 少 ” 相似地亦为 “ 众 ” ,那是有所不足的众); “ 多 ” 之 
另一义则为数,只在这专称上, “ 多 ” 才与 “ 一 ” 相对反。因 
为我们说 “ 一与多 ” 恰和说 “ 一与若干一 ” 或 “ 一个白物与 
若干白物 ” 一样,这也与用一计量来计量若干事物一样。所 
谓乘数也正是这样的命意。每一数既为若干一所组成,也就 
可用一为之计量,因而均称为 “ 多 ” ;所以 “ 多 ” 与 “ 一 ” 相 
对反,不与 “ 少 ” 相对反。在与一相对这命意上,虽 “ 二 ” 亦 
足为 “ 多 ”—— 可是 “ 二 ” 之称 “ 众 ” 在绝对或相较的意义 
上均颇为不足;故 “ 二 ” 之为 “ 众 ” 只是一个起码的 “ 众 ” 。 
但全称之 “ 二 ” 则正是 “ 少 ” ;因为这是一个有所不足的超码 
之 “ 众 ” ,(为此故阿那克萨哥拉于此题所作论述 “ 万物混 
合 ” ,其命意为众与为小悉无尽限盖未免有误, —— 彼于 “ 为 
小 ” 一短语宜若 “ 为少 ” ;而少并非无尽,)照有些人的主张, 
一不作为少,以二作为与它数相较的最少。 
   “ 一 ” 作为 “ 计量 ” 与 “ 多 ” 作为 “ 可计量事物 ” 间的关 
系,在数的范围内成为对反,是由相关词项转化起来的。我 
们在别处列举过 “ 相关 ” 二义:(一)作为对成,(二)作 
为对于可知事物之相关知识,一项被称为与另一项相关,是 
因为另一项关联到这一项。并没有人阻止 “ 一 ” 不许它比某 
些事物,例如 “ 二 ” ,为较少;但既说是 “ 较少 ” 就不必然是 
“ 少 ” 。 “ 众 ” 出于 “ 数 ” 所系属的那一级事物;数就是可以一 
为计量的 “ 众 ” ,而 “ 一 ” 与 “ 数 ” 之所由为对反者,不因于 
“ 相对 ” 而因于 “ 相关 ” ;相关两项之作为对反者就在其命意一项 
为计量而另一项为可计量。所以并非一切成一者皆可称之为 
数;凡事物之为不可区分并不是说这已成为一数。但知识虽 
则也相似地为与可知事物的相关,这关系却不是与计量完全 
相似地造成的;尽可将可知物当作被计量物,用知识为之计 
量,实际上一切知识皆可知事物,而并非一切可知事物竟成 
知识,知识的另一涵义恰正是用可知事物作为计量。 
   “ 众 ” 在若干命意上,不与 “ 少 ” ( “ 多 ” 与 “ 少 ” 确乎 
相对,多为众之超逾,少为众之不足),也不与 “ 一 ” 为对成; 
但在一个命意上,如前曾述及者,这些是对成,因为众是可 
区分的,而一〈单〉不可区分,另一命意上说以 “ 一 ” 作为 
计量,众作为数则它们仅是相关,如知识之与可知事物的相 
关一样。 
  
章 七 
   因为相对容许间体,而且有些例中确有间体,间体应该 
是诸相对组成的。(一)所有间体与它们所由为之居间的对成 
隶于同一科属。事物进行变化时必先变入于间体,例如我们 
若要经过各个音阶从高音弦转到低音弦时,必然会先触及中 
间音符,这个我们称之为间体;于颜色而论,我们若要从白 
转到黑,我们必然先指向灰色或暗红;它例类比。但从一科 
属〈门类〉转向另一科属〈门类〉例如由颜色转到图形,除 
了偶然而外,这是不可能的。这样诸间体必须与它们相应的 
诸对成同隶一个科属。 
   但(二)所有间体站在某些对反之间;只有出于本性之 
变化才能在这些对反之间进行。非相对的事物间不能有间体; 
因为这样的事物发生变化时,并不能由一极进达另一极。于 
诸对反式中,相反〈矛盾〉不容许有中项;(这样才真是矛盾 
—— 这一类对反,其命意两极端必有所厘定,间体是没有的。)其 
它诸对反,有些是相关,有些是阙失,另一些是相对。相关 
各项之未转成相对者亦无间体;理由是这样:相关之不成相 
对者当非同一科属。于知识与可知事物之间有什么间体?只 
在 “ 大与小 ” 之间有一个。 
   (三)如上所述诸间体倘在同一科属,必站在对成之间, 
也必须为诸对成所组合。诸对成或是(甲)包涵于一个科属 
之内,或是(乙)不包涵于同一科属内。(甲)假如有这样一 
个先于诸对成的科属,则组成这科属中品种对成的差异,也 
将先于品种;因为品种是由这科属与这差异组合起来的。(例 
如,假定白与黑为对成,其命意一为穿透色,另一为耐压 
— —“ 穿透 ” 与 “ 耐压 ” 这些差异是先于的, —— 这样 
在对成而论亦为先于。)但,具有相反性差异的两品种才真是 
品种对成,其它中间品种必须是科属与它们各自所具的差异 
所组成。(例如白与黑间一切诸色就当说科属,即色与其色差 
所组成。可是这些差异不会成为基本相对;否则所有一切的 
颜色均将成为相对的或白或黑了。所以这些差异与基本对成 
不同;它们处于基本对成之间;基本差异则是 “ 穿透 ” 与 
“ 耐压 ” 。) 
于是,(乙)我们必须询问不在一个科属内的诸相对,其 
间体由何组成。(因为在同一科属中的事物必须或以科属要素 
与各项差异相复合来组成,或是没有差异复合。)对成,凡不 
互涵,而为差异复合者,这才能成为第一原理;至于间体则 
应全是复合或没有一个是复合物。现在,事物由对成进行变 
化时每易先过渡于某些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具有两对成或多 
或少的性质,)然后再引向相对的一端;这些复合物就处于两 
对成之间,两对成在这间体上消长。那么一切所谓间体便应 
是这些复合物(一事物在消长之中,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两事 
物的各不同素质,就该说是某两事物在某种程度的复合)。又 
因为另无它物更先于诸对成而与间体相匀和,所以间体必须 
是由诸对成复合起来的。因此一切次级相对与它们的间体也 
当是基本相对所复合起来的。 
   于是,清楚地,诸间体是(一)全都包括于同一科属,而 
(二)站在对成之间,(三)它们都是由诸对成复合起来的。 
  
章 八 
   “ 于种有别 ” 是说 “ 一事物 ”“ 于某事物中 ” 有别于 “ 某 
事物 ” ,这就该是那相别的两事物所共同归属的事物;例如 
动物之 “ 于种有别 ” 均属动物。因此,别于品种之事物必隶 
同一科属。我所举 “ 科属 ” 一字的命意,在物质上或其它方 
面着想,既为两品种的共同云谓,也就包涵着非出偶然而确 
实重要的差异。在这科属以内不仅各物具有通性,例如两必 
同为动物,而又必各具有其命意个别种性,例如其命意一为马性,另 
一为人性;这通性,在每一动物上所表现的,超于种性之别。 
于是某一动物可由彼自性而成为某种动物,如一匹马,而别 
的则成为别种动物,如一个人。所以这差异必须是科属以内 
的 “ 别性 ” 。我将 “ 异于科属 ” 一语加之另一 “ 别性 ” ,使科 
属本身成为互别。于是,这将是一个 “ 对反 ” (这也可由归纳 
予以说明)。一切事物因相反,所以分离,而诸对成则已证明 
为共隶于同一科属,因为对成已经说明是完全差异。而一 
切品种上的差异是 “ 在某事物上 ” 对于某事物的差异;所以 
这个某事物于它们两事物实为所共通,这也就是它们的科属。 
(由此而论,一切于属无异而于种有异的相对是在同一云谓系 
列之中;而达到最高度的互相为 “ 别 ”—— 这差异是完全差 
异, —— 就不能同时并存。)所以这差异是对反之一式。 
这样, “ 于种有别者 ” 就该是在同科属内凡不可区分而具 
有一个对反的事物(不可区分物之不具有对反者将为 “ 于种 
相同 ” );我们所以要注明 “ 不可区分物 ” ,是因为在区分过程 
中,中间阶段上未达成为不可区分物时,亦可引出对反。于 
是,对于所谓 “ 科属 ” 而言, “ 一科属内各品种 ” 显然没有一 
个可与科属论同或论别。(这样的比喻可以适用;物质〈在综 
合实体上〉因否定〈取消形式〉而得以显明,科属作为事物 
本性的一个要素也就是它的物质底层,〈品种则类于综合物体 
的形式;〉但这里若以赫拉克利特氏族为一科属名词,则其命意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